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人生導師是良知

王陽明:人生導師是良知

王陽明在做官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觀察每個人內心的世界。正德初年,王陽明上書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抓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由於平日弒殺,所以在審訊的時候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道:「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隨你便,你就不要再廢話了!」

王陽明微微一笑說道:「好吧,今日就不再審你。不過夏天天氣燥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強盜頭目點點頭說道:「脫衣服可以鬆綁,脫就脫吧。」王陽明繼續說道:「天氣實在太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點點頭說道:「光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王陽明繼續說道:「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是自在。」強盜頭目馬上緊張起來說道:「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又搖頭說道:「有何不方便,死都不怕了,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道德與良知的,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呀?」強盜頭目點頭稱是,便把罪行從實交待。

〉〉〉良知是當下呈現〈〈

良知不是頭腦中的東西,是生命情感的本真狀態的突然爆發,所以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本有良知,那麼也就是說天理在人心裡,天理不在人心之外。王陽明那句話是這麼說的:"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這個原則是根本的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所以王陽明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自作主張的大英雄,這叫中國人自己的獨立人格的樹立。

中國人向來有道德,但是中國人向來的道德不是出於內心的自覺,而是出於對外部權威和利益被迫的服從,這叫他律,不是自律。要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就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拯救,需要一個原則,叫道德自覺的主體的成立,那叫卓然自立的人格,於是才徹底地打破主奴關係的文化。

王陽明談到最多的就是良知,他曾有一次對著自己的弟子們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只是不自信與不肯努力將這位聖人深深埋沒在心田。 人皆有良知,聖人之學,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聖人,勉強而致的是賢人,不肯致的是愚人。雖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聖人無異。此良知所以為聖愚之同具備,而皆可為堯舜者,以此也。

在勢如奔雷的風雲變換中,王陽明經歷了荒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龍場悟道的喜悅後,又來到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於遍地土匪,他只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面對寧王朱宸濠舉事,他用了二十二天便使這場蓄謀八年之久的叛亂化於無形;面對昏庸荒唐皇帝朱厚照,他忍辱負重、揚正去惡,樹起良知的旌旗。

「以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挖掘良知,打開善與惡〈〈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與惡,但是要選擇一方卻是非常難的事情。良知與致良知說是陽明「教之三變」的最後教法,也是他心學思想發展的高峰。

良知與致良知說不僅將本體與工夫、未發與已發、心與物、內(主)與外(客)、靜與動、知與行整合為一體,圓融而無礙,使他的形上心學更具有精微和開放的特點,而且也簡易化、實踐化了學習聖人的修養工夫,容易喚醒實存主體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個體在超越與實踐兩個層面同時展現成德的自由,獲得精神生命的安頓。

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字不出,與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此意,一語下,洞見本體,真是痛快,不覺手舞足蹈。學者聞之,亦省卻多少尋討工夫。學問頭腦,至此已說得十分下落。

聖人體認良知的功夫是至誠不息的。良知的本體,亮如明鏡,沒有一絲灰塵,美醜在鏡中隨時現出原形,而明鏡卻不留任何染污,這就是程顥所說的「情順萬事而無情」。佛教有一句話叫「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跟這個差不多。明鏡照物,美的顯現為美,丑的顯現為丑,一照就是它的本來面目,這就叫「生其心」;而不管美的如何美,丑的如何丑,照過後都不留下,這就叫「無所住」。

猶如上面講述的那個故事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與惡。難道強盜頭目就沒有善良的一面嗎?有的,如果沒有善就不會有最後的招供,與其說王陽明在審訊犯人,還不如說是王陽明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打開強盜的心,告訴他什麼是良知,什麼是對與錯。

王陽明當即來了一番水到渠成的因勢利導:「為什麼『使不得』?這是因為在你心中最後還剩有那麼一點兒羞恥感。而這點兒羞恥感又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某種表現。一個新生兒是決不會在乎自己光屁股的,可見就是像你這樣十惡不赦的傢伙,我照樣可以和你談『道德良知』……」

良知就是真頭面,就是定盤針,就是聖門口訣,就是乾坤萬有基。在儒學的語境中,「良知」常常與「良能」相提並論。良知良能,指的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然而,這種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雖然是一種天賦,卻非常容易在後天的生活中迷失。用陽明的說法,就是一般人往往拋棄這個人人自有的無盡寶藏,遮蔽本心,迷惑顛倒,整天活在煩惱場中,乃至像個乞丐一樣沿門持缽,自討苦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明代大儒高攀龍 談心學練功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