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漢朝皇帝名號稱帝而唐之後稱宗!

為何漢朝皇帝名號稱帝而唐之後稱宗!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對於漢代帝王的稱謂都是**帝,而唐宋時期都改成**宗了,這是為何,感覺帝的稱謂要更響亮些,後代帝王這是謙虛嗎?實際上,這恰恰是帝王私心的一個表現。

網路配圖漢武帝

劉盈,西漢第二位皇帝,謚號為「孝惠」(漢代皇帝以孝道著稱,所以謚號中皆有孝字),故稱「孝惠帝」。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就稱為「孝惠」或「惠帝」。但歷史上謚為「惠」以及「孝惠」的帝王又不只有劉盈一人,為加以區分,便在簡稱前面加上朝代,所以後人稱為「漢惠帝」。

漢代是謚號是兩個字,如漢孝武帝,一般就簡稱漢武帝了,可唐宋時期,君王的謚號太長,沒法簡稱,簡稱就無法完全表露出君王的功績了,就開始稱廟號了,廟號的起源比謚號還要早,漢代是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才有廟號,如漢武帝的廟號就是世宗,一般的君主是沒有廟號的,而到了唐宋時期,只要是個君主就有廟號,而且廟號都是褒義的,而且廟號字數不定不變,逐漸就開始稱君王的廟號了。

唐宋以後皇帝為什麼不叫「XX帝」了?在魏晉南北朝之後,謚號開始變味,變成阿諛奉承的利器,對君主只褒不貶。並且謚號的字數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一兩個字,演變為七八字,到清代時,已是十幾個字!

網路配圖唐太宗

「帝」是古代對於君王的謚號,謚號最早起源於周朝,除了秦朝秦始皇覺得謚號讓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而廢除了謚號制,除此外其他王朝都在沿用謚號,謚號是對一位君王生平的評價,因此有褒貶之分,可是在南北朝後,中央集權促使君王的一人統治更加明顯,唐宋時期對於君王的謚號也就大多是吹捧的,謚號的字數也有最開始的一兩個字演變到唐宋時期十多個字,清朝更是達到巔峰二十多個字,實際上就是後世的君王不想和前代的君王謚號出現相同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看看漢代君臣的酒後表現,就知道喝酒最能看清楚為人!
古代的匈奴非常厲害,你們了解嗎?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