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推薦:山水畫名家李呈修的繪畫藝術

特別推薦:山水畫名家李呈修的繪畫藝術

藝術簡歷

李呈修,山東茌平縣人,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文聯理事,第六屆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文化部中國山水畫創作院院委,文化部中國書畫院顧問,文化部《藝術市場》惠風畫院副院長,兩岸關係協會書畫交流分會理事,九州出版社美術編審。

書畫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全軍及國外書畫交流展。國畫作品《永生》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獲解放軍文藝獎,《歷史的回聲》入選建軍六十周年全國美展獲解放軍特別獎,《塬上春秋》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並評為獲獎提名,《凝瑞》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二十五米長卷《鋼城之戀》被北京市某部收藏。曾到法國,德國,美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舉辦畫展寫生及學術交流,部分作品被收藏。曾獲俄羅斯文化部授予的「為俄中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獎並頒發了獎章。

《厚潤圖》350×144cm 2017年

《晴光高致圖》350×144cm 2017年

心靈與自然的交流――李呈修的山水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邵大箴

李呈修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說過這樣的話:「我的繪畫是心靈與自然的交流,是靈魂與上蒼的連接。」綜觀他30來年的繪畫作品和他走過的藝術道路,尤其是近十來年的探新曆程,可以感覺到這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他踐行和追求的審美理想。他在創作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苦惱與挫折,所享受到的興奮與喜悅,都包含在他這段話的意思中了。

繪畫這件事,表面上看,技術技巧、筆墨章法而已,實際上決不那麼簡單。一件作品真正能撩動人心,激發人的情緒和思考,必須是藝術家面對客觀自然時出自內心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在這個意義上,繪畫不應該是藝術家用自己的畫筆對客觀自然的直接摹擬和再現,而是用屬於自己的語言向人們訴說的內心自然,對真實的第一自然來說,這是人化了的第二自然。運用的形式語言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既來自於約定束成的規範,又有自覺不自覺的偏離和背叛,即在有法與無法之間。

藝術家的難處,往往在於如何對待第一自然和如何運用語言創造作品圖式這兩個問題上。不虔誠地向第一自然學習,不以它為創作的資源,而僅僅滿足於循規蹈矩地按照古人的模式,或憑浮光掠影的印象作畫,一定與成功無緣。反之,僅僅拜倒在大自然的腳下,為它的表象所迷戀,不善於理解和感受自然的本質,一味摹寫其外貌,也肯定一事無成。我國傳統繪畫之所以數千年以來經久不衰、生氣勃勃,因為有一種符合藝術規律的理念在引導,那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造化,向自然學習,對藝術家來說十分必須,但遠遠不夠,還要用心體會自然,使內心獲得真切的感受,成為自己內心非吐不可的塊壘即「心中丘壑」。因此,寫心中丘壑便是傳統山水畫家遵循的重要法則。

中國畫的學習不同於西方從模仿客觀物象開始,而從臨摹古人的畫法起步,強調規範的筆墨與章法,這往往使人產生誤解,一切都以古法為準,從而津津樂道於某家某法而不思變化,不求創新。只有真正理解藝術原理的人,才懂得學古而又不摹古,在法度之內外馳騁自己的才能,做到如石濤說的「我有我法」。

李呈修從步入創作道路的頭一天起,就是一位堅持深入生活,執著觀察和研究自然的藝術家,繼承20世紀山水畫寫生傳統是他藝術歷程的起點,可以說寫生是他的基本功,是他須叟不可離開「搜盡奇峰」的手段。近三十年來,他的寫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北方雄渾質樸的自然與他這位北方漢子的性格吻合,他對北方山水情有獨鍾。他多次深入黃土高原,進入山區腹地,到邊遠偏僻的鄉村體驗生活、尋找畫眼,更是他寫生的一大特色。

他在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精力,也捕捉了許多北方山區高原動人的情景,令人讚歎的黃土高坡和深山村野的父老鄉親的形象。但人們品評他早期作品時,在讚許他真誠地擁抱自然、勤奮創作的同時,感覺到作者「忠於」客觀自然多於對它的「駕馭」,對客觀景象美的「交待」多於自己的主觀感受,期待他更充分地發揮智慧和才能。對不滿足於已取得成就的李呈修來說,如何站在一定的高度運用寫生的手段,辯證地處理寫生與創作的關係,不能不引起他的深刻思考。

同樣,在山水畫語言的運用上,李呈修也下過苦功夫,前期作品近學李可染、黃賓虹等近代大師,遠追明清宋元諸家,筆力墨色也相當精到,但在 技巧「全面」的同時,個性「獨特」的課題擺在他的前面。

李呈修早期作品在寫生與繪畫語言上的某些不足,實際上是當前國畫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在一些認真嚴肅畫家身上也在所難免。究其原因,人們對創作上如何「用心」缺少深刻的思考。我國傳統畫論十分強調的「中得心源」,沒有受到畫界的充分重視。

