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以反清復明旗號,佔據清朝半壁江山,為何還是一敗塗地?

吳三桂以反清復明旗號,佔據清朝半壁江山,為何還是一敗塗地?

康熙除掉鰲拜後,藩王勢力又尾大不掉,尤其鎮守雲南的吳三桂最為跋扈,這促使清廷決意削藩。

清廷的削藩政策,讓吳三桂感到無比恐慌,一來他不願放棄既得利益,二來也擔心軍政大權被剝奪後,成了沒牙的老虎,任由清廷擺布,甚至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他對朝廷削藩政策百般敷衍,表現上同意朝廷的削藩大計,卻又不斷提出各種代價高昂的要求,企圖讓清廷知難而退中止削藩。

而清廷早已達成這樣共識: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所以不論吳三桂耍什麼花招,清廷均見招拆招,堅定不移地執行削藩政策。吳三桂見被削勢必不免,出於自保,同時也在野心的刺激下,終於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殺害雲南巡撫朱國治,自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起兵造反。

有意思的是,吳三桂作為當初明朝的叛徒,引清兵南下平定中原,此次起兵卻又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而且,這一口居然一度招攬人心,讓吳三桂得到了大批反清義士的擁護。

由於吳三桂起兵迅速,清廷一時措手不及,叛軍一度連戰連捷,頃刻間便拿下貴州全省。加之吳三桂此次起兵,又與靖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平南王耿精忠結盟,叛軍在前期勢如破竹,以至於長江以南幾乎全被叛軍佔領,吳三桂佔據了清廷半壁江山。但結果眾所周知,三藩之亂被清廷平定。

吳三桂當時擁兵四十萬,又以反清復明為旗號,佔據清廷半壁江山,為何最終仍然一敗塗地呢?

首先,吳三桂的起義不得人心。清廷入關之初,百姓之所以奮起抵抗,是因為清廷強制推行剃髮令。但康熙即位十多年後,剃髮與蓄髮之間的矛盾早已淡化,加之康熙又是個所謂的勤政愛民之仁君,也確實推行了許多有利於民的政策,如禁止臭名昭著圈地運動,天下日趨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厭倦戰亂。吳三桂為一己之私起兵,自然不得百姓擁護。

其次,吳三桂的四十萬大軍並非鐵板一塊,只有10萬人馬是他自己的家底,其餘均是臨陣倒戈,屬於反叛意志不強烈的雜牌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老謀深算,他正是看中了這點,不斷以高官厚祿引誘吳三桂部下,並分化他與其他兩大藩王的結盟,使吳三桂處於孤軍奮戰的窘境。

最後,吳三桂反清復明是自打自臉。吳三桂本就是大明叛徒,替清廷平定南明政權,沒有人相信他復明的誠意。那批所謂的反清義士,也大抵是掛羊頭賣狗肉,以反清為名的野心家,所以才會投奔吳三桂。但吳三桂後來的所作所為,恐怕連這樣的反清義士也看不慣,他居然在衡州稱帝,建國號為「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如此倒行逆施,加上清廷的戰略部署應對得當,吳三桂自然不可能獲勝。三藩之亂後期,吳三桂部下及盟友紛紛倒戈,戰事一敗塗地,他只當了5個月皇帝,就在憂慮惶恐中病死。三藩之亂隨著吳三桂的病死,也旋即被康熙平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知惟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的大內高手,必須要背誦這一道口訣,否則會有殺頭的危險
他在國內沒有任何戰功,也沒有我軍任何勳章,卻被授予少將軍銜

TAG:周知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