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作家黎戈:我如何和我的女兒一起讀書(以及把她寫到書里

作家黎戈:我如何和我的女兒一起讀書(以及把她寫到書里

書評作家黎戈,出版了第一本非評論書籍《小鳥睡在我身旁》。在扉頁中,她註明這是一本獻給她最愛的「兩個女人」(她的媽媽和女兒)的書。她們是她「血緣的來處和去處」,也是給了她「擁抱生命中驚惶時刻的勇氣的人」。

書中記錄的多是零星的生活細節。在秋光好的周末,帶上泡菜壽司和切片水果,和女兒一起去植物園的「約會日」。在焦灼難眠的夜晚,女兒伸出小小的胳膊摟住自己說「沒什麼好怕的」。和女兒第一次乘動車去看海。母親貼在家中的小紙條。丈夫接女兒放學途中一塊兒撿回家的白果。

記錄的語氣很輕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感動,在短小的篇幅中,都被一併輕巧地帶過。

這種溫和的文風,與黎戈早年「鋒利」的風格差異很大。女兒的出生,在她看來或多或少給自己帶去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你會更加能體會到一些生活之美吧,更精神化一些。」

女兒皮皮,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參與者。書中絕大部分內容都與她有關。自懷孕起,黎戈就開始收集她的種種趣事。而印在書頁上的插畫與陶藝作品,則都是皮皮的作品。出書後,黎戈分了一部分稿酬給她,視為對其勞動成果的尊重。

這本書最初只是黎戈的一份個人記錄。在出版社約稿前,她並沒有發表的打算,而是想把所有內容印成一個小本子,在皮皮長大後作為一份禮物送給她,讓她看看自己小時候有多可愛。

決定出版後,為了「選擇一個平衡度」,黎戈精選了一部分內容。「從母親的角度來說,(孩子)什麼瞬間都是很珍貴的,但是讀者看來可能會覺得雞零狗碎,缺乏興趣。就是從中找一個平衡點,對方可能會有一些波動,不是太細碎的,太細碎的就自己收藏吧。」黎戈在採訪中說。

皮皮的插畫

收到樣書的晚上,黎戈的母親和皮皮都想一睹為快。「我女兒很巧妙地把我媽哄睡著了,然後自己一個人躲在那邊看,我就聽到她嘿嘿嘿笑。裡面寫了一些她很不好意思但是很好玩的細節,她自己肯定忘了。比如她會躲到床底下撒尿什麼的。」黎戈說。

在許多記錄親子關係的書籍中較為少見的是,黎戈分享了不少與女兒一塊兒讀書的細節。最開始,她們會一起看同一個作家的不同書籍,後來,兩人的閱讀書目開始重疊。最近,因為需要增補俄羅斯文學的書評,黎戈開始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順帶著女兒一塊兒讀艾特瑪托夫。因為女兒非常喜歡動植物,她們還在一起閱讀星野道夫的書。

不過兩人對同一個作者和同一本書的評價,時常不同。黎戈的處理原則是「各玩各的」,讓彼此「沿襲各自的軌道」。

這種不干預政策,被她認真地執行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儘管有時這會挑戰她的審美。「我覺得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以愛之名干預你的人。感同身受,你當然不想把這個強加給別人。一個不被尊重的生命還不如不生,我是這樣想的。」黎戈在採訪中解釋。

她花了一些篇幅思考了母親這個角色:「母親只是我的一重身份,我並不需要靠對孩子的權威感來定位自我。我有我的世界,她有她的。所以我從不拿孩子的照片當頭像,也不自稱『某媽』之類的,這也是為孩子減負,沒有人願意活成另一個人的寄託。所以,越是愛孩子,越要加強自我建設,加固自己的精神世界,把自己從孩子身上拉開,以免無意中壓垮對方,傾軋別人的生命——這種自我和他人的邊界,是中國式家庭普遍匱乏的。」

L:黎戈

Q:我發現你的書,從出版年份來看,很多是從你小孩出生之後出版的,給人一種你在有了孩子之後變得更高產了的感覺。

L:我出道非常遲,我大概是 27 歲才開始寫東西,29 歲生孩子,書是跟著後面出的,算是巧合。比如你寫東西,寫了一兩年,有人約你出書,正好就重疊上這個時間了。今年四本書,兩本是重版,還有兩本是增補。像《私語書》賣了八年,前後出了三版,這也算是出書吧。

Q:你現在回過頭去看再版的書,對裡面的內容,有什麼樣的看法?

