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的301調查:中國不是「中招」最多的 但回答是最硬的

歷史上的301調查:中國不是「中招」最多的 但回答是最硬的

301調查是美國《1974貿易法》的一項條款。根據該規定,美國貿易代表可以對外國法律、政策或做法進行調查,與有關國家進行磋商,並決定是否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執行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對於遭受301條款貿易調查的對象國來說,他們可能面臨著出口商品丟失美國市場份額的風險,進而影響本國的就業和經濟發展。

301條款的上一次大規模應用還是在1980年代,自從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後,國際貿易爭端逐步轉移到WTO平台上,美國也暫時中止了使用301條款。然而在十多年以後的今天,美國再次啟用301條款難免引起媒體廣泛關注。

2017年8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對我國啟動301調查,主要針對與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有關的法律政策或做法。據媒體報道,美國將很快公布對華301調查結果並可能對中國採取限制措施。

「調查結果可以訴諸WTO裁決,但不能單方面採取制裁措施。如果美國沒有通過WTO來解決問題,就是單邊主義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是違反WTO原則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屠新泉說。

美國對哪些國家使用過301條款?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使用301條款對巴西和日本發起涉及高技術產業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調查。

巴西: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巴西由於之前十年的顯著經濟增長讓美國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當時巴西對進口和外國投資設限,尤其是在信息產業領域。這些限制性政策對美國企業打入巴西市場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1984年,巴西為鼓勵信息產業本土化修訂了相關法律進一步將原有的限制制度化,並在某些領域基本禁止新增外資。此舉立即遭到美國一些電腦生產商的強烈批評,最終觸發了301調查。這是一個由鼓勵重點產業本土化政策(巴西當時希望信息產業成為該國的「品牌產業」)引發301調查的一個典型先例。

複雜的形勢、強烈的民族情緒使得雙方經過三年多的艱苦談判仍未能就有利於美國商業的市場開放措施達成協議。最終,美國於1988年採取了對巴西產紙張、藥品和個人用電子產品加征100%關稅的報復性制裁措施,這其中並沒有包括濃縮橙汁和鞋類等巴西當時重要的對美出口產品。

美巴之間在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方面曠日持久的爭端拉開序幕。1989年6月,美國針對影響信息產業的進口數量管制及許可措施再次發起301調查。1990年,巴西修改相關法律取消進口管制措施,美國隨後停止制裁。1993年,巴西被列為《特別301報告》中的重點國家(PFC)而再次受到301調查,1994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依據巴西政府做出的保證和政策修改而終止了該調查。

日本:

日本是美國發起301調查最密集的國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美國歷史上向日本發起16起301調查,佔總調查數量的13%。

二戰後,美國經歷了一段輕鬆實現經濟增長的領跑期。但是隨著歐洲的復甦和日本經濟的發展形勢發生了改變,到1971年美國的貿易收支轉為赤字,即成為總體貿易逆差國家。而日本在1955年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之後製造業迅速崛起,出口增長迅速。日本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美國就紡織品產生貿易爭議。70年代,鋼鐵和汽車成為雙邊摩擦的焦點。雖然上述問題基本以協議方式解決,美日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至1985年,美日間的貿易逆差已經超過460億美元。

當年,美國採取了多項措施(比如通過態度強硬的談判逼迫日本就範)以期控制不斷增大的對日貿易逆差。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1985年9月廣場協議 簽訂直接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同年7月,USTR對日本發起針對半導體產業的301調查」最終以日本做出較大讓步結束(該案和解協議因支持證據薄弱且條件苛刻而極富爭議)。即便如此,美國對日本的貨物貿易逆差仍在繼續擴大,至1987年超過560億美元。快速發展的日本在那個階段被刻畫成困擾美國產業調整陣痛中的「惡勢力」。兩國還經常在同一產業中面臨著削減過剩產能的相同問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89年6月,美國在同一日對日本發起了三起301調查,分別是關於(1)衛星政府採購;(2)巨型計算機政府採購和(3)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性使用。三項調查全部與市場准入相關,但是與巴西的直接限制不同,日本的相關政策均採用限制政府採購和設立間接性准入標準的方式。

1994年,柯林頓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再次啟用超級301條款,對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徵收懲罰性關稅,並將貿易制裁措施延長至1997年。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的《2017年特別301報告》把中國、印度等11個國家列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

五次對華301調查均以談判協商收尾

美國歷史上曾對中國動用五次301條款。中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爭端由來已久,在1990年美國就將中國升級列為「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並於分別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別301條款對中國知識產權實施特別301調查(分別歷時9、8、2個月),最終通過談判分別達成了三個知識產權協議。除了知識產權調查外,1991年10月還對中國發起了市場准入的301調查,為期12個月,主要針對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問題,在1992年談判達成協議。2010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政策措施啟動301調查,最終通過談判達成合意。

通過對歷史中301調查的結果整理來看,調查的結果幾乎都是通過與美國磋商和談判,最終達成協議或妥協,而美國總統最終執行報復性措施較少。而美國也多次利用301條款為自己在談判博弈中佔據優勢。

美國到底在「怕」中國什麼?

旅美經濟學博士,宏觀經濟分析師金鐘認為:

這次美國針對中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貿易調查,也恰巧和中國產業升級的政策實施時機重合。與其說這是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製造業和中底層就業,不如說這是美國為了延緩中國進入如晶元、通訊、機器人等高新科技製造領域的速度,保持甚至拉開中美生產力差距的陽謀。

在這場交鋒中,關稅、進口限額等等手段固然會被反覆提起,貿易禁運和技術制裁這些更極端的措施也有可能被美國重新拾起來。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針對中興通訊出口伊朗而實施的貿易制裁措施。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美國這些「卡脖子」式的貿易制裁威脅和舉措,恰恰證明了中國迫切需要進行產業升級和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鏈。而這次301貿易調查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問題是中國自己的高端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成長空間並順利發展起來,這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

應對貿易戰中國有底氣和底牌

面對美國不斷挑起的貿易摩擦,中國將如何應對?

針對美方即將公布301調查結果的行為,商務部有關負責人3月22日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這種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絕不會坐視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必將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外交部方面也表示,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們打,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不會懼怕貿易戰,面對貿易戰,中國有底氣,也有底牌。

報復』和反制措施是不得已的選擇,我們不會坐以待斃。」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經濟戰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說。美國的舉措有濃厚冷戰色彩,如不糾正,將全方位影響中美經貿關係。

「貿易戰的關鍵不是損失本身,而是承受損失的能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屠新泉說,中國有底氣和能力去應對貿易戰。希望美國能拋棄零和博弈思維,在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美國也能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更加開放透明。(綜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