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閱讀與欣賞 介紹魯迅七律二首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題三義塔》

閱讀與欣賞 介紹魯迅七律二首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題三義塔》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 趙慶培播講 | 趙培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凄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

題三義塔並序、跋

三義塔者,中國上海閘北三義里遺鳩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於上海戰後得喪家之鳩,持歸養之,初亦相安,而終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題詠,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爾。

賞析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這首詩首聯運用借古喻今手法寫錢王之流的統治下,壞人當道,好人難活,敢於直言的人被害後投入錢塘江。頷聯運用隱喻手法指出遷居杭州的危害。頸聯仍用隱喻手法說抗金名將死後遭到了冷落,一代逸士林逋生前潔身自好,梅為妻、鶴為子,不肯同流合污,死後名聲清寂凄涼。尾聯則是直言相告,不如全家遷往他處到那曠達自由的地方去,足以發揮郁達夫長於行吟做詩的才華,表達了作者勸阻之意。詩意寓意深沉,情文並茂,感人至深。

首聯入題,點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殘酷壓迫人民的錢大王,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靈還在杭州遊盪;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卻落得葬身魚腹,屍骨不可尋的悲慘結局。這兩句詩寄託史事,影射現實,「仍如在」是點睛之筆,強調指出國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統治。含蓄而尖銳地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當今的「錢王」治下當順民,還是步伍子胥後塵。這是從政治上暗示郁達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局抱任何幻想。

頷聯從杭州的風光景色來說。「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滿」,借對杭州幽美風景的描寫,象徵一種安樂、閑適的生活境界。「憎」於「平楚日和」的「健翮」,「蔽」於「小山香滿」的「高岑」,意思是說,翱翔雲天,搏擊風雨的雄鷹,厭惡風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裡,那就會遮蔽自己的政治視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魯迅1928年去杭州時說:「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事隔幾年,他把這一觀感融進了詩句中。語重心長,嚴肅地提醒郁達夫:不要迷戀這樣的生活環境;又熱忱地鼓勵郁達夫:要像「高岑」,要學「健翮」,做一個有抱負的革命者。

頸聯又從杭州的名勝古迹來說。西湖畔,抗金名將岳飛,生前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死後留下一座墳壇,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隱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鶴冢,寂寞凄涼。這兩句詩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命運,暗示郁達夫,縱然你有愛國之心,然而國民政府當局推行的是賣國政策,你也無所作為;退一步說,若是像林逋那樣結廬自守,種梅養鶴,也只是孤寂無聊地度過一生,豈是出路,對郁達夫進行又一次懇切的勸告。

尾聯從正面引導。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麼又該到哪裡去,魯迅明確指出:「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足」字聯結社會生活和文藝創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會關係:「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給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題材;也只有「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魯迅希望郁達夫到遼闊廣大的地方去,經受大風大浪的鍛煉,汲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寫出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作品。篇末點題,為郁達夫指明正確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題三義塔

詩的前兩聯通過一個鴿子的遭遇,寫出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又寫出了日本人民不同於日本侵略者。後兩聯是作者的抒情和議論,並寄以重歸和好的希望。這首詩愛憎分明,構思完整、思想深邃。

在日軍侵華時期,日本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博士為了救援戰爭中的受傷者,於1932年2月作為「服務團長」到中國。在上海郊外的三義里戰亂的廢墟里,發現了因飢餓飛不動的鴿子,便帶回日本,取名「三義」,精心餵養。為了表達兩國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鴿子後,作為日中友好象徵送回上海」。可惜這隻帶回日本的鴿子後來遭遇黃鼠狼的襲擊死亡,博士及周圍人在悲痛之餘決定將其立冢掩埋。出於對魯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書一封細說原委,並將自己畫的鴿子一併寄給在上海的魯迅,表達了中日兩國友好的願望。作者魯迅於是在1933年6月21日寫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寄情的七言律詩。這也是一首應友人征請題詠的酬對詩。這種詩在舊體詩中數量較多,一般都是通過寫物寄託詩人的個人情懷;特別是出題而詠,多就事論事,很少生髮開去表現出深廣的主題。但作者魯迅的這首詩卻借一小的具體事物——一隻鴿子,一座為埋鴿而建的塔冢,生髮出一個巨大深廣的主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國主義者嚴加區別,指出兩國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兩國人民就將友好下去。這首題詠的七言律詩,表現出如此巨大深廣的主題,不但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眼光和襟懷,也充分說明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審視題詠對象,發掘蘊含意義,形象自然地傳情表意的能力。

