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洲兩極格局:一戰前,強大的德國為何會陷入孤立的境地?

歐洲兩極格局:一戰前,強大的德國為何會陷入孤立的境地?

摘要:主宰歐洲的是處於大陸邊緣位置的國家,大陸中心的權力真空有利於這些國家維持國運。然而,現如今大陸的中心第一次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自此多了一股新的力量,兩極格局也逐漸形成。

本文來自《薛定諤的貓先生》公號。

幾個世紀以來,處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的德意志一直支離破碎,國力羸弱。主宰歐洲的是處於大陸邊緣位置的國家,大陸中心的權力真空有利於這些國家維持國運。然而,現如今大陸的中心第一次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自此多了一股新的力量。眾議院反對派保守黨黨魁本傑明·迪斯累里看得最清楚。「這場戰爭代表了一場德意志革命,這是一場比法國革命更偉大的政治革命,」他在眾議院講道,「所有的外交傳統都被清掃乾淨。」歷史的車輪將一一印證他的這些話。

奧地利– 普魯士二元霸權一度是德意志政治格局的骨架,現在這個時代已經終結。早在1871 年5 月,奧地利外交大臣弗里德里希·斐迪南·馮·博伊斯特就意識到,試圖限制德意志是無用的,並建議國王弗朗茨·約瑟夫要試圖在「奧地利– 匈牙利和普魯士– 德意志之間達成和解」。博伊斯特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建議被採納——他在1871 年11 月就被免職了——但是他的繼任者久洛·安德拉希伯爵總的方針跟他是一致的。這一政策的首個成果是1873 年10 月在奧地利– 匈牙利、俄國和德意志之間成立的三國聯盟。六年之後,經過俾斯麥的斡旋,德意志和奧地利– 匈牙利之間簽署了覆蓋更為全面的德奧二國同盟,奧地利– 匈牙利成為德意志的從屬盟國。自此,奧地利的政策目標是儘力使柏林參與保障奧地利– 匈牙利的國防安全,即使這意味著在兩國關係中奧地利將處於從屬地位。兩國的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918 年。

1870 年戰爭同樣改寫了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關係。在俾斯麥的極力推動下,法國將阿爾薩斯– 洛林割讓給德意志,這對法國的政治精英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也給德法關係籠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阿爾薩斯– 洛林成為法國復仇狂熱主義者心目中的聖地,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沙文主義運動。推動德意志吞併阿爾薩斯– 洛林也許是俾斯麥政治生涯中「最糟糕的失誤」。但是,即使沒有這次吞併,統一的新德意志也會徹底改寫法德兩國關係。削弱德意志一直是法國國防政策重心。「顯而易見,」法國外交大臣韋爾熱納伯爵夏爾·格拉維耶在1779年寫道,「如果德意志不受其現行憲法的限制,它會比法國強大多少……因此,只有維持德意志分裂的狀態,才能保證法國在國力上佔優勢,才能保障法國國防安全。」1871 年之後,法國必定會尋找各種機會遏制德意志的發展。德意志統一戰爭之後,法國和德意志之間持續的敵對狀態——儘管雙方會間或尋求和解——在一定程度上給歐洲政治格局定下了基調。

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多民族的奧地利帝國中的德語區域排除在外,因此德意志的統一參照的是「小德意志」的方案。

如果我們將兩個要素——普魯士與奧地利– 匈牙利的親密關係和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持續敵對——當作德意志統一後歐洲大陸的兩大基調,那麼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普魯士– 德意志很難避免被逐漸孤立,因此在1914 年之前,普魯士– 德意志都處於被嚴重孤立的狀態。從法國的角度來看,首要目標是在歐洲形成反德意志聯盟,遏制德意志。最合適的盟友當屬俄國。要阻止法俄結盟,唯一的辦法是柏林自身和俄國結盟。但是,這樣一來德意志和奧地利– 匈牙利聯盟中又加入了俄國,這樣的一個聯盟無法穩定存在,因為德意志和義大利聯手對抗奧地利之後,奧地利– 匈牙利將其外交重心漸漸地放在了巴爾幹半島,而在這個地方,維也納和俄國有著直接的利益衝突。

一戰前的歐洲,除去中立國外,兩極格局已經形成

正是這種利益衝突在1885 年瓦解了三國聯盟。1887 年,俾斯麥和俄國協商簽訂了二次保證合約,暫時修復了兩國關係。但是到1889 年,柏林越來越難協調與奧地利– 匈牙利和俄國兩方的關係。1890 年,俾斯麥的繼任者列奧·馮·卡普里維任憑二次保證合約失效。法國立馬乘虛而入,向聖彼得堡提供了豐厚的貸款和軍備援助。1892 年8 月17 日,法俄兩國簽署軍事公約。1894 年,法俄聯盟全面形成。不論是軍事公約還是法俄聯盟,其目的很明顯都是對付德意志這個潛在的對手。為了應對這一局面,19 世紀90 年代德意志轉而和土耳其結盟,如此一來,英國就可以從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監護國身份中抽身而出,能夠(在1905 年之後)對俄國採取綏靖政策。在1914 年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兩極格局已經成形。這並不是德意志的政治家們犯下大錯和失誤的借口,在1914 年之前的15 年中,這些錯誤和失誤大大削弱了德意志的國際地位。但是兩極格局形成的大趨勢,的確說明外交決策只是德意志被嚴重孤立的部分原因。這種孤立,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體現了1866~1871 年普魯士的「德意志革命」所引發的歐洲權力格局的變化。(本文摘選自《鋼鐵帝國: 普魯士的興衰 1600~1947》,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文章有刪減。編輯:吳珊瑩、章家正,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圖片源於網路,合作、轉載請留言。)

作者介紹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現代歐洲史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曾於2007年英國歷史學界殊榮「沃爾夫森歷史獎」。2015年6月,因對英德關係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克拉克經英國外交大臣舉薦,被授予爵士頭銜。著有《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一戰」》《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等好評如潮的歷史作品。

內容簡介

「普魯士」這一名字本身是一個人工產物,它的來源並非是霍亨索倫王朝的北部核心領土(柏林附近的勃蘭登堡馬克),而是霍亨索倫家族最東部的一個同勃蘭登堡並不毗連的波羅的海公國屬地。普魯士傳統的本質就是沒有傳統。本書主要探討普魯士的興衰。只有通過對其興和衰兩個過程進行評價,我們才能理解眾多人記憶中如此強大的普魯士何以突然問徹底從政治舞台消失,且無人哀悼。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石頭 的精彩文章:

畢競悅:從唐玄宗改革看盛世中的危機
布赫霍爾茨:從「美國製造」到「哪裡便宜哪裡造」

TAG:一枚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