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注】

大結胸,邪重熱深,病從心下至少腹,滿痛不可近,脈沉實,故宜大陷胸湯,以攻其結,瀉其熱也。小結胸,邪淺熱輕,病正在心下硬滿,按之則痛,不按不痛,脈浮滑,故用小陷胸湯以開其結,滌其熱也。

【集注】

程應旄曰:按陷胸條曰:心下痛按之石硬。又曰:心下滿而硬痛。此曰:病正在心下。則知結胸不拘在心下與胸上,只在痛不痛上分別,故痞證亦有心下者,但不痛耳。

張錫駒曰:湯有大小之別,證有輕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湯治大結胸證,皆致不救,遂諉結胸為不可治之證。不知結胸之不可治。只一二節,余皆可治者,苟不體認經旨,必致臨時推諉,誤人性命也。

魏荔彤曰:小結胸無實熱之邪,但微熱而挾痰飲為患。故雖結胸而不能高踞胸顛,但正在心下而已;不能實力作痛,惟按之痛而已;診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輕淺而已;不能作石硬,惟虛而結阻而已,所以大陷胸湯不應用,而另設小陷胸湯,高下、堅軟、輕重、沉浮之間,病機治法昭然已。又云:痞,陰邪;結胸,陽邪。然於陽邪中又有大小之分,學者審之,於凡寒熱雜合之證,無大實大熱。俱宜斟酌下法,勿孟浪也。

【柏辰淺注】

病有結胸,有痞證,但以痛或不同區分。然結胸又有大小之分,不可不辨。大陷胸證是從心下之少腹皆滿痛而不可近,脈沉實;小陷胸證但言「按之則痛」,可知其不按不痛,且脈浮滑,浮為病在上,滑為有熱,故不用大陷胸湯攻其邪實,但以小陷胸湯滌盪胸中痰熱。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洗)半升 栝蔞實(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

黃連滌熱,半夏導飲,栝蔞潤燥下行,合之以滌胸膈痰熱,開胸膈氣結;攻雖不峻,亦能突圍而入,故名小陷胸湯。分服三服,乃緩以治上之法也。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注】

傷寒表不解,誤下成痞,此其常也。傷寒或有因誤下而成結胸者,乃其變也。今傷寒六七日,結胸不因誤下而成此熱實之證,若脈沉緊,里實脈也。心下痛,按之石硬,里實證也。此為脈病皆實,故以大陷胸湯主之也。

【集注】

喻昌曰:「熱實」二字,形容結胸之狀甚明,見邪熱填實於胸而不散漫也。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此與中風之陽邪結胸回別,所以不言浮也。又曰:陽邪誤下成結胸,陰邪誤下成痞。然中風間有痞證,傷寒間有結胸證,又不可不知。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中風傷寒上區別。表熱盛實轉入胃腑,則為陽明證;表熱盛實不轉入胃腑,而陷入於膈,則為結胸證。故不必誤下始成也。不因下而成結胸者,必其人胸有燥邪,以失汗而表邪合之,遂成里實。觀此條曰:「傷寒六七日」,又曰:「脈沉而緊」,則可知矣。

汪琥曰:或問脈沉緊,焉知非寒實結胸?答曰:胸中者,陽氣之所聚也。邪熱當胸而結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則脈不但沉緊,甚至有伏而不見者,烏可以脈沉緊為非熱耶?大抵辨結胸之法,但當憑證最為有準。

【柏辰淺注】

「結胸熱實」四字已闡明結胸之因。脈沉緊,心下石硬而痛,脈證皆指明其為大陷胸證,有是證用是方,直以大陷胸湯攻之。

141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按】

無熱證之下,與三物小陷胸湯,當是「三物白散」,「小陷胸湯」四字,必是傳寫之誤。桔梗、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義,溫而能攻,與寒實之理相屬;小陷胸湯,乃栝蔞、黃連,皆性寒之品,豈可以治寒實結胸之證乎?「亦可服」三字,亦衍文也。

