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朝古寺龍門寺

六朝古寺龍門寺

【原創首發】作者 |王儉周(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微信公眾號「芝蘭園」

投稿郵箱:lzmjwx@126.com

乍一聽到六朝古寺龍門寺,以為它在南京。其實,它就坐落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北邊的山凹里,因山勢像龍頭,故此得名。 起名六朝古寺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為了旅遊宣傳而誇大其詞、故弄玄虛,它確實是集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六個朝代的寺廟建築群。

龍門寺始建於南北朝北齊年間。據史料記載,有一法聰和尚從五台山雲遊到此,見此地青山秀水、空靈飄逸,便在這裡落腳,建寺開廟,起名「法華寺」。到北宋開年,宋太祖趙匡胤敕賜寺名為「龍門山惠日院」,又叫「惠日院」,北宋乾德年更名「龍門寺」沿用到今。

龍門寺院呈三進院結構——天王殿——大雄寶殿——燃燈佛殿。按照佛家常規,一進寺門(其實寺院門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根基)是天王殿,裡面供著四大護法金鋼,閻王殿伴其左右。穿過天王殿來到二進院,就到了寺廟的中心位置,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高高地坐落其間。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主殿,裡面供奉著「現世佛」釋迦摩尼。殿的左側殿是觀音菩薩殿,裡面供奉華嚴三聖和觀世音菩薩,右側殿供奉「未來佛」彌勒佛。從大雄寶殿兩側的廊道來到三進院是「前世佛」燃燈佛殿,他略顯落寞就一主殿。

以龍門寺南北中軸線兩側還各有一條軸線,在這兩條軸線上有一些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僧舍和現在守廟人員的住所。

初游古寺的人大都會略帶驚恐和虔誠之心。剛看到金剛怒目使你膽戰心驚,轉而又看到菩薩慈眉頓生溫暖之情,這一緊張一舒緩之間,心靈除了對自己以往罪惡深深地懺悔,就再也沒有了其他污穢的想法。

大凡塵世間的芸芸眾生,見到佛祖菩薩無不口內念念有詞,頂禮膜拜。人們祈禱各有不同。有人默默求財,有人祈求健康,還有年輕女子在送子觀音前恭恭敬敬做上「功德」——塞到箱子里一張紅票子,然後到觀音懷裡的男孩雞雞上扣掉一塊兒放入嘴裡。至於有沒有梁上君子來求佛祖「上手」就不得而知,咱門裡還沒有這類人,也沒有這樣的朋友。不過我敢肯定,林州市每年三月三的黃華王母娘娘廟會,一定會有心術不正的人、損人利己的人、鑽營取巧之人去祈求一帆風順。若此類人順風順水,豈不要將勞苦大眾推入「水深火熱」之中?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才是佛家初衷。「有所求」的朝拜帶有功利性,佛祖是不會和凡人做「交易」的。

話說回來,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裡,有些地方的佛教也入世合俗了——「今生來世兼求,佛國塵世雙收」。要追求「無所求」的精神高度,確實也是勉為其難。除非院子里這些芝蘭園的「清客」們。這些「魏晉風骨」的崇尚者們,這些混沌世界裡的一股清流,這些被世俗取笑的「瘋子」,這些快要在樹上喝西北風卻還在高歌的知了,真「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矣!

龍門寺里現存的最為古老的建築是「未來佛殿」——西配殿彌勒佛殿,建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是我國現存的五代時期唯一的一座木結構懸山頂式殿宇。切不可小看這個了不起的建築,當人類從腰間的樹葉換成鹿皮,從洞穴搬到窩棚一步步走來,無不在用聰明才智創造未來。想想先人們在一千多年前就設計出來這種「牆倒屋不塌」的結構建築,你只有嘆服的份!就不要再提裡面精美的壁畫和精緻的雕塑,還有屋脊那惟妙惟肖的青獅白象磚雕,還有那金光閃閃的琉璃瓦當……

龍門寺主殿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距今920年。主殿幾乎成正方型,殿宇氣勢軒昂、寬敞明亮。主殿採用「歇山頂」結構。所謂「歇山頂」,就是把屋頂的重量通過斗拱和梁架傳遞到柱子上,有讓大梁「歇一歇」的意思。其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覆蓋大面積的建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進步,也是當時大宋富饒的一個凸顯。

