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丨黃老之道的民俗特徵

道醫學堂丨黃老之道的民俗特徵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黃老之道的民俗特徵

編輯/中國道醫







衣服為什麼里朝內面朝外穿?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 為什麼絕大部分人都以右手

執筷? 為什麼中國跟人打招呼時喜歡問:「您吃了嗎"? 為什麼勞動時要高唱勞動號子? 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在婚姻的締結中,最初的步驟是交換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並且找算命先生算兩個人的「命」是否符合...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狀態,如果窮根向底,卻有許多學問,這種學問就是民俗。它悄然支配著我們: 指導規範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禮儀禮貌、待人接物...那麼,究竟什麼是民俗呢?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

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它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一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都是來源於此。最有意義的是,民俗文化中,潛移默化地繼承了黃老之道最本質的養生精神,千百年來,血脈相傳。


一、情志超脫出的安全感




老子《道德經》始終關注個體生命的存在,強調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著力於從

養生學角度從事生命的思考,從而觀察生命、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和保養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化醫療方法。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懷,擴充到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觀念,從人類生理的自然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有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試來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琴、棋、書、畫就是祖先陶冶情操、頤養人性的突出代表,是社會人生養生健身之大本,是情志養生的一種輔助方法。其特點是發揮人的最高能量,達到開發智慧、氣質、軀體、全功能的目的。人如果缺少心靈修養的功夫,遇事心態失掉平衡,七情六慾隨之而起。貪、嗔、痴、愛、喜、怒、哀、思、悲、恐、驚,是心靈之大敵,再加上人世上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離別的自然規律,重者致心靈於死地。哀大莫過於心死。所以說,治病先去心病,心靈沒有病死不了人,心病不去神醫難治。因此三分醫藥七分養。養,即是心靈修復。即要修心,業通心源之理。



1




琴棋書畫琴為首。琴,是以聽覺訴諸人們的感官,並讓所有高尚情懷之內涵帶到

自身無限情懷之中,讓優美的琴音,去抒發內心深處的感傷,以此來代替粗獷的吶賊,內在的抒發更能促進體內血液及經脈的循環,從而更好地保持人體的養生效果。讓自己對潛能的信心去恢復自身的免疫抗體,達到身體的永久健康。



琴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彈弦樂器,因它常與瑟一起演奏,故常琴琴

並稱。琴瑟之音,即指音色優美動聽的樂曲,若從廣義上講,就是指音樂。音樂,可以欣賞,可以自娛,包括唱歌與演奏樂曲。欣賞音樂可以使人情緒改變,而彈按或唱歌則不僅可以調節情志恰養心神,還可直接宜泄情緒。音樂可以表達思想感情,抒發內心情懷,可以引起人的共鳴。《禮記。樂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神,積中面英華髮外」。所以,養生的音樂,只能是文明健康、美妙動聽而感人的音樂。消極頹廢的音樂則非養生所宜。《呂氏春秋。孟春紀》:「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樂記》中說:「音樂者,流通血脈,動蕩精神,以和正心也」。音樂通過調節情志,使人歡悅,故而令周身脈道通暢,氣血調達。古人認為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微、羽五音,分別與五臟有不同的調節作用。官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慾;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 角音條暢平和,善消憂鬱,助人入眠; 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 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說明音樂確能起到和血脈,調五臟功能的作用。吹、拉、彈、撥各種不同的樂器,可以心、手並用,既舒發情感,也活動肢體,而且,手指的活動還可以健腦益智。在音樂旋律的境界中,舒展身體,輕歌曼舞,使人情動形動,暢情志而動筋骨,從而達到動形健身的目的。



2



棋能讓人情志專一。《道德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

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專一使人長壽,守一使人不昏。人能守一,方能腦降甘露,潤灑清泉。《內經。上古天真論》:「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以精神傳精神。心領神會」的養精神之法,這是至高無上的心靈療法。




