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9)墨子:一朵盛開在先秦的思想奇葩——《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39)墨子:一朵盛開在先秦的思想奇葩——《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39)墨子:一朵盛開在先秦的思想奇葩——《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墨子,名翟(),戰國初期魯國人,生於今山東滕州(一說魯陽人)。史載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史記·殷本紀》記載:「目夷氏為殷後」),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之後(《廣韻》:字注,認為是宋公子目夷後。目夷也作墨夷古音可以通假,墨翟可能就是目夷」的別寫),目夷生前是宋襄公大司馬,後來他的後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後簡略為墨姓。約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公元前476年),墨氏(《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說: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作為一個平民子弟,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因此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墨子曾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見他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而又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士人。終於有一天,當認識到自己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時,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於是乎,墨子曾身穿著粗布衣服,腳登草鞋,開始「暴走天下」(《莊子·天下篇》: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王先謙《莊子集解》注釋:「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為形式的全國性遊學。史稱墨子首先師於當世儒者,學習孔子儒學《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善於批判性思考的墨子很快發現了儒家學者們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所以開始背周道而行夏政(引自《淮南子·要略》)從墨子對儒家的尖銳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仁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差別。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辭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但墨子卻以不同的詮釋和不同的實踐方式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關於墨子的這一深刻轉變,在《墨子·公孟篇》里的一段文字可以清晰看出墨子的思想轉變和認識升華軌跡:

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後起,杖然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這段話是墨子與另一位儒者程子的對話,其大意是:儒家學說足以喪亡天下有四種原因:儒家認為天不明察,認為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興,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又加上厚葬久喪,做幾層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樣,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來,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不聽外事,眼睛不見外物,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又加以弦歌、擊鼓、舞蹈,以聲樂之事作為常習,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同時又認為有命,說貧困、富裕、長壽、夭折、治亂安危有一個定數,不可增減變化,統治天下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從事政治了,被統治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從事事務了,這足以喪亡天下。耐心咀嚼這段話,再對照儒家此後兩千多年裡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以致代代「喪亂」、一直綿延至今而仍有所不逮,可以看出墨子思想的深邃和遠見。二千年之後回望墨子之後的中國歷史,儒家確實以其虛偽和不切實際而屢屢被歷代統治者利用而不斷「喪亂天下」。



找准了「人生定位和目標」的墨子開始踏上他「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引自《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壯闊一生。他開始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踴躍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成為當時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和重要的「批判聲音」。以致於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關於墨子的廣博思想,首先表現在他的哲學思想上。「墨子在哲學建樹上,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引自《墨子生平詳細資料介紹,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古典文學網.[引用日期2014-07-31]在哲學上,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著名「三表」標準: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語出《墨子·貴義篇》:「三表」是墨家判斷事物是非、辨別知識真偽的標準。同時也是墨家的邏輯學。儒墨都講邏輯學:孔子主張「正名」,就是以「禮」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利害;墨子主張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歷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實見實聞,再考察政令的實際效果是否對國家、百姓人民有利,相比而言,墨家更具進步意義),從而把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排除了個人主觀成見在認識論上的羈畔;在名實關係上,墨子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語出《墨子·貴義篇》,正確的認識不在於名即表達,而要看他的具體取捨即「實際行動」,實際上是對儒家口談仁義卻行為虛偽的批判)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其中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語出《墨子·經上》),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說知,則包含有推論、考察之意,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語出《墨子·經上》);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分為三個步驟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知,則是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知的境界。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聯繫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在邏輯學上,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由他所開創的墨辯」之學和古印度的因明學實際上是印度佛學的精髓,被唐玄奘引入中國後亦為中國所運用)、古希臘的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他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加以學習。墨子的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當然,「墨子式」的東方邏輯體系是一個非推理體系,他不講思考的方法而單講思維的特性和起始,拿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同一性與差異性的關係。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如老外喜歡舉例子,用一個個例子來引證結果;反觀中國的學者們,大多喜歡總結歸納,喜歡尋找優缺點。墨子最早開始關注到同一性與差異性關係,以這種關係建立的邏輯體系西方人直到十七世紀以後才開始研究。


