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代銅鎏金佛像領銜嘉德香港春拍

五代銅鎏金佛像領銜嘉德香港春拍

中國嘉德香港2018年春季拍賣會,「觀古── 瓷器珍玩工藝品」專場甄選瓷器、玉器、佛教藝術、文玩雜項等各類精品珍玩總計290件,以饗藏家同好。專場中的「寸巢庵 ──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的八件拍品(Lot 316-323)件件傳承有序,品級較高。特別令人矚目的是一件五代銅鎏金佛像(Lot 323),此品由日本藏家購於2000年以前,觀音立像鑄造生動,觀音體態修長飽滿,通體鎏金,具有唐代造像的遺韻;另一件神品為明嘉靖青花龍鳳紋葫蘆瓶,此品青花發色濃艷,品相良好,氣度威嚴,為嘉靖官窯琢器之翹楚。這幾件必定是藏家同好的怡心之選。

寸巢庵──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五代 銅鎏金佛像

AN EXCEPTIONALLY RARE LARGEGILT BRONZE STANDING FIGURE OF A BODHISATTVA

Five Dynasties Period (AD907-960)

33.8 cm. high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購於2000 年以前

參閱:

1. 《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新田集藏》,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年,第186 頁,圖版編號90

2. 《Arts of Asia》,2015年7月-8月,《BuddhistBronzes of the Dali Kingdom in Yunnan Province》,圖版編號9,美國弗吉尼亞藝術館藏銅鎏金菩薩像,館藏編號64.19

估價 Estimate: HK$ 6,000,000 - 8,000,000

此尊觀音立像,頭戴寶冠,花冠高聳,其上有化佛一尊,寶冠下有長飄帶與瓔珞垂與雙肩,雍容繁複。面龐豐腴,雙眉細長,眉目清秀,額上有一白毫。鼻唇豐厚,雙耳下垂,神情慈祥,流露出恬淡寧靜與聰慧的神態,好似俯看塵世眾生。身著通肩衲衣,內著僧祇支,胸前裝飾瓔珞,瓔珞繁複而精緻,與腰間做結。左手輕撫上肩,右手持寶瓶,寶瓶上飾滿寶石,臂挽帔帛腰圍絲巾帶,其褶皺與帔帛皆具動感,沿體形蛇行飄落,既準確地表現出絲織物的特性,同時也增加了造像的靈動感,一掃以往的單調與死板,將觀音的體態襯托得更為柔美嫵媚。肩背部鑄方形開口,當為裝藏之用。其後的瓔珞結與腰部,長短參差,垂至下裙。衣裙緊貼身體,猶如曹衣出水,衣紋疏密有致,曲走流回自然。

此座觀音像鑄造生動,觀音體態修長飽滿,身軀起伏平緩,雙手柔軟寫實,所著天衣綢裙,極富質感。面龐圓潤飽滿,肩膀渾圓,有慈悲憫人的神情與雍容大度的儀態,通體鎏金,十分精妙,具有唐代造像的遺韻。此尊造像配有木盒,其上籤條書「支那山東省萊陽縣城內千佛寺藏,鎏金佛,高一尺一寸二分,量六百七十三兩」。

明嘉靖青花龍鳳紋葫蘆瓶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嘉靖本朝

A MAGNIFICENT BLUE AND WHITE"DRAGON AND PHOENIX" DOUBLE GOURD VASE, HULUPING

Jiajing Six-Character Mark andof the Period (1521-1567)

48.5 cm. high

參閱:

1. 《日升月騰 — 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香港歷史博物館,2015年,第42 頁,圖錄編號23-24

2.《東洋陶瓷名品圖錄》,松崗美術館,1991年,第82 頁,圖版編號97

3. Jean Gordon Lee,《MingBlue and White》,1949年,圖錄編號110

4. Andre Leth,《Catalogueof Selected Objectsof Chinese Art》,1959年,圖錄編號112

估價 Estimate: HK$ 3,300,000 - 4,300,000

瓶作葫蘆形,小圓口,短直頸,束腰,雙鼓腹,高圈足。外壁通施白釉,釉色泛青,釉質勻凈溫潤,頸部與腰部飾纏枝蓮紋,足部飾捲雲紋,上腹上部飾變體蓮瓣紋,下腹近足處飾變體江崖海水,上下腹主體皆繪龍鳳紋,上腹繪三組,下腹繪四組,紋飾以龍、鳳、凰為中心,四周圍繞品字祥雲,紋飾之間以卷草紋托道教八寶為間,整體紋飾寓意吉祥,布局疏密有致。青花發色濃艷,氣度威嚴,為萬曆時官窯琢器之翹楚。圈足露胎,底施白釉,底心以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