歇山頂實際上也是懸山頂的升級版。

後院的「燃燈佛殿」,又是懸山頂結構,比起大雄寶殿來,氣勢弱了些。所用的柱樑斗拱也細了不少。或許是因為金元代時期中原大地飽受戰亂之苦,它也是社會貧瘠民生勞苦的一個側影。

主殿的東配殿——「華嚴三聖殿」建於明朝。殿的規模較小。他的屋頂比較陡峭,這樣可以節約梁的長度。屋頂結構是「硬山頂」結構,山牆的承重柱取消而採用磚牆到頂。比起「懸山頂」結構來,他的優點是節約木料,缺點是牆倒屋就塌。這倒不是中國古建築的退步,我猜想——或許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對太行山區樹木的過度砍伐、而沒有人工補栽造成了木料的短缺。不過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又發明了「硬山頂」式的建築結構。

這些建築的屋脊,無不例外的採用雙龍擁獅或雙龍伴象的圖案。這正是佛教進入中國後和道教相互交融的一個體現。龍是華夏的圖騰,是道教至高無上的「神」。而白象青獅,正是華嚴三聖里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的坐騎。讓白象青獅居中雙龍分居兩邊,似乎可以看出佛教的興盛和道教的落寞。

氣勢恢宏的殿宇需要立柱的支撐,而人也需要支撐。有的人信佛,有的人守道,還有一部分人什麼也不信,就像眼前的這群「瘋人」喜好文學,他們都是在尋求一種精神支撐,來防止肉體癱下來。不管是「道高一尺」,還是「佛法無邊」,還是「喝風的知了」,我想都有一個本質上的共同點——善。善良應該不分門派,就像大雄寶殿後面的那一通碑上刻的四個大字「萬善同歸」。

什麼是善?什麼是真善和偽善?這個問題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有過精彩地闡述。他說人所謂的善與惡是混沌在一起的,不是非黑即白或者非白即黑的。善良的人有時也會莫名其妙的出現惡的意念,惡人將死時其言也善。大差不差的善大概就是善!其實,這就叫「中庸」。

「萬善同歸」,這塊兒道家佛家相互交織的碑刻卻演繹出了儒家的精髓——中庸之道、和而不同。

龍門寺後面奇峰聳立,恰似一批駱駝駝著經書,被古人成為「駝經峰」;它的東邊峭壁巍峨,右邊如石桌石台,妙手天成,被冠以「幡桿聖腦」。前邊綠水潺潺,可謂靈山秀水,聚氣藏風。當初法聰和尚選擇這塊風水寶地,這塊兒形似太師椅靠背的窩實之地,無意間選擇了道家的選址標準——北玄武、南朱雀,左青龍、右白虎。這也體現了道教佛教隨互不因果卻是相互影響。山門兩棵參天雪松和寺院里的千年古樹遙相呼應,它們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地佇立在大自然里,見證這古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龍門寺古香古色藏身世外,獨享世間的寧靜恬淡。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中國寺廟建築藝術,不愧為中華瑰寶。倘若有人想把龍門寺「發揚光大」而去大興土木,那將是龍門寺的悲哀,是這座中華寺廟建築博覽群的悲哀!

【推薦語】

觀點和學識常是讀文章的兩大實用之需。

此文中,關於各類屋頂結構的知識,是下了功夫的;關於佛理與現實的思索,亦是明確而妥帖的。

但要注意,寫這類記述性散文,最好在手法和情節上下點功夫,要不然讀者讀起來容易乏味。

余秋雨在這方面是成熟的大家。他的散文里,常使用小說、喜劇的語言和手法,讀起來不但不影響閱讀感,而且不使讀者疲憊。

——大愛無痕點評

王儉周芝蘭園簽約作者

一九六八年生,河順鎮栗家溝村人。長期從事建築業。喜歡閱讀,愛好文學。作品多為社會最基層的聲音、腳手架上的文學。

原創作品作者授權發布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眼看史 的精彩文章:

親情 致最愛的親人
感悟 | 人生幾荷 (觀傅浩攝影作品有感)

TAG:冷眼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