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明清三朝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元明清三朝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近日,《北京晚報》創刊60周年展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內舉辦。參觀者在回顧《北京晚報》所記錄的城市變遷的同時,也被孔廟和國子監里濃郁的文化氣息所吸引。

元明清三代,孔廟和國子監雖是兩處不同的建築群,但實際作用是一體的。它們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古代學子的最高學府,是古代教育最核心的一環。

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人們能夠感受到數千年來文人學子對於至聖先賢的尊敬。

01

— 孔廟和國子監 —

孔廟祭祀孔子 國子監是最高學府

孔廟始建於1302年,當時正是元朝。元朝皇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後,在規劃元大都的時候,就把孔廟規劃在如今的安定門內大街以東、雍和宮大街以西,南臨方家衚衕的區域,它的最北端緊鄰城牆。當年這一整塊區域,都是廟學及相關附屬之地。

孔廟國子監自元代建立時,就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場所,元明清三代皆是如此。皇帝在這裡代表國家行禮儀,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澤(教化的恩澤)。每逢春秋兩季,皇帝都要在這裡祭拜孔子,或者是派大臣代他來行國家的祭祀之禮。

孔子的誕生地是山東曲阜,但曲阜是孔子的家廟,而北京的孔廟是國廟,是代表國家祭祀的專門場所。

在歷朝歷代,皇帝登基之後,除了上朝理政,批閱奏章之外,活動最多的可能就是祭祀了。《左傳》中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它是排在前面的。

那麼皇帝在祭祀這方面,要做些什麼?他要完成三種崇拜的祭祀。

自然崇拜

一種崇拜就是自然崇拜,即皇帝祭天地、祭日月、祭先農,北京城的九壇八廟,當初就是皇帝用於自然崇拜的場所。

先祖崇拜

第二個就是先祖崇拜。作為皇帝,他也要祭祀先皇先祖。祭祀歷朝先皇是在歷代帝王廟,它在北京白塔寺東面。祭祀先祖是在太廟。

文化崇拜

第三個就是先賢先聖的文化崇拜。上面提到了,祭祀孔子在孔廟國子監。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聽起來是兩個名稱,但是實際上它是一體的,廟學一體,廟學合一,左廟右學,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教化龐大的體系,而這個體系的中心,正是北京的孔廟國子監。

孔廟現在仍然保留著三進院,很多人認為最後一進院是崇聖祠,其實崇聖祠後邊還有一進院:韓公祠。孔廟佔地23000多平方米,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孔廟還在創新方面做了積極有效的嘗試:2010年編創推出大成禮樂古典樂舞演出。2015年推出了孔廟《中國禮樂文化展演進校園活動》,並在北京10所學校做了20場公益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孔廟還重新修繕了碑林。說到碑林,很多人都知道西安有非常壯觀的碑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最大也是唯一的皇家碑林是在北京孔廟國子監。

2011年,碑林展示區的共239通御制碑全部修葺一新,這也是孔廟國子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所謂御制石碑,就是皇帝御賜給孔廟國子監的石碑,皇帝將文字刻成碑後,放在這裡供奉。其中最大的一組碑刻就是189塊十三經刻石,它是1791年,乾隆皇帝在位時,歷時三年多完成的「文化工程」。碑石上刻的是儒家經典,一百八十餘塊,遠遠望去,非常壯觀,而且每塊石碑非常完整,選用的材質也非常好,刻的字都是蠅頭小楷,這些都是「國寶」級文物。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朝國家的最高學府。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太學,和科舉制度是相伴而生的。

對於國子監,有些人認為是古代學子考試的地方,實際上,國子監不是考場,考場在貢院。國子監是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清華。同時它還有管理教育的職能,所以歷史上它的地位非常高。

國子監佔地29000多平方米,孔廟和國子監加起來一共是52000多平方米。國子監是第一批國保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60家國保單位,其中就有國子監。孔廟1988年才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如今,這裡是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由兩個國寶級的古代建築群組成一個博物館,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見的。

02

— 國子監的中心建築 —

天圓地方皇帝之尊」的辟雍

國子監這組古代建築群里的中心建築就是辟雍大殿。

國子監辟雍大殿是皇帝講學的場所,皇帝在這裡邊講經佈道。從辟雍建築本身看,它有非常重要的寓意:建築外圓里方,四面環水,而且東西南北共有四座橋,皇帝坐中央講課,其內容通過水和四座橋傳遞出去,這象徵著皇帝教化的恩澤通達四海。

辟雍與中和殿的造型有點類似,不過走進辟雍大殿裡邊,就會發現不一樣之處:辟雍大殿里,一根柱子都沒有,用的是非常開闊的特種天花藻井。大殿方正敞亮,且沒有遮攔。為什麼會這種設計呢?因為功能比較特殊——皇帝要在這兒講課,因此不能有遮攔。

辟雍大殿建造於乾隆年間的1783年,和紳、劉墉等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這個建築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是一種很好的印證。

按我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就應該是國子監的辟雍大殿,它也應該成為「國學」的一個標誌。談及中國的傳統文化,談及國學,首先就應該想到國子監的辟雍大殿。

辟雍這樣規制的建築,表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其他的人是不能用的,用了那就是違反了禮制。

國子監的辟雍是皇帝講學的場所,雖然裡邊沒有一根柱子,但它採取的是抹角架海梁的方法,把重力分解到外邊去,非常科學。

乾隆主張建造辟雍,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了早期的官學,皇帝要給貴族的孩子上課,而上課就要有一個場所,就有了「辟雍」一詞。《禮記》中說「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入泮也就是入學的意思。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早期用作辟雍的建築都沒了,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國子監重新建造出辟雍這樣的建築,對於後世有著重要的作用。皇帝在辟雍講學,也是一個文化的傳承,這個傳承一直延續到現在。

