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6個容易混淆的基本地理名詞概念

16個容易混淆的基本地理名詞概念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

1、大西南,西南地區和西南區

西南地區指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及西藏藏族自治區共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達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

2、滑坡與泥石流

滑坡(landslide)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徵往往突然暴發,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後擁,奔騰咆哮而下,地面為之震動、山谷猶如雷鳴。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砂、石塊衝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衝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危害。

3、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如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

構造地貌指由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地貌,或者說指地質構造才地表所形成的地貌。如山、谷、地壘和地塹。

4、寒潮與冷鋒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模地向南侵襲我國,造成大範圍急劇降溫和偏北大風的天氣過程。寒潮一般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 5℃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可見,並不是每一次冷空氣南下都稱為寒潮。在北極地區由於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範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範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5、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生育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生育率是指總出生數與相應人口中育齡婦女人數之間的比例。亦稱育齡婦女生育率。因分析目的不同,生育率可分為一般生育率、分年齡生育率、孩次生育率、分年齡孩次生育率、標準化生育率、總和生育率、累計生育率、終身生育率等類型。一般生育率 指每1000育齡婦女的全年活產嬰兒數

6、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壞,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鹽鹼化、水土流失等。

7、北京與北京市

北京是指北京所轄轄16個區、2個縣。總面積16,801.25平方公里(中國省級行政區第29名)。

北京市指北京市區所轄的城區面積735平方公里。

8、青藏高原、青藏高寒區與青藏地區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昆崙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青藏高寒區是指北以昆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為界,東以3000米等高線與東部季風區為界。是我國區域自然地理的一種劃分。劃分標準主要是氣候和植被。包括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去和青藏高寒區。總面積257.73萬km2,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8.72%。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500m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是我國第一大階梯和全世界最高的高原。降水主要受控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加上地形高度與山脈走向的影響,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大,但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旱季和雨季非常明顯。

青藏地區是指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崙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和新疆南部邊緣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裡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是中國,也是世界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

9、風海流、密度流與補償流

風海流是指盛行風長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穩定流叫風海流

解釋:信風帶、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的風向是比較衡定的,在海洋上,這些定向風與海洋表層水之間就會發生摩擦,通過摩擦方式,風即可將其一部分能量傳遞給表層海水,除形成波浪外,還使表層海水發生移流,從而形成風海流。

密度流是指由於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水平方向壓力的差異,當水平壓強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達到平衡時所產生的一種海水運動,叫密度流。密度流有兩種:一種是由於海水受熱蒸發、冷卻、降水分布不均,致使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產生密度流;另一種是由於風力不均勻地作用于海面,在產生風海流的同時,還產生垂直環流,引起海水密度的重新分配,也形成密度流。

補償流(Cotpensation curent)指某一海區的海水出現虧缺,相鄰海區的海水向缺水海區補充而形成的海流。補償流按方向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水平補償流,另一種是垂直補償流。後者亦稱升降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補償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風力和密度差異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區海水虧缺,如升降流,在北半球,當風沿著與海岸(位於風向的左側)平行的方向較長時間地吹刮時,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所形成的風飄流使表層海水離開海岸,引起近岸的下層海水上升,形成上升流;在遠離海岸處則形成下降水,它是從下層流向近岸,以補償近岸海水的流失。南半球也有相應的情況發生。各大洋的海域,均有明顯的上升流,上升流可把深海區大量的海水營養鹽(磷酸鹽、硝酸鹽等)帶到地表,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故上升流顯著的海區多是著名的漁場,如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10、農業生產活動與工業生產活動

農業生產活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人類有目的的利用土地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獲得所需農業產品的生產活動。一般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工業生產活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人類有目的的利用工業原料(包括農業產品、工業半成品等) 獲得所需工業產品的生產活動。一般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連續性和協調性特點。

11、農業地域與工業地域

農業地域是指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以及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地域上表現為有規律分布的,具有類似的農業生產特點、方向和增產措施的農業聚合地。是農業布局的科學依據和農業區劃的基本工作。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有水稻種植業、商品穀物農業、放牧業、游牧業、乳畜業、混合農業等;工業地域是指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一定的經濟利益以及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地域上表現為有規律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工業生產特點、方向和工業聯繫的工業聚集地,是工業布局的重要依據和工業規劃的基本條件。它可分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和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按其等級層次可劃分為工業點、工業區、工業樞紐、工業地區等地域類型。

12、單一農業和混合農業

單一農業是指在一定的農業地域範圍內,農民只經營一種農業部門的農業形式。如各種單一的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混合農業是指在一定的農業地域範圍內,農民同時經營兩種以上農業部門的農業形式。如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的種—牧混合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結合的林—牧混合農業。

四、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

自給農業是指農民生產的產品大部分或全部用以自己及家庭消費為目的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商品農業是指農民生產的產品大部分或全部用以市場銷售為目的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發達地區。

13、粗放農業與密集農業

粗放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較少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力,通過擴大土地面積的方法來增加產出的農業,如游牧業、遷移農業等,一般分布在地廣人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地區;密集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力、資金、技術,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方法來增加農業產品的農業。如種植園農業、水稻種植業、商品穀物農業、乳畜業等。現代世界的農業主要屬於密集農業,一般分布在人口密集、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地區。

14、資源密集型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資金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

資源密集型工業是指工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自然資源的工業,如採掘工業和一些農產品加工工業等,其分布往往受自然資源分布的限制,多分布在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勞動密集型工業是指工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如紡織工業、普通服裝製造業、家電裝配業等。其分布往往受地區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影響,多分布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資金密集型工業是指工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工業,如鋼鐵工業、化工工業等,它對原材料的依賴性也很嚴重,但其布局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技術密集型工業是指工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科學技術的工業,多為新興工業,如微電子工業、核工業、激光工業等,從其產品的研究、開發到生產都要求有高技術水平,因而多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地區。

15、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通常是指20 世紀50 年代以前,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紡織、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的工業地域,如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的中部工業區、美國的東北部工業區等;新興工業區通常是指20 世紀50 年代以後,在傳統工業逐漸走向衰落的同時,在發達國家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地區,逐漸形成的以高技術工業為主、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義大利的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的南部地區、美國的「矽谷」地區、日本的九州島等。

16、原料指向型與資源密集型的區別是什麼呢

原料指向型是指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原料運輸費用占很大比重,如果接近原料產地設廠,運費會大大降低。一般來說原料重量、體積比較大,或者原料不便於保存的產品生產,即屬於這種類型。資源密集型是指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力成本一般,原料價格在產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一類部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老師地理室 的精彩文章:

萬里長城究竟有多長?一圖帶你了解長城的前世今生
全球地面上能找到的最佳觀星位置

TAG:譚老師地理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