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底是個啥——錢?健康?人際關係?

到底是個啥——錢?健康?人際關係?

如花的第13篇文章

寫在前面:

最近讀完「人類簡史」。一本寫歷史的書,卻用了一整章的內容來縱向討論快樂。受書中啟發,寫下對快樂的一些感悟。

跟朋友聊天的時候,經常聽到抱怨的聲音。不論以什麼話題開頭,常常在抱怨中結束。這些朋友不管單身還是已婚,收入高或低,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以找到抱怨的點。問題未必都是真的問題,但抱怨的當下,不開心的情緒卻千真萬確。

我經常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經歷過情緒低落,看一切都不順眼,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

那時我博士剛畢業,有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按理說,該是鬆一口氣的時候,可那時的狀態,現在想起仍讓我覺得不堪回首,而且至今也沒找到,讓我如此不開心的根本原因。

也許是終於拿到博士學位,還沒找到下一個人生目標,突然陷入迷茫之中;也許是本預想博士之後,就能過上鮮衣怒馬的生活,現實跟理想差距很大;也許是內心仍有不甘,但覺得博士四年被榨乾心血,實在拔不起自己繼續努力。

不管怎樣,這段經歷讓我得出一個道理:

快樂大於一切。

但「快樂」到底是個啥?

1. 錢?

物質社會到處宣揚著:錢 = 快樂。

比如賺人眼球的公眾號文章「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比如到處宣揚的口號「「包」治百病」,「沒有什麼痛苦是買買買解決不了的」,都把錢和快樂扯上直接關係。當然這些很多本意是鼓勵大家努力賺錢,這點我同意,但要真的說越有錢越快樂,恐怕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有一定限制。

對於生活在溫飽邊緣的人,錢真的等於快樂,而且錢能帶來的快樂感可以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可對於超越這個邊緣的人,錢能帶來的快樂真的有限,而且離邊緣越遠,恐怕錢跟快樂的正相關越薄弱。

我有一個朋友,現在的薪水是剛工作時的兩倍。可是她剛工作時充滿激情,加班到半夜回家也興高采烈。現在雖然薪水翻了倍,並且有完美的work-life balance,卻幾乎每天都要抱怨老闆、同事、工作。說她現在的快樂是之前的兩倍,她自己也不同意,恐怕連一半也沒有。

我自己也經歷過降薪接受一份新工作,事實也是新工作讓我更開心。錢雖然少了,但快樂多了。

即使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也有人因為加薪沒有達到預期,諸多怨言。錢雖然確實多了,非但沒有帶來快樂,反倒更多不滿、不值、不甘心。

當然很多情況下,漲薪、賺更多還是讓人開心,但這種快樂往往都短暫。比如剛漲薪的一兩個月,看著銀行卡會開心一下,之後各種雞毛還是會重新浮現。即便財富可以一直頻繁增長,比如富豪們的飛黃騰達階段,但他們的快樂真的也同時成指數增加嗎?或者說國民公公是咱天朝最快樂的人之一?

2. 健康?

老一輩的人都教育我們「平平安安就是福」。其實疾病也未必就和痛苦相關。除非病情一直處於惡化的階段,或持續伴隨疼痛,否則並不會讓人長久的痛苦。

比如我有一個親戚患有糖尿病,這種暫時無法治癒的慢性病確實給她帶來短暫的不快,但調整適應了之後,卻對她的心情不再有什麼大的影響。雖然她現在的生活比之前多了很多不便,但比較她現在和之前的快樂程度,卻沒有什麼差別。

換句話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四肢健全,無病無痛的健康人,可有多少人真心覺得,因此就非常快樂了?

3. 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錢和健康,這兩樣看起來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都不是決定快樂的根本,那什麼才是?

Ted上有一篇著名的演講「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這項長達75年(現在還在繼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

贊同!家庭關係緊密,社群互相扶持的人明顯比較快樂。我的感受,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不管是和朋友還是愛人,帶來的快樂不僅真實而且長久。和同事、老闆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工作中的快樂感,也往往超過一定程度的薪水增長。

但這一切有前提條件。

首先,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更加「自由」。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朋友、愛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換工作、跳槽,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的換個城市或國家生活。這些過程難免伴隨很多分別。

我在幾個國家工作生活過,每段經歷中結識了交心的朋友。可我也經常要離開朋友,當然也經歷過朋友的離開。相處的時候有多開心,分開的時候就有多難過。有時會衷心的希望,時間靜止,停在當下,讓眼前的快樂永遠持續下去。可心底也知道,終是徒勞,該來的總是會來。

工作中的良好關係就更加脆弱,跳槽,更或是天降的裁員,逼得大家不得不各奔東西。

對於追求動態生活的我們,「一輩子」、「永遠」聽起來都非常的不實際。

另一方面,事實是,每個人對快樂的響應程度也不同。有的人一點小事就可以非常開心,而有的人走了很大的運也許仍能找到不滿之處。究竟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更快樂,還是快樂的人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感覺像是思考,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若是後者,那對快樂響應度低的人,是否就不能快樂了呢?

4. 期望值?

錢、健康、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客觀條件。快樂其實是個主管的感受。既然是主管的快樂,那又有什麼主觀條件跟快樂相關?

求而不得是痛苦的根本,那求仁得仁是否就會永遠快樂了呢?

可現代的媒體,讓求仁得仁這一點變得更加困難。媒體拉近不同階級之間的距離,很多本來置於我們被貧窮限制了的想像力之外的物質條件,如今都可曝光於我們眼前,期望值也會跟著升高。面對物質的誘惑,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慾望。

以及,本來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覺得自己挺優秀的。可是隨著眼界放寬,認識到很多閃閃發光的大牛,也就覺得自己的這點小成就不值一提。

降低期望值也許更容易快樂。可我知道自己,還是會追求更優秀,追求更好的生活,即便在追求的路上,很多時候需要付出快樂為代價。

「知足常樂」,我知道,但做不到。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快樂好像很難。但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快樂其實很簡單。我們感受到快樂,本質上不就是,身體里神經元、突觸之間的相互作用,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等荷爾蒙的濃度變化嗎?

比如抗抑鬱藥物百憂解(Prozac),就靠提高血清素的濃度,可以讓人不再沮喪。

如果想要長期快樂,控制住這些荷爾蒙的濃度不就得了嗎?以現在的科技水平,這一點都不難,可我當然不會這麼做,光是想想就毛骨悚然了。

也許快樂之所以是快樂,就是因為快樂多有限制。

據說,在所有宗教和哲學裡,最看重快樂這個問題的,是佛教。

而佛說,放下。

快樂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而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我們大多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悅的感受就是受苦。於是,渴望能有快感,並希望避免不愉悅的感受。事實是,主觀感受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就像海浪一樣,不論快感或不快,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

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的幾乎發瘋。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就這樣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如果我們不在看重內部心情的波動。得到快感,不去拚命抓住;碰上不快,也不努力躲避。心靈自在,或許會離快樂更近。

Tennessee Williams said "What is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Insensitivity"

所以回到題目,你的快樂是什麼?來分享吧。

記得關注哦~~

- END -

往期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樊如花 的精彩文章:

抗拒時空扭曲,讓時間慢點溜走

TAG:樊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