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潛心研究書寫人生,大愛無疆熱心公益

潛心研究書寫人生,大愛無疆熱心公益

1941年出生在陝西永壽縣的張宗彪,畢業於西北大學、供職於咸陽師範學院(退休)書法教授、國家一級書法家、書畫院院長。現任:陝西省文史研究館 研究員、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咸陽分院院長、中國愛國工程藝術研究院終身書法主席、中國國學學會雜誌社副理事長、中國藝術促進會顧問、神州風采網、中華神州網書畫欄目副主編、中國詩書畫聯盟網終身名譽主席、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名譽主席等職。

榮獲: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走向世界之著名書法家、中華文華大使、中國傳統美術大師、全國傑出文藝家終身成就獎、《聚焦東方》兩岸三地一家親"形象大使"、當代書畫界新一代領軍人物、陝西旅遊書畫形象大使、全球華人最具影響力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及證書。

中國當代最具收藏潛力的著名書法大家。

《 中國近現代名家書法一一張宗彪》即2014年8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第一部《書法卷一一大紅袍》。

張宗彪先生自幼酷愛毛筆字,由過去的「小頑童」到現在的「叟老頭」,六十餘載筆耕不輟。稍有空閑,他就提筆行「書」,不忘陶冶他的人生雅趣,在書畫中自娛自樂,瀚墨淋漓,以表達其人生中淡雅的志向!

書藝人生,藝無止境

書法伴隨張宗彪已渡過了七十個春秋,實乃形影不離。書法,甚至給了張宗彪第二次「生命」。1948年春天,不到七歲的張宗彪上了村辦小學,啟蒙老師教給他認會寫的第一個字「人」。也是他第一次用毛筆寫「人」。從那時起,七十年來臨池不輟。不僅苦練基本功,從過寫字關到逐步進入書法領域,成為書法家,甚至是一位著名書法家。

寫「人」易,做「人」難。「寫人只兩筆,做人需一生」。書法人生,大寫人生。特別是2004年,張宗彪檢查出兩個部位的惡性晚期癌症。如同晴天霹靂,然而書法使他笑對人生。笑對病魔十餘年與病魔抗爭的人生經歷,有形無形的滲透在他的書法作品的字裡行間。逐步升華為那笑對人生、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剛柔相濟、筆勢飛揚流動、暢達俊逸的書風!實乃書藝人生!

書寫性靈,追求點畫線條與空間組合的和諧美妙的神采,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一副好的書法作品總讓人眼前一亮,光彩照人!書法需要學識、功力,更需要神采。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做學問需要認真嚴謹的態度,冷靜周密的思考。而書法藝術的創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書法是一個書法家人生全面修養的物化和外化,你的人品有多高,你的書藝才會有多高。在書藝的道路上七十個春秋是短暫的。學無止盡,藝無止境,在不斷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張宗彪說他永遠是一個小學生,永無休止的拼搏、攀登!

樂觀心態,笑對磨難

1989年他曾經做過校醫的老伴張伯豫被查出患帕金森氏病,一直靠藥物維持能上半天班,後來就力不從心。張宗彪一邊肩負著工作的重擔,一邊承受著雙親患病的精神折磨,他又繼續陪伴著常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這一陪伴就是24年,在此期間,他一直默默地一邊工作,一邊悉心照顧自己的老伴,有時把未完成的書畫作品拿到老伴的病床前,邊做邊侍候老伴……重擔壓在他的肩上,即使如此,但他從來不怨一聲苦,也沒壓垮他魁梧的脊樑。

1996年張宗彪被組織調去籌建咸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公共基礎建設,可就在「節骨眼」時,他的父親被查出晚期食道癌。他沒有因為父親的病情而影響到「咸陽師專」的籌建工作,一邊安排關注父親的癌症治療,一邊跑「工地現場」……數月之後可惡的癌症病魔致使他們父子陰陽兩隔。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陰雨。2004年春節剛過,人們還沉浸在歡慶新年的喜悅之中。正月初四這天對張宗彪一家人來說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本人被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斷為胃癌晚期並伴肝轉移,後經陝西省人民醫院及第四軍醫大學醫療專家會診得同論且告知其家屬維持好最長半年左右時間。起初,家人一直在隱瞞著他,而他依然在「樂書觀畫!」儘管偶爾伴有胃痛,但他仍然從事一生熱愛的書畫事業;有時依然坐下和孩子們談笑風聲……數月後他逐漸知曉此事,他自己並沒有因患癌色變,反而淡定地勸慰家人說:「心態好一切好!」同年3月他作為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咸陽分院的院長,又積極投身籌辦7月22日在咸陽舉辦的「第三屆『西部情』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及觀光交流採風」活動。病魔並沒有阻止他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常常與北京、山西、西安等外地書畫圈的朋友交流書藝。患病迄今十幾個年頭,他竟奇蹟般地戰勝了癌症,正是由於他一直保持著豁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用渾身的正能量充實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排斥著病魔樂此不疲。(記者:郝潔/編輯:jiyink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秦焦點 的精彩文章:

西漢大將軍衛青墓遭「虐待」外地遊客心寒

TAG:三秦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