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了這些,才算回家

吃了這些,才算回家

GIF

家鄉小食

零零碎碎的時光

人生貴得適意爾,

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一個星期前,我們向大家徵集了有關家鄉小食的Ideas,挑出提及率最高的幾樣,看看是不是也直戳你的心呢?

01

龍嘴大銅壺茶湯

過了二月二,驚蟄有所圖。龍頭抬起來的日子,吃龍眼、吃龍鱗、吃龍鬚、吃龍耳,在關於吃的想像力這件事上,我國人民從來沒怕過誰,還不說有這麼個好的由頭。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小食之一,要屬用龍嘴大銅壺裝著的,熱滾滾的茶湯了。茶湯這個東西南北還真有些不同,京津地區的茶湯,原料是糜子面,用特別滾燙的水沖食。糜子粒洗凈後再用涼水浸泡兩個小時。瀝乾淨水、碾成細面、過細紗籮、最細溜的六成才是茶湯所用的糜子面。行里有成品質量的潛規則:綿軟必得細膩無比、香氣必得快速奪人。在明永樂年間,茶湯是在皇帝祭祀之後,賜給文武百官的一樣小食,「熱乎乎」、「甜滋滋」的一碗,但配料遠沒有現在的豐富。如今人們喝茶湯,會在裡面加入芝麻碎、花生碎、腰果碎、鮮果粒、鮮奶液等等。

而南方不僅名字叫的不同,原料更是因地制宜。所謂的「龍粥」是用藕粉沖泡而成,加入的輔料也有些許的不同,例如白姜碎、山楂、葡萄乾等等。

但「大號銅壺帶紅絨球的龍頭嘴」確是南北都少不了的標配

而且這「沏」茶的功夫,也是非常講究:雙腳撇開半蹲式,一手執碗、一手執龍壺柄,水到茶熟。少一點兒不到層次,多一點兒則溢出。

GIF

現在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騎著三輪車,馱著大銅壺賣茶湯的小販了。想起以前放學之後騎著自行車,遇到賣茶湯的,必定會買一碗。尤其是立冬之後,喝一碗熱呼呼的茶湯,哪怕立在簌簌寒風中也不覺得那麼冷,真是好多年沒有這種溫暖的感覺了。

02

桂花糕

上周發完召集家鄉小食的活動後,不少小夥伴們指出招募令中放的@日食記製作的桂花糕,並不是小時候街頭吃到的辣種。

不是這種像果凍一樣晶瑩剔透,而是白白糯糯,熱騰騰的一種糕點。

仔細回想了一下,久遠的記憶中的確好像是這樣。用一個木製或是竹製的小桶狀容器,先鋪一層細細的糯米粉,裡面摻了桂花花瓣末。然後再鋪一層白糖或者紅糖混著蜜桂花,最後再用一層糯米粉封頂。迅速放上旺火蒸,不一會兒就可以用一枚小鏟子將其剝出。通常為了下一個製作方便,小販們還會習慣性地用小鏟子將小蒸桶來來回回刮一遍,再在裝糯米粉的小盆上「哐哐」磕兩下。

說起來「八月桂花遍地開」,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在深秋或者初冬才能吃到熱乎乎的桂花糕。由於糯米粉和餡料中都加入了桂花,再上籠一蒸,揮發出來的香味順著風能飄好遠,隔著幾條街都能聞到。媽媽知道我喜歡吃,每每下班回來,在公交車上聞到香味,提前一點兒下車也會幫我順便帶幾個回來。想來就是這樣,將桂花糕和我童年的記憶綁在了一起吧。

03

竹筒粽子

現在每逢端午吃粽子,大家都習慣用蘆葦葉或者箬葉包,但其實最初人們為了不使魚蝦損傷屈原的軀體,是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的。但竹筒粽子這種小食,好像並沒有那麼嚴格的儀式感,不必一定要等到端午才能吃。小時候周末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兒,也能經常吃到。

竹筒粽子跟竹筒飯又略有不同,首先作為小食而不是正餐,竹筒粽子要小上許多,細細的一根,用一支竹籤串起來,舉在手上可以邊走邊吃。而且竹筒飯一般偏咸,會加入香腸、鹹肉、鹹菜一類的食材。但竹筒粽子就不同啦~ 是甜甜的味道!小時候可喜歡吃了,板栗、紅棗、甚至有時候還會有鮮果。煮好後,把上下綁住的兩根線剪掉,掀開一半竹筒,再用竹片插入另一邊的底部,輕輕一撬,使其分開。

剛砍下的新竹,裡面還是滿滿的水分,蒸出的竹筒粽子總是有一種特別的,只屬於小時候的味道。

04

紅糖糍粑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突然出現「鏟屎官剷出來的美食」。我忍不住好奇點進去看,嗨!什麼嘛!不就是小時候吃過的紅糖糍粑嗎?

GIF

先將糯米蒸熟,再用擀麵杖舂,使糍粑的粘性變更強

再把黃豆磨成粉加入花生碎和白糖

看看個人喜好要不要蘸紅糖汁

記得這是一個很便宜的小食,在幼時零用錢不多的時候,2元十幾個小球球,足夠讓我們吃到飽。每次碰到推著小車車賣糍粑的大爺,切下足夠數量的小糍粑之後,會拿一個漏勺撥弄一下他們,確保每一個都均勻裹上黃豆粉。但這時!就會有一些不可避免地被埋沒,兒時的我總是很擔心,看著大爺拿著漏勺抖抖抖的時候,眼睛會很仔細的尋找,看看有沒有漏網之魚。

不管離家再遠再久,家鄉的味道永遠還是那麼熟悉。只有吃了這些,才算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小拿浮生記 的精彩文章:

去他的佛系90後,老子是斗戰勝佛啊!

TAG:劉小拿浮生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