我國棋類有很多,如圍棋、象棋、軍棋,雅俗共賞,變化萬千,趣味無窮。弈棋

之時,精神專一,意守棋局,雜念皆消,神情有弛有張。古人就有「善弈者長壽」之說,弈棋不僅是緊張激烈的智力競賽,更是有利身心、延年益壽的娛樂活動。其養生機理主要有:




1.養性益智。

下棋是一種靜中有動、外靜內動的活動,需要凝神靜氣、全神貫

注,神凝則心氣平靜,專註則雜念全消。而棋局的變化,可以鍛煉人的應變能力,既是一種休息、消遣,也是一種益智養性的活動。



2

.鍛煉思維。

下棋是一種有興趣有意義的腦力活動,棋盤上瞬息萬變的形勢,要求對弈者全力以赴,開動腦筋,以應不測,兩軍對壘,這是智力的角逐,行兵布陣,是思維的較量。經常下棋,能鍛煉思維,保持智力聰慧不衰。




3.身心舒暢。

與棋友會棋,磋商技藝,能增進朋友之間的往來,待別是中老年

人,下棋做為一種活動,也可使人精神愉快,有所寄託,使身心舒暢。



當然,不適度的棋藝活動反而有損於身心健康。例如,飯後不宜立即弈棋; 下棋

時間不宜過長; 不要情緒波動: 不要挑燈夜戰等。



3



傳統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臟氣失調。




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使心魔去除。狂喜之時,習書能凝神靜氣,精神集

中: 暴怒之時,能抑鬱肝火,心平氣和: 優悲之時,能做胸中之郁,精神愉悅: 過思之時,能轉移情緒,抒發情感; 驚恐之時,能神態安穩,寧神定志。可見,書法能調節情緒,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說書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藥物療法。古今書法家多長壽,如久負盛名的顏、柳、歐、趙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顏真卿壽至76歲,柳公權87歲,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壽至89歲,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壽至92 歲,現代書法家孫墨佛壽至100 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書法體現了形神共養的統一性。「形為神之宅」。形體的養護在於動,動以養形。




執筆時,指實、掌虛、腕平的姿勢: 書寫中懸腕、懸肘,不斷前落後顧、左撇右棟、上折下彎的運動,不但調節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經,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運動,而這種運動是舒級的、非劇烈的: 是適度的,非超常的。書法體現的這種適度運動,貫穿了「搖筋骨、動肢節」的導引內涵。「神為形主」,清代養生家曹庭棟主張:「養靜為攝生首務」。靜以養神,養神則保形。習書法時全神貫注,人的思想純靜、恬談、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擾動,在追名逐利的風潮面前,甘於清貧,恪守寂寞,使體內陰陽平衡,保證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廷緩細胞的分裂周期,體內氣血在最低限度內變化,代謝相對緩慢。書法能養神,養神能練意,有效地減少或避免心理對於生理的干擾,使一切雜念全拋之九霄雲外,這種全身心的投人,其作用不亞於練氣功、打太極拳。練習書法,形神共養,使書者形神一體,心身統一,從而健康長壽。



4




見素抱樸是養生的至高境界。一幅美好的畫,能使人情志超脫。中國書畫源遠流

長,閑情逸趣,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歷來書畫高手多長壽,足以為世人所屬目。




古往今來,我國許多名人和藝術家,都「以書為樂」「以畫為寄」,他們深知書畫養

生之奧秘。書畫家長壽,是人的心理、生理、審美、哲理等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因為書畫大家們在揮毫潑墨、研習書畫的時候,思想高度集中,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當心情和思想都融人創作的意境中,對身邊發生的各種瑣事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身心不為塵俗利慾所擾,從而達到輕鬆安適、超凡脫俗的境界。