【注】

結胸證,身無大熱,口不燥渴,則為無熱實證,乃寒實也,與三物白散。然此證脈必當沉緊。若脈沉遲或證見三陰,則又非寒實結胸可比,當以枳實理中湯治之矣。

【集注】

王肯堂曰:熱實結胸,及寒實結胸,《活人書》不拘寒熱,但用陷胸湯,不差者用枳實理中丸,即應手而愈。

方有執曰:寒以飲言,飲本寒也,又得水寒,兩寒搏結而實於胸中,故謂無熱證也。

程知曰:結胸有大小之別,寒熱之異,不得概用硝黃也。

鄭重光曰:水寒結實在胸,則心陽被據,自非細故,用三物白散下寒而破結,皆不得已之兵也。

【柏辰淺注】

自古結胸證皆是難治之證,何也?蓋其變化多端,寒熱錯雜,虛實難辨,有應下而不敢下者,亦有不該下而誤下者。寒實結胸者,雖心下亦硬滿而痛,但其人必無熱證,即身不熱,口不渴,但邪實已成,又不可不攻,惟用三物白散溫而攻之。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右件二味為末,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方解】

是方也,治寒實水結胸證,極峻之葯也。君以巴豆,極辛極烈,攻寒逐水,斬關奪門,所到之處,無不破也;佐以貝母,開胸之結;使以桔梗,為之舟楫,載巴豆搜逐胸邪,悉盡無餘。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強羸,鮮能善其後也。故羸者減之,不利進熱粥,利過進冷粥;蓋巴豆性熱,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136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注】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里,若胸脅滿硬者,此結胸也。今不滿硬,復往來寒熱者,乃少陽表裡病,非結胸也,當與大柴胡湯兩解之。但結胸證,亦有水結者,水結胸不但表無大熱,里亦無大熱也。有結胸狀,頭微汗出者,此水停於胸,為熱氣上蒸使然也。故曰水結在胸也。亦以大陷胸湯主之,飲熱並攻也。

【集注】

方有執曰:水即飲也,以不實硬,故曰水結。胸脅亦里也,以熱結不高,故曰在里。

程知曰:此言熱結於里兼少陽者,則不宜陷胸;水結於胸者,雖無大熱,猶宜大陷胸也。

程應旄曰:大柴胡與大陷胸,皆能破結。大柴胡之破結,使表分無留邪;大陷胸之破結,使里分無留邪。

林瀾曰:此言水結胸之與熱結在里不同也。十餘日,邪深入府之時,然熱結在里,而猶有半表半里之邪,作往來寒熱者,必以大柴胡兩解之。若但胸脅結滿,初無大熱,收斂入內者,此亦不得為大柴胡證,必水結胸也。何以知之?水結胸者,頭汗出,今但頭微汗,為水結胸明矣。與大陷胸湯。

【柏辰淺注】

但見往來寒熱,便知表邪未解,不可攻下,故雖有熱邪結於里,亦不可攻,須以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結胸而無外證,但頭汗出無大熱者,是水熱尚未結實,但仍需未雨綢繆,以大陷胸湯逐水滌熱。

131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注】

結胸從心上至少腹,硬滿痛不可近,則其勢甚於下者,治下宜急攻之,以大陷胸湯。結胸從胸上,滿硬項強,如柔痙狀,則其熱甚於上者,治上宜緩攻之,以大陷胸丸直攻胸肺之邪。煮服倍蜜,峻治緩行,下而和之,以其病勢緩急之形既殊,湯丸之制亦異也。故知此項強乃結胸之項強,下之則和,非柔痙之項強也。

【集注】

成為己曰:項強者,為邪結胸中,胸膈結滿,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項強也。

程知曰:項強如柔痙者,胸中邪氣緊實,項勢常昂,有似柔痙之狀;然痙病身手俱張,此但項強原非痙也,藉此以驗胸邪十分緊逼耳。

汪琥曰:下之則和者,言邪實去,胸中和而項自舒之意。若不雲如柔痙,恐醫人認以為太陽經風寒之邪未解,反疑其當用發汗之葯。殊不知項雖強,表證已解,里證甚急,治法宜下也。

【柏辰淺注】

項強「如柔痙狀」可知其項強非真柔痙之項強,究其緣何項強,乃因結胸所致。邪實結於胸中,其人俯則胸痛難忍,故其喜仰而似柔痙之項強之狀,「如」字甚秒!仲師恐醫家見項強便用發汗之葯,且本證單有項強一證,若果為柔痙,則必身手俱張。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皆是治結胸證之主方,然湯者,盪也;丸者,緩也。大陷胸湯之證,其人必從心下至少腹滿痛;然大陷胸丸證,其人結胸位高,恐湯下後,余邪不盡,故以丸者,峻葯緩攻之義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穆博士的中醫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穆博士的中醫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