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未病先要知未病

治未病先要知未病

治未病先要「知未病」

「治未病」是一種思想,最初來源於中國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的核心是要時刻重視和維護人身的真陽元氣。

一、 治未病思想的源流

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介紹了春夏秋冬四氣的特點,並教導人們相應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方法,繼之,又告誡人們違反四時之氣將會導致的不良後果,最後,解釋導致不良後果的原因,直譯成白話文如下: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懂得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因為春生、夏長的特點,使人身陽氣消耗過多,所以春夏要注重養陽),在秋冬季節要注重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因為秋收、冬藏,「無陰則陽無以附」,會使人身陰氣消耗過多,所以秋冬要懂得養陰),這是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如果遵循了這個規律,人就能和世間萬物一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人身的真陽元氣。

因此,陰陽四時是至要的根本規律,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違反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遵循它,則苛疾不起。這樣才能算是懂得了「道」的規律。「道」的規律只有聖人能夠始終如一地實行,平常人卻要隨時提醒才會去做」。

在結尾部分,總結了「治未病」最著名的話:「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就是「治未病」思想的最初來源和確切記載。

二、 治未病的真實涵義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記之:「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而程雲來在《金匱要略直解》中說得更明白:「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臟腑,非治未病之人也。」由此可知,治未病不僅只是局限在「病」的範圍內。

要知道,在疾病的傳變規律中,虛證不會相傳,實證才會相傳。只有真正理解了醫聖的良苦用心,在治病過程中才不會犯「虛虛」、「實實」之戒。

如果人身某一臟腑已經受邪,也就是「已病」。已病臟腑的功能會出現紊亂,氣機會出現失調。按「五行」傳變的規律,已病的臟腑會將邪氣傳向相應的臟腑(未病之所),這就是醫聖為什麼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真正涵義。

如果人身的真陽元氣充足就不會受邪,即使邪氣入侵,也會被真陽元氣及時祛除,人體哪來的疾病!這就是《黃帝內經》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深刻內涵。這裡的「正氣」指的就是人身的真陽元氣。

作為一個醫生,我們必須要清楚人身的「正氣」或是「真陽元氣」永遠沒有多餘的道理,只會因某些內在、外在的因素而出現不足。人身真陽元氣不足的地方,邪氣就容易聚集(所湊)。日常生活中,起居無常,飲食不節,長期心情鬱悶,房事過度,慾望雜念過多……等等,這些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是造成人身「真陽元氣」直接受損的真正原因。許多不能完全治癒的慢性病其實質就是人身的真陽元氣嚴重受損,導致邪氣聚集,人體臟腑功能發生紊亂,氣機出現失調。到這個時候才想起真陽元氣的重要性,才想到要去調整治療,不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也太晚了吧!

所以,高明的醫生在治病過程中,其本領不止在於消除患者的癥狀,更主要的是要使患者的病情不加重或不複發,其關鍵就在於醫生在治病過程中是保護了患者的真陽元氣還是攻伐、耗損了患者的真陽元氣。治療過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治理調節,使人體各臟腑、器官功能逐步恢復正常,氣機升降出入順暢,人身的真養元氣最終才能得到有效的補充和保護。

要使患者的真陽元氣得到不斷的補充和維持,單靠醫生的診治還不行,更多還是患者自身的問題。其中,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尤其重要。醫生只能向患者提出忠告和建議,至於能不能做到,完全就取決於患者了。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的道理。

現如今,醫學的現狀大多數都是竭力使用各種違反人體規律的手段,甚至是對抗性的治療手段來治療「已病」的臟腑,來消除各種癥狀和不適。而不懂得順應「道」的規律來治理調節人身「未病」的真陽元氣來恢復人體各臟腑、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導致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局限性越來越突出。社會越來越發達,治不了的病卻越來越多。大多數醫生又只管埋頭治病,卻不懂得教病人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護自身的真陽元氣,這是「舍本求末」的治病方法。最後的結果必然是病人諸症蜂起,越來越痛苦,醫生黔驢技窮,越治越無奈!整個社會都抱怨,科技越來越發達,人的怪病卻越來越多,療效越來越差。

總之,治未病的「未病」指的是人身的真陽元氣,「已病」指的是人體各臟腑、器官功能紊亂,氣機失調而表現出的各種癥狀和不適。只有這樣的認識和理解,才是治未病全面深刻的含義。

怎麼樣來保護我們人身的真陽元氣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得很明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也是養生原則的總概括。

三、 評價治未病的根本原則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為健康提出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的虛弱現象,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1990年,又進一步對健康的定義作了補充:即健康是指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為什麼加入「道德健康」的內容?其核心是「養心」,其主要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其具體做法是通過加強思想的修養,使思想、精神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有效戒除不道德的習氣,從「因」上避免不道德行為現象的發生,從而實現自身和諧及家庭和諧。自身和家庭都和諧了,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了,整個人類就會和諧,這就是「治未病」思想的升華。

黃帝請教他的醫學老師,問今時之人身體為什麼垮得這樣快?

岐伯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回答說:「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身體衰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很多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對調養方法的無知,直接戕伐了人身的「真陽元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這裡所說的治病必求於本的「本」,就是指「陰陽」。而依據「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理論,則充分說明了陰陽之中「陽」是主導,「陰」是隨從的關係。「陽」的主導,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是指維持我們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真陽元氣」。

一個活生生的人和一個剛死不久之人的區別,不是在於身體內糖、蛋白質、脂肪和各組織器官缺少多少。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活人有「真陽元氣」在維持和運行著整個身體,而死人卻沒有,因此才會出現「神去則機息,氣止則化絕」的死亡現象。

《易經》云:「天下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現如今「治未病」方興未艾,各種養生保健方法令人目不睱接,眼花瞭亂。衡量其是否是真正治未病措施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看這些眾多的治未病方法或措施最終是維護、增強人身的「真陽元氣」還是消耗、攻伐人身的「真陽元氣」。那些打著所謂「治未病」牌子的養生保健方法,如果不是在維護人身的真陽元氣,相反而是在抽取人身的真陽元氣以滿足其短暫的欲樂和興奮,藉以蒙蔽群眾,牟取暴利,廣大百姓還蒙在鼓裡不知曉,其效果會適得其反,社會危害會很大。

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只有真正理解了「治未病」的深刻內涵,在今後的工作中,方向才明確,目標才清晰,用以指導人民群眾的養生保健,維護百姓的健康,才會行之有效。如果違背了上述的規律和方法,而去「治未病」,其結果將是「瞎子牽瞎子」,誤入深淵而不知。

(楊鴻 易和醫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和醫者 的精彩文章:

TAG:易和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