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間藏品勝國寶——記古籍收藏家晁會元

民間藏品勝國寶——記古籍收藏家晁會元

與晁會元見面,適逢北京拍賣市場上古籍風行之時。晁會元看重了其中幾件,從洛陽專程趕來競買,雖然他並沒有在拍賣場上揮金如土,但其獨到的眼光和別具特色的收藏品,已讓行內人刮目相看。當天上午,晁會元就以一個相對不錯的價格在北京保利「廣韻樓」古籍拍賣專場上競得一件作品。

宋代500年藏書薪火相傳

說到藏書,晁會元忍不住興奮地提到自己的先輩——晁氏藏書世家。據記載,最早的晁氏藏書可追溯至北宋工部尚書晁迥,在其之後,晁補之、晁說之、晁沖之均為鼎鼎大名的藏書名家。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至明代,晁瑮編撰的《寶文堂書目》也記載了其私家藏書書目。晁氏家族藏書風氣延續至今,已逾1000年。

晁會元原是洛陽公安機關幹部,一直做文字方面的工作,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收藏。他承繼祖業,收藏了大量古籍善本、碑帖石刻、佛教碑文……多年的收藏經驗,使晁會元對中國古籍市場了如指掌。

晁會元介紹,2005年之前,古玩市場上的古籍圖書很多,2008年之後,市場上流通的好書已非常稀少。到2010年,拍賣場上的書籍價格直線上升。晁會元表示,由於2010年至2011年是古籍拍賣的爆發期,所以漲幅過高。現在是穩定時期,那些傳承有序、質量較好的古籍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比如美國佳士得迴流的古籍、海外迴流的翁方綱藏書、季羨林藏書、過雲樓藏書的價位都非常高,為古籍價格樹立了新的標杆。

從2008年開始,晁會元將目光轉移到全國大大小小的拍賣會上,在各地競拍珍貴書籍。他為增加自己的藏品,甚至委託朋友、親戚到韓國、日本等地尋覓藏品。直到現在,已過花甲的晁會元每逢春秋大拍都親自到北京參加競拍,他說:「每次拍賣會都忍不住要來,如果有看中的、價格合適就買下來,家人也從最初的不理解到慢慢支持我購買古籍。」

金陵本《本草綱目》 民間藏品勝國寶

晁會元介紹,在他剛開始收藏書籍時,不分種類收藏,後來就專註於收藏古籍中的稀有品種和稀有版本。時間久了,晁會元的收藏逐漸形成幾個特色板塊——古籍善本、碑帖和地方文獻。

在晁會元藏書中,最重要的古籍善本、最令其驕傲的當屬存世稀有的金陵本《本草綱目》,而此藏書經歷,實是無心插柳、偶然天成。2008年,晁會元結識了一位退休工人,告知其家藏了一套明代版《列女傳》。晁會元聽後很高興,不遠千里來到河南伏牛山深處,然而,當他看到那套《列女傳》時,卻失望地發現所謂的明刻本只不過是民國時期的翻印本。為了表達對晁會元的歉意,這位朋友抱來了一摞封面上寫著《本草綱目》的家藏醫書,晁會元對這套藏書也將信將疑。當他仔細翻看裡面內容時,卻發現藏書的行數和刻字與其他《本草綱目》版本迥異,「刻字歪歪扭扭,尤其是書中的圖畫,幼稚古樸,並不熟練。」雖然晁會元不太清楚它的珍稀性和歷史沿革,但憑藉多年藏書經驗,他心知這肯定是一套罕見的古籍。

晁會元將這套《本草綱目》帶回家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理會。直到2009年,當他研究這套《本草綱目》時,產生了很多疑惑。於是他輾轉找到國家圖書館古籍研究權威鄭金生教授。經研究,該套書為金陵版系統的《本草綱目》明版之一,是近年《本草綱目》版本的一個重要發現,其價值毋庸置疑,成為震驚藏書界的新聞。國家圖書館高度重視,撥專款修繕保護此書,並對該版本進行深入研究。據國家圖書館善本部介紹,明萬曆二十年(1593年)金陵胡承龍刊刻《本草綱目》為其最早版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編的版本。

