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改造,逐漸消失的北京老電影院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北京四五十家老電影院幾乎已經消失一半,如青藝劇場因新東安擴建被拆,西單劇場因西單擴建被拆,天橋電影院因天橋小區改造被拆,明星電影院、紅星電影院、大華電影院等也都已沒有了。
鈦媒體作者丨娛樂資本論
「我小時候住在西四,家旁邊有三家電影院,地質、紅樓和勝利,小暑假電影院都循環放《邋遢大王》之類的動畫片。家門口就對著電影院的後門,晚上看散場的人一群群走出來,最開心的就是學校組織看電影,看完一拐彎就回家了。」
這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姐姐關於老電影院的一段回憶。
時光漸行漸遠,記憶反而愈加香醇,可以感受得到,這位老北京談起老電影院時語氣都歡快了不少,但對於年輕一代以及眾多外來人口而言,老電影院卻是個陌生的存在。
如今,北京那些老電影院們有的拆了,有的成了景點,有的重新翻修迎來第二春,還有的就那樣日復一日地萎靡著,它們怎麼樣了?據娛樂資本論了解,目前城區僅存的22家老影院中,3月24(也是周六)最高日票房不過30萬,相比七八年前新世紀影院2800萬的年收入實在不算啥(要考慮通脹),而有些影院甚至日票房在萬元左右,基本上抵不過運營成本。
那麼,它們究竟是這座全球頂尖都市當中的頑痾、還是隱藏於車水馬龍里的明珠?娛樂資本論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這並不是一份生態問卷,更像是一封寫給老電影院的問候。
在被時代拋棄和自我放棄中的老電影院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電影院大都為自己取名為「影城」,而老電影院多以「電影院」「俱樂部」「禮堂」「劇場」等為影院名後綴,從名稱上來,自帶舊日氣息,如木偶劇場、地質禮堂、勁松電影院等。
從經營方式來看,大多數老電影院的確與現代化影城存在差距。在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3月24日19:00)排名上,排名前五位的耀萊成龍影城(五棵松店)、金逸影城(朝陽大悅城店)、首都電影院(西單店)、盧米埃影城(長楹天街店)以及金逸影城(薈聚購物中心店)均位於購物對應的購物中心內,設置在商場頂層,既提供電影院功能,也與商場的娛樂設施服務融為一體,除了觀影,還有電子遊戲廳、咖啡廳、衍生品商店等,如此形成強強聯合的經營方式。
相對而言,老電影院大多也坐落於城市商圈,不過自成一棟,服務也比較單一,基本上就提供觀影和小吃售賣兩項服務,觀影前後消費者都需要離開電影院到戶外尋求其他娛樂方式,遠沒有購物中心內電梯上下那般便捷和現代化。
原北京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北京電影協會會長,擁有多年首都老院線管理經驗的劉洪鵬曾向媒體介紹。「在北京市內,曾經誕生過兩批傳統電影院,第一批以勝利電影院、長虹電影院為代表,撐起了近30年前的北京電影放映市場;第二批是以首都時代影院、紫光電影院等為代表,成為了10多年前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
從影院內部設施來看,老電影院的影廳數一般為三至五個,而現代化影城大多擁有十個左右的影廳。老電影院影廳內環境也普遍保持「古色古香」,如座位間隔狹窄、扶手處沒有置物區、影廳內空氣環境較差等。
同時,也有許多人反應老電影院的服務質量較差,服務人員要麼愛答不理、要麼態度粗暴,工作人員的整體精神面貌與現代化影城內有別。
據不少人透露,這個原因,或許和許多老電影院雖然進行了改制,但仍保留了老式國企作風有關。甚至某些地段不錯的影院,還保留有「子承父業」的傳統。
有存在落差之處,也有向好的方面,與現代化影城的高質量服務和高標準收費相比,老電影院票價更便宜些,人流量也不似購物中心內那樣密集,同時地理位置方便,依舊有不少人願意在老電影院內觀影。
從昔日的容光煥發到如今的面目滄桑,歲月漫長,北京城裡的這些老電影院也各有各的故事,沒法一次性全面涵蓋,下面就挑選幾家著重講講。
有的消失了,有的成了景點
大觀樓被成為「中國電影誕生地」,因為1905年大觀樓茶樓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同時大觀樓也成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院。
但如今的大觀樓不能再以單純電影院而論,位於前門大柵欄景區內,大觀樓更多地成為一處旅遊景點。
大觀樓內的工作人員告訴小娛,每天進來看電影的人不多,但遊客特別多,許多人都搞不清這裡面是什麼,就當做是景點直接進來了。
「這是電影院」——或許是他們每天要對來客說的最多的話,因為有許多人不明就裡地進來,還會去推開影廳大門,影響到裡面觀眾的觀影,所以工作人員得時時觀察時時提醒。
被問到生意如何時,對方也很乾脆地說:「當然有影響,尤其是旁邊的保利(指保利影城天安門店)開了之後。」
言談間,工作人員也表示出他們並不落伍的姿態,說去年張智霖等明星還來過電影院,再詳細問下去,原來是去年七月《京城81號》上映時曾在這裡辦過落地活動。