古人認識葫蘆中藏有另一世界,仙侶居於其中,乃世人嚮往之地。嘉萬時期皇帝本人篤信道教,道教八寶紋飾常用於瓷器裝飾,冀寓長生。葫蘆瓶在嘉靖時期十分流行,葫蘆諧音福祿,亦帶有吉祥的寓意。龍,其龍頭姿態矯健,龍眼圓睜,鼻前突呈如如意,銳眉飛電,龍爪壯如輪,騰雲駕霧,銳不可擋,乃帝王的象徵。鳳凰為鳥中之王,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是能帶來和平和幸福的瑞鳥,它的出現預示吉祥即將到來。鳳凰中雄曰鳳,雌曰凰。瓶上所繪羽翼尾朝下者為鳳,卷草尾朝上者為凰。參閱公私收藏,相似可參考者有香港懷海堂藏兩例、日本松崗美術藏館兩例、美國PhiladelphiaMuseum of Art 藏一例原Bloomfield Moore 先生舊藏以及英國AshmoleanMuseum 亦藏有一例原GeraldReitlinger 先生舊藏的青花龍鳳紋葫蘆瓶與本拍品器形與紋飾基本一致,可資參考。

漢銅錯金銀壺

AN EXTREMELY RARE GOLD ANDSILVER-INLAID BRONZE VASE, HU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31 cm. high

來源:

1. 雙軒庵,松元重太郎(1844-1913)的堂號,松元先生是九州島島鐵道公司的創始人

2. 東京美術俱樂部,1933年,雙軒庵專拍,圖錄編號222

出版:

《雙軒庵美術集成圖錄》,1933 年,東京美術印刷社,日本,圖版222

參閱:

1. 《Eastern Zhou Ritual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JennySo,1995年,圖版編號74

2.《Age ofEmpires - Art of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Zhixin Sun,2017年,第140頁,圖版編號65

3. 《Age of Empires - Art ofthe Qin andHan Dynasties》,ZhixinSun,2017年, 第142 & 143 頁,圖版編號66

4. 《The Niaozhuan Hu》,Christian Deydier, 2017年, 第59 頁, 圖版編號6 & 7

5. 《The Palace Museum』s EssentialCollections-Bronzeware from the Shangto Jin Dynasty》,單霽翔,2015年,第209 頁,圖版編號128;第211 頁,圖版編號130

估價 Estimate: HK$ 2,500,000 - 3,500,000

銅壺長頸,弧肩,鼓腹,肩部有環狀雙耳,高圈足,造型古樸端莊,以青銅鑄成,銅體光澤瑩瑩,閃爍青銅重器之光輝。銅壺上略施紋飾,通體環繞五圈寬窄不一錯金銀的幾何紋。口沿一圈倒三角形,錯金與錯銀間隔連續,形成錯落有致的銳角。肩、腹部分別三條紋飾一致的幾何帶狀裝飾,紋飾由菱形鏈接而成,菱形內外分別錯以金銀。底足上鑄一圈卷線紋,柔和流暢。帶狀紋飾分布均勻,在壺身上顯示出一種和諧有序的韻律感,猶如一曲協奏曲,中間三條幾何紋,穩重端莊,口沿尖銳的折線與底足捲曲的線條又打破了沉悶之感,帶來靈動與柔和。而金銀錯所嵌入的金色與銀色的光芒,在黯啞的青銅上流轉,將奢華富貴與素樸典雅以最合適的比例融為一體。錯金銀是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鑲嵌工藝,是利用鐵質工具將青銅表面琢出凹槽,再以金或銀甚至紅銅鑲嵌入凹槽,然後打磨光滑的一種新裝飾技藝。這種裝飾是在鐵質工具普及的基礎上出現,是新工具的產物。金銀錯完美的將不同金屬結合在一起,使其不同的質感相互輝映,呈現出一種鏤金錯彩之美。漢代金銀錯的裝飾技藝更廣泛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日用之中,此件青銅壺便是保存完好的一件卓越代表。

