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有個好萊塢

香港有個好萊塢

很多年前,香港導演陳果曾經拍過一部頗受爭議的電影,叫做《香港有個好萊塢》,當年收穫了包括威尼斯金獅獎、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在內的眾多提名,風頭一時無兩。內容略過不評,片名卻讓人過目難忘。

在電影里,代表港式繁華的是好萊塢廣場(Hollywood Plaza);而在現實中,可以一覽港島風情的,卻首推好萊塢道(Hollywood Road)。

好萊塢道又稱荷里活道,始建於1841年,是香港開埠後的首條街道。路名源自早年道路旁種植的冬青樹(Hollywood),音譯為荷里活道,彼時美國的Hollywood尚未出現。

Hollywood Road-Google Map

猶如母體這個城市,荷里活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西合璧。

在長約一公里的道路和各段南北向山徑擁就的錯落區域,你可以看到最地道的市井生活—衣著隨意的街坊,擁擠逼仄的雜貨鋪攤,客似雲來的本地字型大小,胼手砥足的裝卸工人……

你也可以看到最西化的都市符號—數之不盡的藝館畫廊,摩肩接踵的時髦青年,多元風味的異國餐飲、創意十足的設計店鋪和精品酒店……

在港島的周末,不妨沿著荷里活道信步閑逛,品嘗美食或發現有趣所在,把海港城、SOGO和IFC留給購志滿滿的遊客。

Gage Street by Marco Szeto

第一站:一畫廊

荷里活道1號是著名的Yan Gallery一畫廊,由經營中國當代藝術數十年的方毓仁先生創辦。

方生是香港第一代畫廊主人,早年負笈京城,八十年代就將國內作品引入自由港進行商業展覽和拍賣,是吳冠中、楊明義、龐均等眾多中國本土藝術家的重要藝術推手。

A Pair of Swallows by Wu Guanzhong

Clumsy Genius by Yang Mingyi

Attic by Pang Jun

畫廊臨街的櫥窗內掛著莫言手書的店名,散發著淡淡倨傲的書卷氣場。陳列的書畫多為中式雅趣,雕塑卻不乏前衛狂放之作,在明亮的白色空間里虎虎對峙,別有張力。

但畫廊讓人津津樂道的卻是第二代主人方力申,他和同為藝人的EX鄧麗欣的分分合合是港媒樂此不疲的話題,而他對當代藝術的鑒賞和收藏卻鮮有人提。

對啊,這裡可是蘋果日報的城市,八卦之都。

A Wonder Fong Life by Zeng Jianyong 曾健勇所繪方力申一家

第二站:大館

一畫廊的對面,就是舊中區警署,也是前香港警察總部,亦名大館。整個建築群落始於1919年,包括舊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在內,均已被列入法定古迹。

現由香特區政府和香港賽馬會合作進行大規模修復,採取新古典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建築風格,未來將作為集香港歷史、文化、藝術一體的綜合休閑空間對公眾開放。

Tai Kwun Map

天氣好的時候,從半山扶梯的迴廊閑閑俯瞰,看暖色陽光落入荷里活道,在舊中區警署的拱形長窗和高大立柱上撒下斑駁陰影,襯著對面玻璃幕牆的藍天雲影,是發獃和拍照兩相宜的愜意事情。

第三站:10號贊善里畫廊和芳草地畫廊

沿著荷里活道走進奧卑利街(Old Bailey Street)往南,就是著名的蘇豪(SOHO)街區。SOHO是South Of Hollywood的簡稱,薈萃全球美食,凝聚各國鬼佬。

文藝青年們中意的各色小型藝廊也星羅棋布,有別於畢街和H Queen』s的高冷畫行,鮮活有趣也沒那麼商業。

10 Chancery Lane Gallery(10號贊善里畫廊)和Parkview Art(芳草地畫廊)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前者關注亞洲新生代的藝術抱負和訴求,重視培育年輕市場,時常可以看到90後藝術家的天馬行空之作。

Inner Circle by Maya Hewitt

後者擁有中環幾乎最慷慨的展覽空間,尺寸浮誇的畫作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並且兩位義大利策展人的先鋒品味總是讓人喜出望外。