《本草綱目》脫稿於1578年,經過李時珍3次修改定稿。1590年至1593年,胡承龍前後歷時4年才刻完,共52卷32冊。金陵本為《本草綱目》初刻本,多能體現著者本人原意,但由於經費不足,印刷質量不高。1603年出版的江西本,由於是官方主持,刻印精良,於是成為以後的通行本。因此,明清以後的版本無一是以金陵本作底本,古今許多著名學者都未能親見金陵版本。

經鑒定後,文化部批准將晁會元收藏的金陵本《本草綱目》定為國家珍貴古籍,並在2010年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展出。當時,韓國正在為其《東醫保健》一書申遺,而這本書是根據《本草綱目》而編撰的,晁會元的這套藏書更是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在此之前,全世界共發現了7部金陵本,其中日本3部、美國1部、德國1部,中國只有兩部,分別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和上海圖書館。

碑帖收藏 再現歷史原貌

晁會元另一部分數量較大的收藏品是碑帖。洛陽是魏碑的故鄉,多年來,他一直收藏洛陽的碑帖,尤其是龍門碑帖,包括漢代刻的《熹平石經》,曹魏時代刻的《三體石經》、晉代《品字石經》,唐代顏真卿的碑……

其藏品還包括刻帖,其中,「法帖之祖」《淳化閣帖》的各個版本晁會元都有收藏。截至目前,我國公布了4套原石的《淳化閣帖》,最早的是宋代杭州刻石,在蘭州有一套明代刻石,西安、南京各有一套清代刻石。晁會元收藏了一套完整的河南元代刻本及其部分原石。

除文字碑帖外,晁會元還收藏了數量眾多的佛教文化造像碑。2011年,洛陽白馬寺舉辦了全國第一次造像拓片展,展出的就是晁會元收藏的佛教造像石刻拓片精品。比如,其中包括弧稱「龍門雙璧」之一的《伊闕佛龕之碑》,該碑由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清代道光年間拓印;宋真宗趙恆書寫的《宋真宗御書碑龍門銘碑》,清代早期拓印;還有在「文革」中被銷毀的《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

晁會元介紹,洛陽雖然是魏碑的故鄉,但與魏碑相關的存世藏品卻不多,一些碑刻造像由於歷史原因遭到破壞後,很多文字資料也沒有保存。晁會元惋惜道:「有的碑已經不存在,有的殘損了,有的流落海外。我的碑帖是全的,拓本再現了早期的歷史面貌,通過這些碑帖能看到殘破碑的原始狀態,由於破壞得非常嚴重,因而這些碑帖更顯珍貴。」

白河書齋 藏品留後人

晁會元表示,自己的藏書究竟有多少,碑帖的具體數字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粗略估算成套完整的古籍總量不少於1.2萬冊,而碑帖精品有近3000多種。僅明清時期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晁會元就收藏了好幾箱。

雖然還在一直搜尋藏品,但晁會元現在的主要工作已轉移到整理自己的藏品。現在,他正在和各大博物館和出版社合作,將收藏的部分珍貴藏書和碑帖刊印成書籍,並協助、支持博物館工作,將部分藏品整理歸類,選擇有用的資料捐贈給博物館,希望自己的藏品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多年的收藏,不僅使晁會元對古籍、碑刻、地方文獻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也讓他意識到我國古籍文獻、古代碑帖受到嚴重破壞,搶救、保護、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藝術品責任重大,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

晁會元目前最大的心愿是為自己的藏品找一個穩妥歸宿。近年來,他一直都在為籌建白河書齋古籍文獻博物館奔走,希望通過建造私人博物館,將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無償奉獻出來,供大家觀賞、學習。晁會元曾說:「自古以來,刻書傳世在中國就是最大的善事,中國文化就是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的,我希望我們的後代還能看到先祖們流傳至今的珍貴書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父親的兩張任命書
洪榮昌:催人淚下的悲壯故事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