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好不相見》讀後感

《最好不相見》讀後感

相見

 相見

桑吉平措 

00:00/03:55

《最好不相見》看完之後,一直想寫一寫讀後感,每每開始寫一點,就沒了耐心,但也慢慢寫完了。很瑣碎,現在回頭看看,有點暈,太亂,太長,但還是留著吧……我想,若干年以後,當我再來翻看這些文字的時候,會被現在的自己感動的,留作回憶吧。(其中有些文字借鑒書本和網路)

《一》

《最好不相見》這本書,寫了倉央嘉措的詩與情。倉央嘉措,意為「梵音海」,他是第六世達賴喇嘛,生於1683年,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即將出生那一刻,就被註定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多年以後,人們忘記了他的達賴身份,因為他的情詩已經廣為流傳。他的傳奇,他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著迷,他的詩歌猶如是青藏高原又一顆明珠,照亮了每個有著美好夢想者的心堂。

《二》

若說到佛性佛經,我幾乎不敢妄言一句,因為覺得那是生命至高的一種大智大慧,以我的愚鈍是悟不來只言半語的,但有一些佛語我很欣賞。我知道我的好友中有不少是佛教徒,只有他們對於佛經佛語才有權利和智慧去發言吧。但我明白,心若不能驗得寧靜,是不可能信佛的,心若不定,若說懂佛語,徒然費腦且耗費時間。

這個世界,誘惑和貪戀太多,其實這應是生之浮歡,人之常理,我也不脫俗,貪戀著這俗世紅塵。有些時候,其實看看那些佛語,有些道理並不是深奧到常人不可明晰的地步,只是更多的是自我的執相和幻覺的犀利。

《三》

自《非誠勿擾2》上映後,片中李香山女兒深情演繹的《見與不見》這首詩在網站就被瘋狂轉載,在空間也看見過很多好友也仿照其句式,寫了很多版本的《見與不見》,當然也有很多搞笑版的《見與不見》。一開始,我跟很多人一樣,認為這首詩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

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篇文章,說《見與不見》其實是出自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原名《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很多資料證明,這首《見與不見》出自扎西拉姆多多零七年五月開始寫的詩集《疑似風月》的中集。這是個廣州女孩,虔誠的佛教徒,她還發表過許多描寫人間情感的詩作。

查了一些資料,原來2008年,《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這首詩被刊登在《讀者》第20期,改題作《見與不見》,署名為倉央嘉措,因此多被傳為倉央嘉措所作。由於倉央嘉措的名氣太大,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倉央嘉措的作品。而,扎西拉姆多多,不過是一個願意寫詩的小丫頭。

《四》

真正對這首詩感興趣是源於聽了《相見》這首歌曲,有一段時間,很多好友的空間都用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說真的,一開始聽這首歌,我沒覺得有什麼好聽的,但是有一些歌曲就是這樣的,越聽越有味道。而我喜歡的背景音樂大都是一聽就有感覺的那種,而且是前奏就很入心的。正因為這樣,遇上一首很入心的歌曲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

《五》

一上來就說遠了,今天這篇文字是想說說到目前為止,我對愛情的看法。其實很早就想寫了,但是我知道一個俗女子寫關於愛情的文字,以我以往的寫作方式,肯定短不了。事實證明,剛一下筆,我就知道,絕對短不了。不為什麼,記錄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許幾年之後,對於愛情,還會改變看法吧。

其實,我也不是特別仔細的人。每次買回家來的書,特別是雜誌類的,我肯定是先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篇幅看,一忙起來,那些沒看過的篇幅,就落下了,就一直放在放在那兒。或許有一天,忽然拾起來那本書,又挨著慢慢看完。關於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之類的,我也不會細緻地看完,這也是一個毛病吧。但是,前段時間我買的《最好不相見》我是認真看了。因為這本書對我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書中所描寫的倉央嘉措奇特的一生,讓我慨嘆!