Photo from Parkview Art

第四站:氷屋

逛完兩家藝廊,你可以走到士丹頓街(Staunton Street),去全港第一美味的刨冰店Shari Shari Kakigori House氷屋小坐片刻。

店鋪後方的操作空間里,有日本空運而來的巨大剔透冰塊,像極地紀錄片里的冰山一樣散發著幽藍寒意。挖出綿柔刨冰如絲絲縷縷的初雪,倏忽就融化在唇齒間。

推薦招牌的栗子口味,比Coco Chanel最愛的巴黎Angelina蒙布朗更為香甜絲滑。鑒於各款刨冰的驚人體積,建議還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分食。

Photo by Shari Shari

第五站:元創方

從士丹頓街走到鴨巴甸街(Aberdeen Street),PMQ元創方就已出現在眼前。

元創方的前身是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PMQ正是Police Married Quarters的縮寫。

自2014年開放以來,元創方PMQ作為香港最負盛名的創意中心和設計孵化器,已經招攬了大批設計師工作室和店鋪,出售各種中高檔次的創意禮品、時裝首飾及家居用品等,在本土創意產業的培養上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Photo from PMQ

今年年初,Chanel就曾把其全球熱捧的Mademoiselle Privé展覽第三站移師此處,一時成為城中盛事,簡直沒去過都不好意思刷Instagram。

Photo from Chanel

周末的元創方PMQ,人流如織,更像是網紅打卡聖地。

不逛店鋪,捧著咖啡在開放式庭院的大樹下和朋友聊天,或在綠植簇擁的觀景天台拍攝均勻的格子間建築,都不失為一樁賞心樂事。

第六站:Palais Royal Paris Jewellery

若選擇從鴨巴甸街轉回荷里活道,請別錯過轉角的歐洲古董珠寶店Palais Royal Paris。如果你當天衣著得體,不妨進店一觀。

Photo from Sassy HongKong

這就是亦舒筆下的香港傳奇,名媛妝奩里的辜青斯基和花百姿,美貌少女用靈魂做對價的杜白麗項鏈。

Photo from Sassy HongKong

這也是Kevin Kwan在Crazy Rich Asian里講述的星洲故事,彷彿下一刻Astrid Leong就會推門而入,不經意間撞破了愛人的秘密。

Photo from Sassy HongKong

Photo from Sassy HongKong

透過玻璃櫥窗,我盯著一座古舊Cartier鐘面看了半天,層疊的珠灰色貝母拼出貴族的狩獵圖景,人物和衣著頗有波斯細密畫的風格。

天才工匠的豐沛想像力和完美技藝,讓人瞬間穿越到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的世界。

第七站:La Galerie

Palais Royal Paris的旁邊,是沿街鱗次櫛比的古董商店,陳列著各種珍稀木材所制的傢具、裝飾和佛像。

在一眾中式古典或東南亞風情的櫥窗里,你很容易就看到現代的La Galerie。

從藝術攝影到新聞圖片,藝廊全方位展示了鏡頭語言的力量。

無論是何藩式的黑白影像,還是Edward Hopper畫作般寂靜詭異的主題場景,或是似Annie Leibovitz風格的人物肖像,La Galerie總是能夠發掘令人心馳的作品,不愧為亞洲最好的攝影藝廊。

Cafe Lacour, Rue Saint Paul 1976, by Peter Turnley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Water by Zhang Kechun

Animal Farm No.6 by Chou Qing-hui

第八站:白石畫廊

路口的Whitestone Gallery(白石畫廊)當然也不容錯過。

自1967年在東京開業以來,畫廊就不遺餘力專註推廣日本藝術,從銀座、輕井澤開到香港的黃竹坑、荷里活再到台北的內湖,一路摧枯拉朽,圈粉無數。

小小的荷里活店鋪更像是沒有距離感的私人美術館。從二樓轉角的落地窗看荷里活道,有種人生如鏡的戲劇感。

最近在展出新銳畫家小松美羽的作品,異次元空間的大小精靈妖獸,好似被波光粼粼的色彩釋放出來,咦怎麼好像神筆馬良。

Miwa Komatsu Solo Exhibition, Whitestone Gallery

以上就是文藝中環的正確打開方式。

春風正好,邂逅有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everie浮想曲 的精彩文章:

TAG:Reverie浮想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