L:就是中年人對青年人的看法,覺得那時候確實很有文膽,有一種隨著青春活力帶來的才能,非常敢說話,敢於去表達自己哪怕不是那麼完善的觀點,有一種刀鋒一樣的光芒,現在我沒那個東西了。但是現在可能會沉得更深一點,會更體恤和悲憫吧,就是中年人對青年人的看法。

Q:你覺得那種刀鋒一樣的東西現在沒有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必然的趨勢,還是你個人發生的一個變化?

L:我想應該是年紀大了之後你見眾生、見他人,然後慢慢就會產生一種體恤的心態,沒有辦法站在一個絕對的標準上批評他人。可能是有這個東西在裡面。更多的是一種對同類的理解吧。不過我現在還是蠻喜歡年輕人的,覺得年輕人很敢說話這點很好。

Q:你看書還挺雜的,比如你會讀建築類的書。

L:所有的藝術門類都是相通的。比如建築,它是七門藝術門類中社會化程度非常高的,一個建築師想要說服業主拿他的項目,他得有很大的鼓動性和表達能力。你會發現很多建築師和電影導演一樣,是個人才能和社會能力的非常完美的結合。

所以只不過他的理念用空間形態表達出來,你會發現很多建築師他們的文采非常非常好,比如隈研吾,還有路易斯·康那種,他們的語言能力實在太好了。而且他們又不是文學家那種,文學家是一種描繪、抒情的感性的東西,頂多加點思辨,建築師有種工科生的冷靜的、精密的和乾燥的表達,我覺得很迷人。

而且對文學是一種借鑒,很多建築師的理念完全可以運用到文學中來,比如說像隈研吾說的,建築不是孤立的建築,他反對柯布西耶那種現代派,他說「我不喜歡孤立的建築」,他喜歡人與自然的聯繫,他認為建築是一種聯繫。這不就是文學嗎,文學也不應該是孤立的精神作品,它應該是人與生活的聯繫。這是一樣的,各種藝術門類是相通的。

Q:你早年選讀的書,和現在選讀的書,有差別嗎?

L:是有的,而且這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我覺得人年輕的時候喜歡看小說,我年輕的時候看英美俄小說看得非常瘋狂,大概 20 多歲的時候。後來小說類看得越來越少,現在看得比較雜。年輕時候你對外部世界很好奇,對他人心理非常好奇,所以你很想窺私他人的生活和心態。年紀大了對一些這個世界上的歷史、知識非常感興趣,想去學習,就發生了變化。

Q:你女兒現在也是跟你年輕時候一樣嗎,比較喜歡看故事書之類的?

L: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的閱讀譜系。所以有的人叫我給他的孩子配書單,我說我真的配不出來,這個必須是你在和他長期的共處和摸索中慢慢形成為你孩子量身定做的書單。像我女兒就比較喜歡小動物,喜歡自然科學,她非常喜歡天文、地理、動植物的東西。

Q:這算是她天生的一種喜好?而不是因為後天接觸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比較多而形成的?

L:我們家算是閱讀環境相對比較健全,所以她的選擇範圍可能大一點,但是你會明顯發現她會挑某一類的東西看,你就知道了她確實喜歡這個。

Q:因為她喜歡自然科學的書籍,你會特意引導她去閱讀自然科學類別之外的書嗎,為了讓她的視野更開闊?

L:平衡,是嗎?會給她選擇的餘地,但是不會特別限制她。她好奇心很強,對什麼都感興趣。也不只是她,應該說小朋友都是這樣的。很難看到一個暮氣沉沉、對什麼都沒興趣的小朋友。

Q:你們會一起讀同一個作家寫的不同的書,而且現在你們閱讀的書目開始重疊了,你們一起讀了哪些怎樣的書?

L:最近就重讀了很多書。我們最近在讀星野道夫,他寫了很多極地動物,我女兒非常喜歡,他的文字也比較簡單,也很容易看懂。

我最近可能需要增補一本俄羅斯的書,我可能要重讀老陀,艾特瑪托夫,她也帶著看。比如像最近給她買了讀庫的為孩子準備的名著,裡面有一本《誠實的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我之前沒注意過這篇短篇作品,但其實寫得還蠻好的,她在看,我也跟著看。

還有帕烏斯托夫斯基的《一籃雲杉果》,我之前看過《金薔薇》和《一生的故事》,但是還不知道有這本。所以我女兒在讀,我也跟著看。

Q:看完書會有什麼討論嗎?