《六》

在中國文學史的長河中,倉央嘉措是不可或缺的一員。他的詩篇,其實很多都是情詩,足以奠定他的文學史地位。其實與倉央嘉措的詩想比,我覺得他本人的一生更為精彩!儘管,對於他本人,他的一生,受別人所限,只不過是凄慘寂寞而已。因為倉央嘉措是曾經的宗教領袖,先是被廢黜,又在多年後被追認。

他本應該是一個禁絕一切情慾的高僧,但他詩歌中表達的卻偏偏是細膩強烈的愛情。正因為多種矛盾交織在他的身上,才造就了一個奇特的歷史事件。這也是吸引我買這本書看這本書的原因。倉央嘉措到底有沒有在23歲的時候病死在青海湖邊?我寧願相信沒有,絕對沒有,我寧願相信《塵埃落定》里的倉央嘉措在阿拉善沙漠活到了64歲。

1783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清廷冊封格桑嘉措的轉世靈童強白嘉措為八世達賴喇嘛,這實際上是默認了格桑嘉措是七世而不是六世達賴喇嘛,從而也默認了早已離世多年的倉央嘉措依然為真正的六世達賴喇嘛。儘管整本書讀完讓人心酸,但是這樣的結局還算欣慰。或許源於我太感性的原因吧。這樣的結局也是這個世界對倉央嘉措本人的最後一點兒回報。

《七》

經年流轉,現在的我,覺得簡單,實用,清醇就是我對一切事物的最佳期望,對於一本書的期望也是如此吧。是啊,很多時候所求與所需之間並不親近,時常是背道而馳的無語,只是我們在束縛交困在其間的時候不會懂得去放開執念,總是難以釋懷。因為不舍,因為對世間美好的深深地眷想。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感悟,行走在人世間,同樣的事和物,經年隔離再看過去,如何都回不去當初的念想。

當下,也只是想寫一些對於這本書的讀後感。但是,今天之所以想寫寫愛情,就是源於我不懂佛教,就是看了倉央嘉措的情詩才想寫的。所以寫著寫著,不懂佛教的我,還得牽扯進這樣的話題。親情、友情與愛情,是人生之樹的三個不同部分。少了其中任何一種感情,生命的殘缺就會顯而易見、不堪設想!

《八》

關於愛情,我喜歡這樣的一段描寫:愛情是人生之樹上燦爛的花朵,是生命的精華部分。儘管愛情之花演變的果實不盡甜美,有的甚至苦澀,但不能否認的是:只有愛情,才能升華人生。事業能豐富人生,是一種量的積累。使人產生質的飛躍、使之升華的是愛情。記得,有一位作家這樣說過:沒有一場深刻的戀愛,人生等於虛度。與明確的、穩定的、理性的親情和友情相反,有人說,愛情是盲目的、脆弱的、感性的。或許吧,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錯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個話題,其實沒人能說得清。所以古往今來為愛痴狂者多得幾乎要擠破時空。因為那永遠長不大的光腚小孩兒丘比特,他總是蒙著眼睛隨心所欲亂射箭呀!因為愛情的盲目、脆弱和感性,所以沒有永恆存在的愛情,所有的愛情都會消失和轉化,或許愛情的最佳演變結果就是化為親情或友情,這樣才不傷人,不傷心,但又有幾人能坦然做到呢?看來,這本書的書名是真得好,嗯,《最好不相見》。

《九》

看過一段文字之後,我們心裡明白:由親情或友情轉化的愛情,較之一見鍾情的愛情,情感的沸點可能低一些,但趨於理性和穩定。由愛情轉化的親情、友情,一定是深刻持久的。愛情比親情、友情更易於轉化或消失,但它給予我們的情感體驗,比友情更深刻,比親情更強烈。人生何嘗能擁有永久的純粹和詩意年華?那只是一種美好的渴望罷了。放平心態,珍惜擁有,在簡單中幸福著就已經是最美好了。

人啊,活著活著就老了。活著活著,人們會越來越祈求樸素的本質,繁花入眼,近看無色,剔除雜擾,安靜淳樸,才為最真。嗯,且行,且安,且靜!

