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對於一件事,可以有很多解釋,一種解釋往往對應著一個視角,人們最常用的視角是自己的視角,這是與自己生活方式相關的方面,或者說已經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知識、經驗、思維等。

面對一個無法理解的或者幼稚的行為時,除了謾罵、譴責、嘲笑之外,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理解,沒有行為是找不到背後動力、動機的。包括日常的口誤也被認為存在著一定的意義(弗洛伊德老人家在初期探索人精神世界的研究)。

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對於一些行為,當我們理解其背後原因的時候,對此便不會再感到不可理解,患者了解到深層原因之後,行為也會相應的減輕。試著去理解他人會讓我們生活的更好,因為生活中有更多行為不盡如意,想要試著去理解他人這個行為,首先要做的是把對方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個體。

大多數情況,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有把對方當成獨立的個體,或者說從來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問題。


如: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和自己一樣是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單獨個體。

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不但需要把對方當成獨立個體,也要讓對方與自己平等,雖然社會地位和擁有的資源是不對等的,但在價值、尊嚴、人格等方面上要平等對待對方。如: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在街上乞討,對此可能很不理解,身體好好的為什麼不去找一份工作?卻在這裡行乞,如果你知道他是一個騙子或者不想勞動者,那麼對其行乞行為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同時,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能養成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再遇到問題時能夠很好的找到解決方法,也會讓自己接受、學習新事物。

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之所以說:「試著去理解他人行為,可以生活的很舒服」,是針對夫妻之間的關係,因為在我國,婚姻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夫妻兩人之間的矛盾更多的來自在兩個家庭之間的差異,如果雙方在面對對方的某些行為時,不直接指責而是試著去理解、去溝通,這樣差異就會慢慢的被接受和融合,差異被接受、融合之後,矛盾就會減少很多,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心理知識點:行為的產生會有一定的目的(動機),動機是由需求產生的,需求主要是來自個體內外世界的不平衡。

微表情心理學:教你解讀八種面部表情的含義
心理學家:五個簡單的小方法幫你找回自信

TAG:心理學充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