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突圍「低智商社會」的武器,是思考與人

突圍「低智商社會」的武器,是思考與人



2018年初,《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登錄江蘇衛視,引發收視熱潮。



經濟水平提升和新科技迭代,往往是社會進步的前提,但若放在當代中國新時代的精神狀況下,則全然是另一個故事。


 


新媒介形式的多樣化,為個體在公共事務中爭取到更充分的表達與參與權利,但看似「眾聲喧嘩」的網路空間,卻充斥著大量宣洩式的、從眾性的、集體狂歡形態的話語;每年被消費的文化娛樂產品體量巨大,內容卻大多淺薄、媚俗、不合邏輯;洶湧而來的新資訊令人應接不暇,受到追捧的卻常常是被包裝成「知識」「意見」的謠言……當經濟與技術賦予生活高度的可能性,出生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新世代,卻似乎越活越蠢。





節目雲集了一批標配名校背景,有顏有智的選手,圖為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的「賭王」之子何猷君。


 


經濟騰飛背景下日本新世代如出一轍的表現,被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歸結為「低智商社會」的顯著癥候。在他看來,醫治「低智商病」的「藥方」,是協助新世代培養學習力與思考力。而2018年初在江蘇衛視亮相的《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下簡稱《最強大腦》),正是這一觀念的最佳實踐者。





根據傳播學者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理論」觀點,電視在表達抽象意義方面受限,卻更容易吸引受眾深入介入。因而,為了保持受眾介入的積極性,增加其粘附程度,電視製作者往往傾向於輸出重感官、輕思維的產品。無論炫目的視覺效果亦或平順易懂、同質性極強的內容,在種種「受眾友好」假象的麻醉之下,作為電視產品主要消費群體的新世代,在擴大自己認知範圍的過程中,更加習慣「被投喂」而非主動選擇。





被電視產品、智能手機、互聯網投喂的一代人。



 


相比之下,《最強大腦》就並不那麼令人愉悅。固然,從第一期一百多名選手同台齊解數字華容道的「超燃」鏡頭,到後期顏值與智商並存的學霸們展開一對一PK,節目從不缺乏賞心悅目、扣人心弦的好萊塢大片式畫風,然而,每一組新比賽規則的出現,每一個新科學概念的出現,都等同於觀者思維舒適區上的一記燒灼。


 

對此,「數理小白」們或許會感嘆一聲「連題目都沒聽懂」,但免不了打開搜索引擎查看相關定義;知識分享平台上,則留下各路「半仙兒」、「野生科學家」們答疑解惑的痕迹,躍躍欲試者,將節目中出現過的題目或相應類型「扒」出來自我操練一番,以此丈量自己與參賽選手的距離。






鮑橒、王峰、王昱珩率領「雲之隊」、 「山之隊」、「水之隊」,上演學霸PK。



換言之,觀看《最強大腦》的體驗中,永遠不存在「習慣」或「無意識」狀態,它既吸引專業或半專業人士參與其中,在緊張的答題氛圍下享受大腦飛速運轉、不斷調動知識儲備的快感,也激發體量更龐大的「門外漢」對思考的渴望,對補足知識和能力短板的欲求,這也是節目雖然形態高冷,卻一直保持收視率第一,並在前四季中積累大量忠實「粉絲」的原因。


 


《最強大腦》對「有智偶像」的塑造思路,同樣與眾不同。以娛樂為導向的偶像養成模式,實質往往是消費文化對獨立人格的抹煞:以流水線模式打造出來的俊男靚女,個個外表光鮮,唱跳俱佳,面對傳媒辭令統一,幾乎看不出分別;永遠不計回報地付出著的「腦殘粉」,將偶像的穿著、愛好、情感、成長經歷悉數移情到自身,在滿足感與成就感中萌生身份認同,並由此投身種種「逼人站隊」的殺伐。





而《最強大腦》舞台上的偶像群像,無論梁紫晨的鬼馬跳脫,亦或劉星圖的燦爛明媚,無論孫俊洋的大智若愚,亦或楊英豪的少年老成,千人千面,個性迥異,卻無一不透著鮮活而銳不可當的青春脈動。




在節目中,杭州14歲少年楊英豪打敗了諸多高考狀元。




但更重要的是,儘管選手們有各種「開掛」技能傍身,節目卻並沒有走「造神」路線,而只是著力於展現他們對人生傾注的激情、努力與思考,展現時代的萬般紛擾下個體獨立、自省、目標清晰的存在方式:因為夢想親手創造人生高度,「賭王」何鴻燊之子何猷君拒絕家族庇蔭,選擇在上海4、5平方米的辦公間里從零創業;因為發現從投資角度考慮收益比不理想,徐萌放棄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劍橋offer轉投新加坡國立大學……這些同時建立在理性與勇氣基礎上的真實的人生選擇,比任何煽情而套路十足的「養成記」,都更具有激勵、啟示意義。


 


相應地,在《最強大腦》的語境之下,「粉絲」不再單純是偶像的附庸,他們在直播中向偶像請教如何增進英語水平,他們發起類似「不學習的人沒有資格喜歡劉星圖」的微博話題互相激勵。經《最強大腦》衍生出的偶像文化,立足點已不在具體的選手,而在於知識崇拜,學習崇拜,「粉絲」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想像,亦不是與偶像合體,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前SNH48女團成員、在伯克利學習音樂的葛佳慧,是賽場上的一位「另類學霸」。


 


事實上,在「互聯網3.0」時代,信息獲取渠道的便利化、多元化,知識的商品化、資本化,促使求知飛躍思考、批判、去偽存真的必要過程,轉而蛻變為輕鬆、愉悅的儀式,而「得草根者得天下」的鐵律,也使得內容生產者更傾向於以愚弄式手段拉攏、迎合大眾品味,換言之,雙方在對思考和獨立人格的邊緣化上達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並共同成為締造「低智商社會」的元兇。


 


但《最強大腦》卻堪稱這種默契中的逆行者:它的呈現形式始終亮眼,卻並不一味討好觀眾的感官,對科學的興趣,對邏輯思維的執迷,成為「追劇」的基本門檻;它也在塑造偶像,但這些偶像,更類似於獨立人格與理性精神的化身;它倡導的「粉絲」互動形式平等、民主,更提倡共同學習與共同進步。




換言之,《最強大腦》將「人」而非「眾」重新嵌回知識傳遞和觀念生產的鏈條中,並賦予其崇高地位,而「人」,本就是探索世界和改變時代的真正主導者。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


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上班沒兩天,甲方已經找上門,我有點懷念春節假期了......
中國火鍋排行榜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