我們若時常拿別人的故事來參照自己的生活,難免會覺得人生有所欠缺,一顆心因嚮往比較而蠢動不安。其實,幸福和快樂很簡單不是么?就如此時,能夠抒寫也是一種幸福。無論寫什麼,寫時我們內心感到快樂舒暢,就是寫的意義,無所謂幸福不幸福,或許只是一個詞而已,亦或是一時感觸罷了。

《十》

這繁囂塵世,誰的經歷都可以寫就一段風霜故事。這阡陌紅塵,誰不是染幾許滄桑於眉間,且靜默以待,看時光流轉花開花落,且藏幾縷如煙往事溫潤微涼記憶啊…… 浮生若夢,我們只不過是夢中過客,夢裡夢外,清醒著糊塗,糊塗著清醒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終究是煙火女子,日日與凡俗交纏。寫著寫著就亂了,有很多的話語,卻無從寫起,而且,寫著寫著把自己寫笑了。忽然覺得,自己其實就是糊塗著夢裡夢外地過到了現在。關於愛情,浸染於俗世之中,想寫出來一個所以然,談何容易?想來,這顆心還是不夠淡然平和,要不,微瀾處怎會驚動了多情的目光給予溫暖的駐留?但是,既然已經開了頭,怎麼也要寫下去的。

還是疑惑,見或不見,念或不念,愛或不愛,怎麼會是依然不悲不喜,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呢?看著看著,有點明白了。一如相聚與離別,牽掛與遺忘,注視與轉身,這一個個動靜相生,並意願相離的詞語和情態,如何歷盡波折才能到達一種安然若素,巍然不動的境界呢?本來以為是涇渭分明的事物,若能順時針旋轉,慢慢歸於靜默的時刻,這藏在其中的動力,我想就是時間對人生的純然磨礪了,從粗糙到細緻,從外在到靈魂,從華麗到簡潔。一圈圈,一點點,一天天,用乾淨的心性去打磨,終究有一天會研磨出最好的時光和最長久的情意。

《十一》

《最好不相見》,慢慢讀來,漸漸感悟很多。是啊,看慣了花開花落,也漸漸明白,相見始終是場灼然的花事。我們歷經冰封一冬的叩盼,在雪融之後,在春的柔風吹來之時,春天的花開爛漫與陽光一起將白晝照射得耀眼如織,似一幅美麗的絲質的錦畫,美的耀眼。所有的花開,所有的美麗,定會因這春天而來,因這一簾旖旎的風景而來。

即使,我不在,你不在,這美麗的一切依舊會如期而至。捧一朵最美麗的花朵在手掌,正好迎上另一朵花瓣,一縷香氣縈繞在身邊,飛花的痕迹,落紅的色彩沾染上我們的衣衫和黑髮。我們在也好,去也好,花開又花謝,裊裊生煙,朵朵有情。四季皆然,靜默不語。我們一路行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一種姿態和前行的方式。生命是如此美好,每個人都浸揉在自己調和而出的屬於自己最美的顏色里。似水流年,安然行走,這一路,我們採擷陽光,過濾憂傷,篩撿美好,隱藏的情愫和儲存的念想,一同在傾城的歲月里向陽微笑,安之若素。

《十二》

我一直都相信這個世界上絕對具有排他性的事情就是愛情。一個人,無論TA的心胸多麼寬廣,一旦遇見了愛情,都會變得小肚雞腸地斤斤計較起來,沒有哪一個人真得能夠做到與其他的人「分享」自己的愛人,除非原本就不愛。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這話語說得多好啊!寫著寫著又跑遠了……

關於倉央嘉措的最終結局,官方和民間有著各種版本,也一直是個迷。但他是在被押解送往北京途經青海湖時,發生了變故,這是確定的。儘管歷史的面目雲遮霧繞,撲朔迷離,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這位活佛的喜愛。至於那個變故,無論是真是假,都是令人欣喜的。神聖的宗教情感和美麗的男女之愛被倉央嘉措融合成了一個形態。他是活佛,但在佛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異類,敢於突破世俗。他貴為西藏之王,卻有著一顆不避世俗的心,他嚮往自由、愛情、人世之樂。所以,在人們眼裡,他是一個有血有肉具足七情六慾的人,是「世間最美的情郎」,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佛。一開始很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活佛卻寫了那麼多的情詩,整本書看完,慢慢有了解了。其實他是不情願做活佛的,他嚮往人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別是愛情。但是他又是迫不得已,他也想過很多次的出逃不是嗎?