銅錯金銀壺流行於戰國,可參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藏戰國銅錯金銀嵌綠松石壺,漢代錯金銀器多為小件,查閱公私收藏,僅見河北博物館藏滿城漢墓出土銅錯金壺、國家博物館藏滿城漢墓出土銅錯金壺以及陝西省西安博物館藏一例銅錯金方壺,其餘形制相似者多為光素或整體鎏金。盒蓋上有秦藏六先生所題鑒賞文字。

北魏石雕彩繪佛坐像

AN EXTREMELY RARE CARVEDPOLYCHROME WHITE MARBLE FIGURE OF BUDDHA

Northern Wei Dynasty(AD386-534)

26 cm. high

來源:

原三溪先生Hara Sankei 舊藏(1868-1939),原三溪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絲織品商人,他熱衷收藏古美術以及當代藝術

參閱: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Art, 館藏編號59-47

估價 Estimate: HK$ 1,200,000 - 1,800,000

此尊面相方圓,長眉細眼,嘴角含笑,雖然高鼻深目,但已經更像中國人的面貌,具有北魏佛像的時代特點。肉髻高聳,著右坦袈裟,內著僧祗支。雙手結禪定印,跣足結跏趺坐於石台之上,衣紋深刻,為扁圓狀隆起。釋尊背後為火形背光,背光分為三層,最內層為佛像頭部外,為一圈雙重蓮瓣,飽滿厚重,蓮瓣之外圍繞一周菩薩像,中間主尊結跏趺坐,其餘皆為曲足行禮,為萬佛朝宗之態。最外層為火焰紋,火焰內焰線條扭曲誇張,如含寶珠,外焰用波浪線條描繪,每組相互連接,靈動而具有節奏韻律,層次豐富而富有形式美感。背光側面為忍冬紋,纏繞蔓延。佛龕底部石台為束腰亞字形,其中刻眾人朝拜。佛像背面刻一眾小佛龕,中心一大佛龕,為一尊主佛兩邊各侍二菩薩像。此坐像施有彩繪,但由於歷史久遠,色彩早已斑駁。

此石雕彩繪佛坐像,將健陀羅樣式逐漸轉變為中國樣式,具有北魏的濃烈時代特徵,雕琢精細,表現出對佛陀虔誠信仰與美國Nelson-Atkins美術館石雕彩繪釋迦佛坐像十分相似。歷史悠久,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為北魏佛像之珍品,難能可貴。

北齊 石雕佛龕

A SMALL CARVED STONE BUDDHISTTRIAD

Northern Qi Dynasty(AD 550-577)

19.1 cm. high

來源:

日本關西藏家舊藏,其收藏於1955-1965年間購于山中商會與尚雅堂

估價 Estimate: HK$ 250,000 - 350,000

佛龕雕琢與方形石塊之上,正面雕琢出方框一圈,內有拱形龕門,門上有蓮瓣數枚,門上裝飾有火焰紋,火焰以平行曲線刻劃,具有裝飾感。佛龕內有一佛二菩薩像。主尊肉髻高聳,身著通肩袈裟,雙手分別結與願印和無畏印,結跏跌坐於蓮台之上。兩旁侍立二菩薩,端莊娉婷。由於年代久遠,石雕已有風蝕的痕迹,斑駁點點,具有歷史感。佛龕兩側亦有雕刻,仍各刻有拱門佛龕,龕內有立佛一尊,佛像衲衣寬大,繒帶和帔帛飄垂體側,衣紋線條流暢自如。佛龕刻像皆具有北齊風格,圓雕成熟,袈裟質地輕薄貼身,衣紋遒勁流暢,隨著身體結構起伏,身體輪廓在衣紋中隱約可見,既表現出了衣著質地,還表現出軀體的變化。北齊歷時短暫,統治者提倡鮮卑化,與南朝交往,與西域聯繫,天竺佛法東傳,中印之間的交流,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北齊汲取眾家之長,融合各派,多元文化交融的佛教造像藝術。

此佛龕雖歷經滄桑,保留至今,仍然感受到佛陀莊嚴寧靜,安定人心的力量,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遺珍。

隋 石雕佛龕

「開皇十五年四月八」銘

A SMALL CARVED STONE BUDDHISTTRIAD

Dated Fifteenth Year ofKaihuang, Sui Dynasty, corresponding to AD595

11 cm. high

出版:

《增訂中國仏教雕刻史研究》,松原三郎,1966 年,圖版編號200(b)

估價 Estimate: HK$ 250,000 - 350,000

此為佛龕像,龕體近似方形,龕門為拱形,內有一佛二菩薩像。主尊佛像結跏跌坐,面龐豐腴,面目不甚清晰,雙手別結與願印和無畏印。衲衣寬大,繒帶和帔帛飄垂體側,顯然受到當時士族服飾的影響。佛龕兩側面與背面皆素麵,刻有銘文。

右側刻「開皇十五年四月八」,背面刻「□張孝□為男君鄉敬造玉像一□」,左側刻文「兼師僧□母一切眾生」。反映了隋代民間佛教造像的發展,造像者為親眷造像祈福,並在造像中顯現法華信仰精神。隋代由於帝王護持佛法,對於造像的注重與提倡,以及對經像的保護,佛教造像發展及技藝臻於完善。然因國祚不長,藝術樣式於短時間內無法定型,故造像藝術屬過渡樣式,而有承先啟後的時代特色。

隋代把自漢晉以來分裂了三百餘年的華夏大地復歸統一,政治的統一無法立即為佛教藝術帶來統一的形式,故原北齊、北周、陳屬地等,仍存在其強烈的地方造像色彩。隋代造像富麗華美冠於其他各代,是隋代菩薩造像的重要特色,亦是開啟燦爛多姿的唐代佛雕之前奏,預告了更成熟的造像藝術樣式即將誕生。

北齊 黃花石一佛二菩薩像

A SMALL CARVED STONE BUDDHISTTRIAD

Northern Qi Dynasty(AD 550-577)

19 cm. high

來源:

日本關西私人收藏,購於2000 年前

估價 Estimate: HK$ 250,000 - 350,000

此一佛二菩薩像以黃花石刻就。主尊釋迦牟尼結跏跌坐於仰蓮台之上,蓮瓣飽滿,蓮尖卷翹,兩旁有雙獅蹲伏守護。佛陀雙手結禪定印,內著僧祗支,外披通肩袈裟,面露微笑,平和智慧。兩側立二菩薩,頭帶冠飾,手捧寶器,神情莊嚴肅穆,菩薩衣飾繁複,衣紋細膩流暢,刻劃精美。佛龕背屏已有殘損,高台下刻有銘文。

北齊時期常表現釋迦之坐像,搭配肋侍菩薩。這一時期的造像藝術臻於成熟完美,一改北魏以來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樣式,具有明顯的「曹衣出水」特徵,又稱「曹家樣」,是由來自中亞曹國的北齊畫家曹仲達所創之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身披薄紗,宛如出水之感。北齊佛像開創的新風貌,簡潔流暢、薄衣貼體、造型新穎,精細淺雕、造像著輕薄貼體服飾,從潤澤的軀體和洗鍊的衣紋,透過出水式袈裟,隱約可現佛像軀體的輕微起伏變化及剛健碩美造型,這種明潔感人的雕刻風格,注重人體結構雕刻之美,正是北魏至隋唐間不可或缺的過渡時期作品,對隋唐時期的造像高峰產生深刻的影響。此龕即為這一時期之代表,極為難得。

唐大理石獅子

A WHITE MARBLE CARVING OF ABUDDHIST LION

Tang Dynasty (AD 618-907)

19.8 cm. high

來源:

1.日本壺中居

2.2000 年以前購於日本

參閱:

《The Shanghai Museum ofArt》, Shen Zhiyu,出光美術館,1983年,圖版編號174

估價 Estimate: HK$ 400,000 - 600,000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與西方雕塑藝術注重寫實、講求形似相比,我國的石獅雕刻比較注重整體形態的塑造,即講求「神似」的藝術效果。此石獅子張口瞪目,四肢有力,昂頭挺胸,正坐於地,身體線條剛勁有力,簡練生動,用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和渾厚有力的線條表現出獅子作為獸中之王的神韻,顯得威武雄壯,彌足珍貴。據程張先生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正是這種流行,使唐代石獅雕刻藝術達到了頂峰,將傳神寫照完全融匯與雕刻之中,獅子的形態顯得異常壯麗,氣勢凌人。此石雕獅子,威嚴莊重,造型雄偉古樸,難能可貴的是保存完好,為世所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