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久治不愈。好友高仲特地帶來一幅珍藏的山水名畫給他看,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作的《輞川圖》。高仲說:「你經常看這幅畫,病很快就會好的。」秦觀半信半疑,便讓家人掛於卧室,每日細細觀賞。每當他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輞川別墅圖時,就彷彿離開了病榻,進入了那迷人的面境,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森林中的婉轉鳥鳴,頓時感到心曠神怡,好不豁達。經過十日的「畫中游」,秦觀食改增加。腸胃病逐漸好了。當代書畫大師潘天壽說: 「人品是畫品的決定因素,只有人的道德品質高了,畫品才能提高。相反,畫品低,人品也高不了。」近代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一生對松樹情有獨鍾,在他留下的基墨跡中,對松樹的讚美舉不勝舉。垂暮之年,老人在廳堂懸掛了一幅自己早年的墨室,「種柳觀生

意。栽松養太和。」鄭板橋晚年也寫過一幅對聯:「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他們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追求平淡、不慕浮華的平和心境。




普通百姓雖然沒有辦法和書面大師相比較,但是在工作之餘飯後、閑眼之時安下心來,或平心靜氣地去臨摹書法、描繪丹青,或把玩收藏一件自己心儀的藏品,使心靈得到凈化,讓思想得到升華,倒也悠然自得,其樂無窮。



二、大自然賦予的依賴感




2006年5月20 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

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莫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社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

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中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節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日,所以又稱「元朔」。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

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社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面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滄州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二這天一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係。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還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貼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

掛千。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等」「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衝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站「白虎大吉等等。




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皮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有大門門神

街門門神、屋門門神等。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茶、鬱壘的名字面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面。以上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

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

,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請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 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條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人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依烈。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崇」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 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

新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如今此風俗演化為手機簡訊。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二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展。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日「搶路頭」,稱「接財神」。五祀即條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官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日今曰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 子」。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睛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

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 年) 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 間,高150 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人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2006年被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重大節日還有: 清明、端午、中秋,它們與春節一起,明確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四大節日背後蘊函的四季神明崇拜,是中華民族不可制舍的悠久的道家傳統。對大自然的深切眷戀,即給人們以欣欣向上的心理。



三、自我調劑的幽默感




笑既是良好情緒的反應,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古人有訓:「壽向樂中求」。能笑者健康,能樂者長壽。幽默療法在中國古代就不乏其例。




清朝一名八府巡按患了精神抑鬱症,久治無效,後經人介紹到揚州府興化縣名醫趙海仙處診治。趙大夫切脈後沉默不語,巡按大人再三追問,趙才慢吞吞地回答道:「依老朽之見,大人之疾,乃月經不調也。」巡按聽罷,不禁哈哈大笑,連說「庸醫,庸醫」,然後拂袖而去。此後,這位巡按大人逢人談及此事都要大笑、嘲諷一番,在一次次開懷大笑中,他的病竟不藥而癒了。




道家重視生命的價值,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確立了生命平等的原則。《老子》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面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萬物從道而生,道對萬物有生畜養育之恩,卻不展功而佔有萬物,傲視萬物,宰制萬物,因此,「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萬物在宇宙中和諧共處,它們是平等的。莊子更是一位主張萬物平等、物我平等的思想家,《齊物論》中有「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名言,該篇還說:「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譎怪,道通為一。」這裡說明,如果從道的高度來看待世界,看待世界中的各種事物與現象,其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都可通而為一,這也就是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 · 秋水》)。從老莊到道教,其中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把人類視為自然的一部分,以自然之大道作為終極追求,既重視現實的形體生命,以生為貴,又主張回歸自然,保持精神生命的自由,由此獲得生命的圓滿與超越。這也是道家生命關懷精神的重點之所在。




林語堂說得好:「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悠遊林下,寄託山水,怡養性情去了。中國文學,除了御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於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人人最深之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於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林語堂自傳》)。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聖誕,三官廟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厄大法會啟告!




免費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免費結緣奉請《太上三官北斗真經》、三官大帝護身卡!




乳腺疾病大多來自負面情緒,4種「氣」最受傷!




靈魂純凈的人,散發出來的磁場竟是這樣!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daojiaod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


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學堂丨華佗與方士醫學
西醫所針對的是病,中醫針對的是人,道醫針對的是性命

TAG: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