《十三》

在藝術的世界裡,倉央嘉措和他的情詩呼喚人性,讚美人性,讓那些匍匐於佛的腳下的眾生意識到自己作為人的美好存在。他以世間法讓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詩歌和歌曲凈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他用最真誠的慈悲讓俗人感受到了佛法並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獨行讓人們領受到了真正的教益,也讓人們真正了解了他。他用情感的眼淚,他用自己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寂寞吶喊,撕裂了歷史與宗教的刻板。他用自己的血肉,填平了凡聖之間的溝壑,讓宗教與世俗一馬平川。這也是我翻看了幾頁就決定買這本書的動力所在。

《十四》

倉央嘉措對愛的領會豈是一般人所能明白的,佛是在心中,可愛更要在心中,佛要愛世人,那種愛應該是存在於世間的各個地方,一個不懂得愛情的人,是不知道關愛和慈愛的。看過很多描寫愛情的文章,但都不及《最好不相見》中描寫得那麼唯美,那麼感人,那麼觸動心弦。

愛情,對於倉央嘉措來說,是漫長的是痛苦的,聚少於散,喜遜於悲,一顆被痛燒得沸騰的心被裹在層層僧袍之下。僧袍內外是兩個世界:一個是豐饒的,色彩明艷、生機勃勃;另一個則戒律深嚴,不分性別,清苦簡陋。他在兩個世界之間穿越,從塵俗的世界中來,進入禁慾苦修的寺院,他渴望能打通這空虛的,嚴肅的界限,但事實,他的努力只如一陣風……多情總被雨打風吹去,誰能奈何沉重的世俗之戒。那雪地里的一行腳印終於出賣了愛情。

《十五》

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完美地描寫讀一本書的感想,寫著寫著還是沒有找到頭緒,索性就這樣有由著自己的心性寫吧。

嗯,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他和桑傑嘉措的女兒卓瑪的一段情,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的開始。但是,那初見的美好,是那麼美。見到卓瑪的剎那,倉央嘉措就驚呆了。那年,他剛剛七歲,卓瑪九歲,為情為愛為詩而生的人,對於愛開悟得也較早吧。他那是第一次見到卓瑪,那個身上沒有一絲塵土的小女孩,像是從雪山飛落的小仙女,那樣乾淨,那樣美麗,全身像帶著溫暖的風暴一樣來到他的面前。那風暴掃中了他的臉頰,他情不自禁地低下了頭,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塊灰灰的石頭,不配和這樣美好的晶瑩的玉站在一起……

卓瑪是整個布達拉宮的明珠啊,當見到身材比一般孩子高大俊美的倉央嘉措時,見慣了整天別人給自己下跪場面的她,看到倉央嘉措給跪倒在自己面前時,她也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

當倉央嘉措拉著卓瑪的手給她唱歌的時候,倉央嘉措那清脆婉轉、純真熱烈、行雲流水的美妙歌聲,讓琢磨聽得如痴如醉!書中描寫得太美,關於他們之間的愛的描寫,篇幅不少,儘管他們之間一直以姐姐和弟弟那樣稱呼著,但是,那愛那麼純美……

結局總是那麼殘忍,最後,為了倉央嘉措,卓瑪自殺了,為情而死。死的時候,她讓桑吉把自己右手上的粉色寶石戒指帶給倉央嘉措……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她感到了身上巨大的痛苦,也感到一種解脫似的幸福。她再也不必為人世間的一切而煩惱。她聽到無數人的歌聲從頭頂的黑暗中傳來,像鮮花一樣落滿了她的全身,她知道那歌聲就是當年那個握緊自己髮辮的小男孩唱的,她隨著那歌聲,輕輕一躍,就到了永恆的光明之中……

《十六》

接下來說說仁曾旺姆。從某種意義上講,愛,也只是痛苦的一種形狀而已。仁曾旺姆是一個喜歡穿白色衣服的女孩,長得很漂亮也聰明。……當倉央嘉措站在達官貴人前面緩緩走來的時候,那個俊美清秀的面容,尤其是那雙神秘的眼睛,如迅捷的閃電,就擊中她的心……愛就是一枝往前飛的箭,人人都希望射中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仁曾旺姆和倉央嘉措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個凄美的結局。

最好不相見,嗯,是這樣的,這個書名真好!從心動那時候起,仁曾旺姆就暗暗許了一個願望,她要在拉薩河的岸邊尋找一塊最精美的寶石,當有一天見到倉央嘉措的時候,送給他。在一個雪花飛舞的冬天,河岸已經開始結冰,她終於找到了一塊寶石,那寶石,藍得晶瑩剔透,像天空的顏色,形狀酷似一顆心。而那時她被也摔倒了,左手被一塊石頭划出了一個很深的口子,一直在流血……