與大觀樓類似,電影院功能已有改變的還有地址禮堂,如今的地質禮堂一屋兩用,白天放電影,晚上放話劇,不過名氣更大的要數話劇演出,因為這裡早已成為開心麻花的根據地,小娛走進地質禮堂時,便有工作人員直接過來問道:「要看話劇嗎?晚上有《李茶的姑媽》」。期間還有一位五六十歲的女性觀眾進來詢問《厲害了,我的國》是否有票,對方的回復則稍顯冰冷:「沒有了,這是人家包場的,沒票。」
正如本文開頭那位姐姐的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西四正值電影院的春天,勝利電影院、紅樓電影院和地址禮堂位於西四街口三個方向,三足鼎立好不風光,而如今的西四街頭已然頹廢不少,昔日人頭攢動的勝利和紅樓兩處電影院已經關張大吉、看不出樣貌了。
同樣消失在西四的還有護國寺電影院,走訪街頭老居民時,他們說:「電影院早就沒有了」「看電影啊?去對面地質禮堂看吧。」
不僅如此,護國寺對面的人民劇場也荒涼著。
景區里熱鬧依舊,人來人往還有春日的花紅柳綠,但在尋找這些老電影院時,猛一抬頭間發現面前的一片廢墟就是旁人所指的電影院所在,對於我這個沒有記憶且沒有感同身受的外來者而言,竟也有幾分凄涼。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四五十家老電影院幾乎已經消失一半,如青藝劇場因新東安擴建被拆,西單劇場因西單擴建被拆,天橋電影院因天橋小區改造被拆,明星電影院、紅星電影院、大華電影院等也都已沒有了。
有的還殘喘著,有的重生了
新街口電影院曾經也是片區內紅極一時的明星電影院,是市政府在西城區興建的第一座電影院,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曾在這裡首映。
走進如今的新街口電影院,大門口連影院牌子也找不到了,問了問門口的保安,對方說「電影院沒有了」,再追問下去什麼時候沒有了,對方也不知道了,不過允許小娛自己進去看看。
電影院位於青少年圖書館內,頂層是電影院,一路走到影廳門口也沒有看到售票處,影廳大門敞開著,裡面黑洞洞的,仍舊放著一排排椅子,整個樓層都很安靜。
再回到圖書館前台處,詢問工作人員關於電影院的事情,他們表示影廳還是會放電影,每周二上午可以來領取免費電影票觀影。
走出圖書館院子大門,看到外部牆上有塊電子屏幕,顯示「公益電影預告」,上面滾動著的電影均為已經下線許久的電影,如《港囧》《失孤》等。
現在的新街口電影院,也不能說它已經完全消失了,它還作為電影院存在著,只不過價值微乎其微了。
位於東大橋路口處的紫光影城前身為紫光電影院,有五十多年歷史,曾經是朝陽區唯一一家首輪放映一級影院,目前位於藍島大廈西區五、六層。
小娛曾有過在紫光影城觀影的親身經歷,當時觀看的是一部日本動漫劇場版,被安排在小廳當中,影廳內的燈光昏暗,即使開著燈也不能完全看清腳下的路,皮質座椅已經凹陷、開裂,且座椅之間間隔狹小,坐下去有著對於臟和差的雙重不舒服感。整個觀影過程也比較吃力,因為幕布似乎年代久遠,使得影片畫面質感很差。自那之後,小娛的確是不再踏進紫光影城了。
如今再走進去,已然感覺到紫光影城整體都比較昏暗,裝飾風格陳舊,並不像一般影院有掛在售票處的電子顯示屏,而是將當天影訊列印出來立在前台。
另外一家位於勁松中街的勁松電影院也是當地的老牌電影院,影院始建於1983年,目前的勁松電影院也經過了多次的裝修改造。
在小娛走訪的幾家老電影院中,勁松電影院算得上依舊精神抖擻的一家,在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排名中,勁松電影院排名85,也是諸多老電影院票房中的佼佼者了。
勁松電影院依傍在居民區當中,每周二會開放優惠票價,工作日內也可看到影院有來往不斷的觀眾,當被問到周邊現代化影城開張之後生意是否受到影響,電影院工作人員表示「並沒有」。
沒有被淘汰而更加容光煥發的還有廣安門電影院,電影院始建於1955年,三十年間經歷多次改造整修,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年底,煥然一新的廣安門電影院今年1月試營業,2月份剛剛開通正式營業。
有多年老顧客表示:「售票大廳比從前通透了,自助取票機也非常現金,沙發比原來更軟了,影廳放映設備全部更新,硬體升級試聽效果大大提高了,然而票價沒變,還是那麼親民。」在票房實時排行榜上,廣安門電影院高居第59名,人次達2662人,在北京兩百多家電影院當中,這樣的成績算很不錯了。
現在的廣安門電影院,也不能完全說它是老電影院了,多次重生之後,它已經成為適應當下電影市場的一家現代化影院。
此表格摘選自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排行榜北京地區,摘選了主要城區的老電影院
發展和擴建當中的北京越來越大,時代洪流中,有的老電影院就這樣走丟了,有的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也有的涅槃重生,還有的正在垂垂老去,一群電影院的故事也像是一代人的故事。
若說情懷,似乎有點虛假,但站在一個年輕和前進的視角上,優勝劣汰是生存法則,客觀的世界之外,希望老電影院留下的不多的美好回憶能被好好珍藏,讀史才使人明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馬化騰建言兩會,建議推動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2月24日收錄投融資項目12起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