近十多年來,李呈修一如既往地醉心於深入黃土高原,醉心寫生,但是人們發現他的山水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筆下的山丘、原野、土地、樹木和民居,呈現出與以前作品不同的面貌。用杜大愷先生的話說:「面對他的這一批新作,不只朋友們以為呈修變了,變得有些陌生,有些異樣,有些耐人深思;呈修自己也因此重新審視自己。」(杜大愷:《心中的塬》)這「不同」這「異樣」,不只是因為他筆下客觀物象的不同而造成的,而是畫面的圖式、氣息、品格和意味有別。

圖式更新穎、別緻,氣息更濃郁,品格更純正,意味更深長了。在這些變化後面,似乎是作者對客觀自然的態度即看對象的方法,悄悄地發生了重要變化。不滿足於呈現在眼前的自然景象,而努力去用心看、用惱思考、用感情去體會景象中隱藏著的與民族的歷史、現狀以及人們生存狀態所包含文化意義,並努力將其賦予筆墨,賦予畫面。這樣的山水畫是李呈修獨自理解的、感情中的自然,是被他主觀化了的自然。可以明顯地看出,李呈修作畫的過程拉長了,思考和醞釀構思的時間更充分了。這樣的作品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寫生,而是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寫生—創作。由此,新的圖式語言應運而生,便是很自然的了。

中國畫的圖式語言主要表現在筆墨上,應該說,李呈修諳熟傳統筆墨的基本規範,掌握了基本規範之後如何有所變化,是他近十多年來遇到的新課題。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突破,同樣靠用腦思考、用心體會。他終於意積到,筆墨除了經過歷代藝術家們逐漸積累而形成的約定束成的規範外,同時一定因時代而變,因人而異,因每幅作品表現需要而有所不同。基於新的認識,他的創作手法不再往歷代或近現代大師和名家那邊靠,而是依據他對客觀自然爛熟於心的了解,運用已經掌握了的綜合筆墨技巧,包括西方現代繪畫語言,用來自由地表現內心的感受。

這既符合古人所說「畫山水者,須要遍歷廣觀,然後方知著筆去處」(南宋.李澄叟《畫山水訣》),又與現代藝術強調的自由創新理論相吻合。李呈修創作的許多高原寫生,不論用渾厚的筆墨畫秋天的趙家溝和李家山的丘野,還是用清秀的繪畫語言寫石也村的場院、冬雨中的金家溝和銀山塔林,都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緒寄託於其中,這見於他筆墨的沉著力度,見於畫面空間的厚度,見於包括筆墨、章法和構圖的繪畫語言的豐富變化,理性和感性的巧妙結合,縝密構思和隨機應變、偶然所得互為補充的運用,等等。他既不為寫實法也不為文人畫的筆墨所拘束,隨著自己的感受用筆用墨、寫形寫意,還適當運用現代構成法。一句話,畫面更有思想深度了,更有藝術情趣了,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和回味的餘地。

黃賓虹說,山水畫家對於山水畫創作必須經歷四個過程:「登山臨水」、「坐望苦不足」、「山水我所有」、「三思而後行」。他認為,後兩個過程非常重要,「山水我所有」是說畫家要「心占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之精微」。至於「三思而後行」,他認為,「一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此三思,也包含著中得心源的意思。」(《黃賓虹畫語錄》)

我看李呈修近幾年來的新作品正在朝著在「山水我所有」和「三思而後行」兩個過程穩步前進。這也說明,他對藝術創造原理已從漸悟走向頓悟,他的創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呈現出鮮明的個性風格。

人們會問,李呈修的藝術何以有如此的變化?我想,主要得益於他長期生活經驗和藝術實踐的積累,得益於修養的全面提高,得益於苦心思考和體悟藝術的真諦,用心領會歷代大師創作的奧秘;還有,經常參與有學術氛圍的交流,聽取朋友之間真誠的批評與建議。

李呈修在山水畫領域的創新意義,不僅是他個人藝術歷程上新突破所獲得豐碩成果,而且對我國當代山水畫創作如何克服停留在表面寫生層面,真正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用感情和心靈與自然交流,用繪畫功力更用藝術修養進行創造,具有啟發意義。

心靈與自然的交流――李呈修的山水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邵大箴

李呈修在自己的一篇日記中說過這樣的話:「我的繪畫是心靈與自然的交流,是靈魂與上蒼的連接。」綜觀他30來年的繪畫作品和他走過的藝術道路,尤其是近十來年的探新曆程,可以感覺到這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他踐行和追求的審美理想。他在創作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苦惱與挫折,所享受到的興奮與喜悅,都包含在他這段話的意思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繼承發展在探索中求新求變——名家劉玉璞新派山水作品選登

TAG:中國文化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