L:這是自然而然的精神分泌物,你不會刻意地交流什麼,但你肯定會隨便想和周圍人分享,分享是人類的本能嘛。她說些她的想法,我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她當然很質樸,發表不出很繁複的想法。

她最近在看申賦漁的一本書《諸神的蹤跡》。這個我還沒看。

Q:你沒看的書,她是如何選的?

L:她對什麼感興趣,我會給她買一堆回來,她是不缺書的。而且我這個工作性質,朋友也會給我寄書。

我們倆都非常喜歡的書是《動物園的生死告白》,一個動物飼養員寫的書。我們都很喜歡,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嚴重推薦。

Q:你們兩個喜歡的理由是一樣的嗎?

L:她是很喜歡看動物的生活,我是喜歡動物飼養員在整個和動物相處過程中體察的生命體驗,一些哲理,可能我的理解更抽象一些。

Q:當你向她表達你的理解的時候,她的反應是什麼?

L:我真心覺得人的理解力和年齡關係不大。她爸爸已經 50 歲了,但是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到位,很遲鈍且麻木。這個小孩非常敏感,她能明白很多東西。

Q:這可能是一個人的天性。

L:對。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活得比他痛苦。我們都非常敏感、心細,各種反應都比較大。反正大多數事情他的像素比我們低。

Q:她有一些什麼樣的想法,是你在讀的時候沒有想到過的?

L:我想應該是有的。比如有些書是她介紹給我看的,比如說《重返狼群》,我真沒注意。這本書我一拿到手上的時候是做得很難看,很大的一本書,排字很疏鬆,這本書根本就不在我的審美範疇里,我就沒想去看。結果我女兒看了之後就反覆跟我講,說那個小狼格林被人收養的故事,她就對我細細的描述,那隻小狼從小就被家裡很壞的狗欺負,那隻狗還誘騙它吃胡椒粉什麼的,小狼直打噴嚏。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Q:會有對同一個作者評價很不一樣的時候嗎?

L:有啊!這是太常發生的事情了,我喜歡的她不喜歡,她喜歡的我不喜歡,常常會有的事,我根本看不下去的東西,她看得津津有味。具體想不起來。比如像小說吧,我喜歡紅樓夢,但是她喜歡水滸和三國,她喜歡很黑白分明的俠義世界那種。我比較喜歡多愁善感,情意綿綿的東西。

Q:當你們意見不同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L:各玩各的,她玩她的,我玩我的呀。沿襲各自的軌道。

Q:我覺得可能有的時候家長會想要去說服孩子,讓對方去信奉自己所認得準的東西。

L:這種高壓輸出是我不贊成的,孩子是獨立的價值個體嘛,她不需要這種東西。孩子大多數時間在學校活動,他們孩子之間在看一種古堡系列之類的書,非常惡俗不堪,很恐怖,小孩回家會做噩夢那種。連這個我都沒幹預她,但後來她自己不要看了,覺得太難看了,太俗氣了,她比較喜歡看自己家裡面比較優美的書。她有自我淘汰能力。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也看瓊瑤小說,但是現在不可能看得下去了。就是有自然淘汰、成長,不需要過度強求。

Q:你在書中,你還提到,你會擔心她會因為自己的獨立性而受挫。

L:肯定是這樣的過程。

Q:你會幫她去準備一些什麼嗎,為了讓她少受挫?

L:我覺得這個東西,不在父母能控制的範疇中。比如星野道夫,他從小非常喜歡西伯利亞和極地動物,10多歲就自己打工跑到美國轉了一圈,三個月不給父母電話。長大了之後他就跑到阿拉斯加,去拍什麼熊啊之類的,最後他是被熊咬死的。作為父母,他們肯定不會希望孩子死於這種意外之中,但是這是父母能控制的嗎?孩子承受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我覺得這就可以,一個不被父母干預的、一個自由意志的體現。至於那些不定因素,無法在我們父母的考慮範疇里,那是她自己選擇而且願意承受的就可以。

新書出來我收到很多信……有一個姑娘半夜給我寫信,說她父母非常愛她,但是她想盡辦法逃離他們。她說:「我在視頻中看到我媽頭髮越來越少,我知道她擔心我,但是我真的不能和她靠得太那個。看到你這本書之後,我豁然開朗了。」(這就是)邊界感么。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其實他給對方造成了很多侵略性。而那一方卻始終覺得我是愛你的。

題圖來自 Unsplash,文內圖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提供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數據表明,中國人養蛙的時候,日本人正忙著「吃雞」
這款日本傳統點心,會講一個月有陰晴圓缺的故事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