作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域的先驅,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繫。從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把空間定名為,並定義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而且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把時空定義為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又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墨子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關於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關於的定義,墨子認為倍,為二也」;關於的定義,墨子定義為平,同高也」,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關於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關於「圓」的定義,墨子說:「圓一中同長」,這一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認為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來畫圖和檢驗,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十進位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在物理學方面,墨子的研究領域更是涵蓋力學、光學、聲學、機械學等「學科」,有不少重大發現和概念突破。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認為力,刑(形)之所以奮也」,明確指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墨子還給出了的定義,認為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從而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提出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個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誌。而與之同時期的亞理士多德則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雖然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但與墨子相比卻是膚淺和錯誤的。關於槓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即為阻力臂,即為動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動力×動力臂(標)=阻力×阻力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槓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其次,墨子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墨子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成為後來為名家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先聲。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明確指出光是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為倒像。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基本相符。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巧妙地利用在軍事上。


另外,在機械製造方面,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3年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紙鳶),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墨子幾乎諳熟當時所有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作為一位可於孔孟比肩的偉大教育家,墨子的思想源於儒家卻截然不同於儒家。墨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政治主張。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語出《墨子·尚賢上》)。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一同天下之義

作為軍事家,《墨子》一書成為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其中十四、十五卷主要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現存十一篇,其中的戰術思想極其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冷兵器時代的攻城術。其軍事思想的核心是以弱者地位出發所形成的自衛學說,一是強調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擅長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由墨子所創立的「墨者行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嚴密「行動綱領」的民間社團機構。墨家組建了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其核心團隊達數百人之多。作為這一社團的最高領袖,墨子和他的繼承人被稱為「巨(鉅)子」,巨子在社團中擁有絕對權威,由社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史載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釐即是墨子的第一位傳人。墨者大多來自社會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墨子及其門人在當時「行俠仗義」,即使是犧牲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稱道他們至死也不轉腳跟後退,而且「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儘管如此,墨家卻非頭腦簡單的武士團體,他們更像是一個個身懷絕技而且胸懷報國理想的「俠之大者」。他們往往在完成學業後開始四處遊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入仕以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頗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國士之風」。


博按:在先秦那個特殊的季節,諸子百家中的每一個都宛若綻放在那片肥沃土地上的美麗花朵;如果說其中有一朵最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一定是墨子這朵遍地開放的「蒲公英」。墨子這朵「蒲公英」,不但大面積地渲染和美化了中華的遠古大地,而且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拯救了不少無錢治病的「弱勢群體」(其中當然包括一些無力保國的弱小國家)。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墨子是整個中國兩千年文明歷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層勞動者和社會弱者立場上說話的賢哲;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因為他和其他聖賢不一樣,是自下而上地與他們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從而讓聖賢們更多地關注到普通百姓的需求和感受;也許正是因為墨子的橫空出世,才使得百家爭鳴的歷史現象更具生命力、更加接地氣;史載墨子曾「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班固在其《答賓戲》一文中描繪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即是讚譽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秦漢之後,墨家學說雖遭壓制和排斥,但在廣大社會中仍起著很大影響。尤其是墨子在科學上的無畏探索,給中國歷史天空中一直黯淡無色的科學星系,平添了許多座標性的巨大星座,以致於近代以來,經常有學者做此設想:如果漢武帝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果儒墨共同發展,那麼中華文明可能就不是純粹的農業文明;在工業技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或許我們就不會落後於西方了。但是,站在2000多年前的墨子的立場來看,即便是他給了中國人一種歷史假設和可能性,也算是一種巨大的歷史貢獻了。是以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註:引自楊向奎《墨子思想與墨者集團》,《文史哲》1958年2期民國學者胡適則贊訟墨子是「科學的邏輯的墨家」,「最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是「一種高度發展的和科學的方法的創始人」 (語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八篇);季羨林亦認為,「墨子在人類文明史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他在哲學、教育、科學、邏輯、軍事防禦工程等許多領域都有傑出貢獻,是一位偉大的平民聖人」(語中國長安出版社; 第1版《墨子學院》(2006年10月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再論宋仁宗:但薦勢要,使孤寒何以進
元祐孟皇后:大起大落的人生,兩宋悲觀的見證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