現如今,一些外國元首第一次來中國訪問,多半安排這些元首在北大清華做一個演講,其實就是皇帝在國子監辟雍講學的一種延續。

03

— 北京孔廟的核心建築 —

大成殿里匾額多

大成殿是北京孔廟的核心建築。最早「大成」這兩個字是孟子評價孔子時提出來的,意思是孔子的才德學識非常高,是一個「集大成者」。

不管是北京的孔廟,還是地方的孔廟,都有大成殿,大成殿裡邊供奉的是孔子的牌位,然後是「四配」(「復聖」兗國公顏回、「述聖」沂國公孔伋,「宗聖」成國公曾參、「亞聖」鄒國公孟軻)以及十二位先哲的牌位,因為這些人對儒家思想的創立、繼承、發展、傳承,做出很重要的貢獻,所以說把他們這些人的牌位,要供奉在大成殿。

除了大成殿,還有一些先賢先儒是在孔廟東西廡的配殿來供奉。北京的孔廟作為國廟,一共有150多位先賢先儒先聖,在這裡配有牌位,以供後人祭祀。這樣皇帝的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先賢先聖文化的崇拜(在孔廟)就統一在孔廟了。而且以故宮為軸心的中軸線東側,南有天壇,北有地壇,中間就孔廟,天壇、地壇和孔廟基本上是在一條線上,這種建築布局本身就是天地人三統一,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文化現象。

孔廟也叫文廟,又叫先師廟,孔廟國子監是一體的,即廟學一體,也就是說有了學,就要建廟,學生就要祭拜孔子。這個傳統是何時形成的呢?

在漢朝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把孔子的思想,正式地確立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從漢朝起,當一個皇權確立穩固之後,都要把孔子的思想重新整合作為教育教化臣民的思想,歷時兩千多年。

明清時期,皇帝都非常重視孔廟的祭祀。清朝康熙皇帝自幼就讀儒家經典,康熙皇帝登基不久,就為孔廟寫了一個匾,把孔子稱為是「萬世師表」。康熙去世後,雍正皇帝繼位,照例題匾,這個規定一直延續到宣統皇帝。皇帝題寫的匾都在孔廟大成殿內:康熙皇帝題「萬世師表」,雍正皇帝題「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題「與天地參」……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登基給孔廟題好匾額並掛起來後,全國各地省府州縣,凡是有官學有孔廟的地方都得掛這塊匾。通過掛匾懸匾,彰顯了孔子對社會的貢獻,而匾額也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重器之一。

04

— 孔子的「煉成」 —

漢武帝後歷代皇帝都要祭孔

為什麼漢武帝以來,當一個政權確立穩固之後,或者說經過調整之後,統治者都要重新審視,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安邦呢?儒家思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要來分析孔子是怎麼「煉成」的。

孔子誕生於春秋時期,他的父親叔梁紇是陬邑大夫,這是當時最末等的一個貴族。在偪陽之戰中,為叔梁紇立下戰功,魯國國君封他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一生結過三次婚,娶過三房夫人,大夫人給他生過九個閨女,沒有兒子。後來他又納了一個妾,生了一個兒子叫伯尼,孔子是仲尼,排行老二,所以孔子在一段特殊的時期也被稱為「孔老二」。

因為孔子的父親是陬邑大夫,還算是貴族,孔子得以進學校接受教育,為他最後精通六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孔子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就把孔子從陬邑帶到魯國的國都曲阜。曲阜當時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的兒子到這兒做國君的時候,把周朝的大量古董、古籍、典章帶到了魯國,這為孔子在曲阜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孔子做官是從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縣令)做起,此時孔子已經五十一歲。此後孔子又相繼做過司空和司寇,最後官至代理國相。在這期間,他推行過他的一些政治主張。孔子生活於春秋末期,他認為當時禮崩樂壞,因此他希望重新恢復周朝的禮制,但那些士大夫以及貴族都不接受,孔子只好辭官。

辭官後,54歲的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楚國等地。從54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

在周遊列國期間,孔子一邊接收弟子辦學,一邊向諸侯國的國君,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四處碰壁。68歲時,魯國的國君又重新把他請回來,封他為國老。這時候孔子開始總結反思自己的經歷,同時還完成了修《禮》、《樂》,定《詩》、《書》,作《春秋》,贊《周易》這一系列的事,直到他去世。

孔子生前曾這樣總結他的一生:「吾十之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根據他生前的一些思想及對話,編纂成一部書——《論語》,這本書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典籍之一。

孔子一生有很多成就。比如,三十歲就開創私學,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孔子開創私學,在我國教育史上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他結束了教育的壟斷,讓一些貧困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孔子68歲回到魯國,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包括以魯國為藍本的一些大事迹,整理出來,並通過他的弟子再傳下來。這為我國的文化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魯國的國君在孔子去世之後,也非常悲哀,親自寫悼詞哀悼孔子。孔子的弟子也紛紛來為他守孝,並編書傳承他的思想。

後來,劉邦第一個用「太牢」(即皇帝祭天大典)到曲阜祭拜孔子。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祭奉他。

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把孔子正式封為王,封他為文宣王。

到了宋代,又封他為至聖文宣王。

到了元代,專門在孔廟為他建了一塊碑,並在至聖前面加倆字「大成」,孔子也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即集大成者,德才兼備的、最高的聖人。

歷代皇帝的加封和推崇,對孔子影響力的形成,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 | 吳志友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館長(有刪減)

編輯 | 王雅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好消息!今年北京80%的三級醫院門診預約時間將精確到30分鐘
離開十六,歸來六十。晚報讓他收穫了失散四十年的老街坊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