她把寶石揣在懷裡,踉踉蹌蹌地走上了拉薩的大街……在大街上,他們相遇了……當他們離得越來越近的時候,倉央嘉措看清了仁曾旺姆人面桃花的嬌容……他停下了,像一根釘子死死地釘在地上。他感到一個夢正向自己走來。那副面容,那雙眼睛,彷彿前生早已相識,遲早相見,而自己思慮多年的日子彷彿都是在為了這次相見而存在。所有的詩都是為她而寫,所有的旋律都是因她而生。他的心跳加速,渾身忽而火熱忽而冰冷,他瑟瑟發抖,全身的酒意如塵土般地灑落在地上……

仁曾旺姆也看到了倉央嘉措,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揉了揉,然後羞澀地低下了頭……若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時,不需要任何多餘的解釋就能一下子將對方認出。倉央嘉措在頃刻間就知道,命運賜給自己最大的快樂就在眼前。他在所有詩中想像的那個永遠的戀人,就是眼前這個讓他永遠再也無法忘懷的姑娘……

他知道面前的女子是多麼愛他,從她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所有的愛戀。那雙眼睛讓他如此動情,忍不住想要去吻、去觸摸,愛著他的愛,天上飄落的越來越密的雪花在見證著這一切……她把那塊藍色寶石放到了倉央嘉措的手裡……

當遠方那一隊舉著火把的人越來越近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分離,倉央嘉措對仁曾旺姆說:」我要為你做一件大事,你一定要等著我……「

……再次相見就是離別,不管怎樣,仁曾旺姆死在了倉央嘉措的懷裡……情節凄美……但是這也是看過的最唯美的一見鍾情的場景……

《十七》

是啊,世事從來就難以盡如人意,人在歷史當中從來只是卑微如蟻,而無法自主。布衣白丁如斯,高貴如倉央嘉措亦如斯!在種種冷酷的鐵齒輪中,愛情是如此微不足道而又脆弱易碎,絞碎了,留不下一絲痕迹,何況還有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倉央嘉措那麼喜歡寫詩,他彷彿就是為了詩而生的,而他不懂也厭倦政治,卻被迫參與其中。厭倦、失望,倉央嘉措彷徨無倚。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逃避,逃避那戒律森嚴的宗教儀軌,逃避那終日監護的佛陀、菩薩、法王……他年輕、蓬勃的心靈就像尋找著陽光的向日葵,要燦爛的陽光的撫慰……

公元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兵敗被殺。取得勝利的和碩特蒙古拉藏汗召集拉薩各大寺廟的活佛對倉央嘉措進行宗教審判,指斥倉央嘉措「不守清規」,「非真達賴」,要求將其廢黜。倉央嘉措對愛情的淺吟低唱成了他們羅織罪名的最好證據。康熙皇帝遣使赴拉薩,要求將倉央嘉措「詔執獻京師」。

公元1706年5月,當倉央嘉措與押解士兵起程之際,哲蚌寺的喇嘛將其搶走並藏於寺內。拉藏汗調集兵卒圍攻哲蚌寺三天。大愛遠遠超然於個人安危。為了避免寺院與僧眾受到嚴重傷害,倉央嘉措悄然下山。於是,官兵押送著他踏上了北赴京師的漫漫旅途。

1706年秋,倉央嘉措一行來到青海湖附近。遼闊的草原象鋪上了一層碧綠的絨毯,各種野花五彩繽紛,將綠色的絨毯點綴得如錦似緞;湖水浩浩飄渺,潔凈無際,萬籟無聲,沉寂無語;湖面坦蕩澄澈,清凈超雅,明亮安詳。今天的我們,不知道倉央嘉措對此景曾有過何等的大徹大悟。只知,在那青海湖邊,倉央嘉措似飛鴻踏雪泥,了無蹤跡可尋。那一刻他的心一定曾為他的愛人。他的詩心,充滿著優郁,因為他的最後一首詩寫的就是:

潔白的仙鶴啊,

請把雙翅借我,

不用飛得太遠,

轉到理塘就回。

《十八》

倉央嘉措,是情人?詩人?活佛?其實,他可以是任何人。他的一生,雲捲雲舒,收發隨心,純凈透明,了如天地萬物精靈。他的詩,抒寫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揚起了生命最深處的愛。一個達賴喇嘛的詩寫出了世人的所有情感,這種近似於民歌的情詩,將永遠為世人流傳。看這本書,深入地了解了倉央嘉措的愛情由來,也看見了最美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滾滾紅塵,只叫人神為你痴狂!倉央嘉措的愛情,其實就是政治鬥爭背景下的愛情。