這首詩的小引及詩後的跋文,對詩中所詠之物以及寫詩的因由都交代得很清楚。言雖不多,但有兩點異常突出:鴿子是上海戰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引起的「一.二八」事件)閘北炮火下的剩存者;是日本友人將鴿子「持歸養之」,鴿子死後又「建塔以藏」,表現出非一般的做法和感情。全詩正是從這兩點出發來立意、寫實、遐想、抒情。

這首詩的首、頷兩聯完全是寫實。「奔霆飛螵」、「敗井頹垣」形象地寫出了日寇飛機轟炸上海閘北時的情景:炸彈轟響,烈焰飛騰,牆倒屋塌。「殲人子」是寫死於血泊中的無辜平民百姓;「剩餓鳩」則點出這隻「喪家之鴿」,它既是日本侵略者炮火下的倖存者,又是帝國主義野蠻屠殺的證據。然而,日本人民並不同於日本侵略者,他們懷著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把這隻「餓鳩」帶回國內,精心餵養,死後又「建塔以藏」。這不是一般的「善心」,不是一般的「人道主義」,其意分明表露了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無聲抗議,表露了對中國人民遭受的災難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歉疚。

頸、尾兩聯則馳騁作者的遐想,抒發著作者的感情。作者由死去的「餓鳩」聯想到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精衛鳥。這是一隻具有極大意志力和毅力的神鳥。不過它銜石填海是為報自己溺水之仇,魯迅要說的餓鳩復活銜石填海則是要填平隔開中日兩國人民的溝壑,使兩國人民友好相通。這從緊接著的下一句「鬥士誠堅共抗流」的詩意可看出來。因為中國人民自不必說,日本的反戰人士(這裡以西村博士為象徵,為代表)也在抗拒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這裡特別指出的是詩的尾聯表現的思想感情,它表明作者超前的眼光:超越艱難的當下,看到美好的將來,到那時,站在歷史的高度回過頭來看這一段往事,不快的記憶將煙消雲散,留下的只能是兩國人民的兄弟情誼。作者魯迅的這一眼光和信念不僅在這首詩中寫出,就在寫這首詩數月前他在為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小林多喜二死難時,發給小林家屬的唁電中就明確表示:「中日兩國人民親如兄弟,資產階級欺騙人民,用血在我們之間製造鴻溝,並且繼續製造。但是無產階級和它的先鋒隊正在用自己的血來消滅這道鴻溝。……」此後,在1935年為日本友人內山完造作《活中國的姿態》寫的序中也說:「據我看來,中國和日本的人們之間,是一定會有相互了解的時候的」;儘管他接著又說「現在卻不是這時候」,但他相信這一天遲早總會到來。這表明作者魯迅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廣闊的胸懷。

總觀全詩,作者對一件細小具體的事物,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之光照射,通過階級的和歷史的分析,生髮出巨大深廣的主題。全詩形象生動,想像豐富,巧妙用典,雖寫悲痛之事(上海戰火,鴿子死去),卻情調高揚,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為情深意長,有鼓舞力量。所以說這首詩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也可以說這首詩是一首高亢激越的國際主義讚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閱讀與欣賞 介紹李白詩《秋浦歌》
果斷收藏!《經典詠流傳》第五期歌曲詩詞及意境海報合集,美出新高度!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