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法抹掉的印記

無法抹掉的印記

關注【聞而說】

無法抹掉的印記

Scar

 Songs of Our Ghettoland

Garden of Soul 

00:00/04:33

1

昨天看了《衛報》上一篇關於紋身的圖片報道London Tatoo Collective,倫敦紋身合集。這讓我想起來了一個人,果果。

果果是我在去美術館做志願者的時候認識的。第一次去美術館,是果果接待的。正在迷茫找不到地方的時候,掛了電話,果果就出現在我的面前。

果果看上去幹練成熟。一頭金黃色的頭髮,畫著濃妝,腳踝上的刺青一瞬間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後來得知才比我大一歲,她的成熟著實讓我吃驚。

活動結束的那晚,我們幾個志願者和果果在房間里聊到通宵。那次聊天讓我感到很滿足。記憶力這樣的通宵卧談已經是在高中時候了。

我們從英語聊到俄語,德語,義大利語,一直聊到《三體》。最終,我還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問到了果果腿上的紋身。

她作為過來人給我講了她紋身的歷史。

我問她紋身時的感受是什麼?是痛嗎?她點頭說是的。等問起她紋身的原因時,她說「還不是因為年輕不懂事"。

後來果果又補充道,「有些男生會覺得紋身很酷,並且一點也不會覺得疼,而是漸漸地感受,甚至是享受,那種疼痛的感覺。」我當時心想其實那跟YY差不多。

果果又講到了這個小小的紋身,給她的工作帶來的麻煩。

有一次接待外賓,剛結束工作就被領導傳喚到辦公室。進門就是領導劈頭蓋臉的批評。原來果果穿的短裙將腳踝上的玫瑰刺青,被一覽無餘。

從此之後,每次在工作場合果果再也不敢穿短裙了。不然就是用好幾個創可貼將腳踝上的玫瑰花蓋的嚴嚴實實,然後再套上一層厚厚的肉色絲襪,這才可以放心的去工作。

2

有人將刺青看作是一種潮流,還有些人將它看作是一種宣誓。在學小提琴的時候認識了比我小八歲的晨,手腕的下邊紋了一句「Control!」晨說這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控制自己,要保持冷靜。

我略感驚訝的是這麼一個文靜的男孩子竟然也紋身了。後來得知了原因之後,頓時覺得充滿意義。

可是今天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跟他交流起來,他說將這個「Control」洗掉了!為什麼?當我正困惑地時候,他回過來消息,「因為學醫!」「小時候不懂事裝懂事紋,長大了發現控制是在心裡的,不用寫在身上。」

我還是很驚訝,驚訝於他的成熟。因為在我眼裡他還是孩子。

「紋在手腕這種皮膚比較薄的地方很痛,悲傷胳膊上還好一點。」

「洗掉更痛,而且需要洗好幾次。」

「紋完不能沾水, 紋身會上癮。」

「要抹阿司匹林,紋完很癢。」

他又說了這麼多。我想這才是紋身和洗掉紋身的真實感受吧。來到這個世界上,幾十年而已,人生就是各種各樣的體驗,紋身,也是其中一種。

3

昨天有讀友在文章下方評論說,那樣的紋身自己是接受不了的。我說,其實我也接受不了。

但是我在想,我們只是自己,有時候當你知道他們背後故事,也許就再也不會覺得不理解不接受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

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這個世界上小小的顆粒。

所以我們應該試著去包容不同,去理解不同。

有網友在知乎上求助,「家人不同意紋身,可是已經紋過了該怎麼辦?」家人不理解,只是因為觀念不同。因為他們認為紋身了,你就是不良少年了。

我們生存的環境里,總是喜歡把某種符號形成一種固定的烙印。比如,很多人都將紋身看作是不好的,負面的,一個文靜的孩子紋身就代表著他們不乖,不優秀,不聽話了。

將紋身與眾多影視劇中的黑幫,黑社會,社會不良青年,古惑仔之類的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這樣的紋身成了不良青年的象徵。後來,紋身變成了年輕人的潮流,可還是被很多人排斥。

國家對於紋身最明確的態度就是,入伍不可以有紋身和疤痕。這樣的的表述既不犀利,也不排斥,只是將紋身與疤痕劃分在一起。

雖然沒有明令禁止,但是在傳統文化和思想中,在醫生,護士,飛行員等職業中,紋身還是不被接受的。

也有小夥伴認為,中國現在開放的程度還不夠;思想保守,不被認可;紋身行業不夠規範,行業標準缺失,沒有許可......

那些無法抹掉的,其實不是留在身上的印記,而在人們眼中放射出的光投擲在別人身上的印記。

我聽到最多大概就是「思想保守」了。但是,我想紋身對於這個社會的影響,在未來,我們肯定會找到一個答案的。公眾的觀念中也會給與一個更合適、更科學的身份和定位。

你有紋身經歷嗎?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有關於紋身的經歷嗎?

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域留言,參與互動。謝謝!

ISO 專用讚賞碼

掃描上方二維碼,輕鬆關注【聞而說】

別忘了我在等你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而說 的精彩文章:

答應我,好好活下去!無論生活多麼艱難

TAG:聞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