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焉。

解釋:讓我們觀察一下沉默寡言的大自然吧。狂風肆虐沒有刮過一整日不停歇的,驟雨傾盆沒有下得一整夜不停止的。是誰能颳風又下雨?是天地。這樣看來,天地的事都不能長久,又何況人事呢?所以,人生有限,我們如何才能將我們短暫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呢?有的人相信道的實在性,並將自己的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道的知識。有的人則有志於德,並且將自己的一生致力於德的研究和宣傳。但是還有些人他們並不喜歡抽象和遠離生活細節的事物,所以即不忠於道也不忠於德,而是更喜好務實的日常生活。我們說,從事於道者,以道為樂,將修習道的知識作為平生最大的樂趣,那麼他的人生就是充實有意義的人生。同樣,那些從事於德者,以德為樂,將宣傳和研習德的知識作為平生最大的志趣,那麼他的人生也將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而對於那些無志於道德的人而言,只要他們善待人生,尊重生命 ,以務實的日常生活為最大的樂趣,那麼他們的人生也將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道之為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即意味著有可信之處,即有可信的證據。虛即意味著有不足信之處,即有不足信的證據。有不足信之處,就必然會有不相信和不信任的發生。所以道的知識和道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的共同信仰。所以,經文中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譏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比如,對於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命題而言,也並非是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認同的。那些信仰它的人舉出許多證據來證明這一命題的真實性,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唯物主義的陣營。但同時也有些人則又舉出了另外的一些證據來證明這一命題的虛妄性,來表明他們對這一命題的不信任。並形成所謂的唯心主義的陣營。總之,「信不足,故有不信焉」。這一章里,結合了道的特性來說明人們對於道應該持有的正確的人生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依據老子定理來看人類物質文明與科技文明的未來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