倉央嘉措成為雪域之王是政治的需要,他只是一枚政治的棋子,他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是政治不允許的,也註定他的生命和愛情要以悲劇結束。也許世間從來殘缺的才會唯美,愛情沒有結果才讓人傷斷肝腸!倉央嘉措去了,有人說他坐化在青海湖旁,有人說他獨自流浪,也許他去了地獄,也許他上了天堂,不過他的影子總會在人們眼前搖晃。倉央嘉措的愛情因為奇特和叛逆而讓人難忘,因為初戀情懷而讓人神往,因為政治的壓制而更顯凄愴,因為他的才情,他的愛情才會更越傳越廣,他沒能擁有的愛情才會地老天荒……

他帶著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帶著對自由的無限嚮往,帶著對森嚴的宗教戒律和黃教禁欲主義的背叛,在青海湖畔神秘地遁去了。他去了天國?他去了地獄?不管人們對作為達賴喇嘛的他如何評說,但他的情歌卻在青藏高原萬古流傳,將伴隨著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的濤聲,永遠在遼闊的天宇間迴響……

《十九》

說愛情美好也沒有那樣美好,說愛情神聖也不是那樣神聖,愛情其實是最最現實的,摻雜著許多內容,只是我們那顆趨美的心更願意拋開雜質,沉醉於它那純潔、綺麗的色彩。

愛情不一定非得多麼強烈,憾天動地,那樣的愛情讓人消受不起。愛情更是春風化雨,滋滋潤潤,那樣的情感才養人。有人說:沒有誰是不可以替代的,只要愛時愛了也就夠了,岔路分手也不必太過遺憾,要知道前路繁花似錦,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人。也許吧,有道理!

《二十》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霸王別姬》里的這一句歌詞: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愛你那一種。每次聽到,都忍不住有淚霧遮住眼帘,都會毫無來由地感到心悸。那是一種怎樣悲壯的愛啊?一個男人若能對所愛的女子說出這樣一句話來,想必也是用情至深了。見慣了速成的現代愛情,見慣了男女之間的分分合合,漸漸明白,愛情,也是需要保鮮的吧?那些因愛而來的黯自神傷,那些為愛而生的心結糾纏,女人,似乎總是愛得更深一些。再聰明的女人一旦愛了也會變成傻子。其實愛情永遠在彼岸。因為距離,愛才會彰顯出美麗。人世間百媚千紅,別樣的風景沒有誰只獨愛一種。

看這本書最深的體會就是,愛以靈魂。靈魂即是生命,愛以靈魂,他中有你,你中有他,把生命渲染得如此美麗與絢爛,彷彿終古輪迴賦予生命的精彩。靈魂是會窒息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那種魂牽夢繞的痛苦,那種徹夜難眠的壓抑,雖然令人情何以堪,但卻伴著無盡的希望和快樂。愛的難解,有時甚至變成了兩顆心的博弈,卻不知道究竟是為什麼。痛並快樂著的肝膽相照的激情,久旱逢甘霖的欣慰,心有靈犀的渴盼,是靈魂以愛的名義賦予你的執著的回報。

愛以靈魂,我們可以感受到純粹溫馨的靜謐,縱然心中有頗多孤獨與寂寞,在靈魂相遇交融的剎那,就會在生命的深處尋找回曾經失落的自我。有愛在,靈魂才會得到慰藉。愛以靈魂,最真!愛的磁場,太陽與月亮之間是,塵世的影子,冥冥中相望著,不曾相離,未曾背棄,無來由,卻執著。

《二十一》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了,我一直認為,再美的愛情,也只是電視、小說里的情節,而現實的生活中,王子即使與公主成了眷屬,也終究是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演繹著簡單的浪漫。可我還是被《最好不相見》深深地感動了,我問自己:有這樣的愛嗎?應該有的,這樣的愛應該是在某些人的心底里靜靜地流淌,不染纖塵。這樣的愛註定是沒有結局的,註定是讓人痛徹心扉的,但是,正是因為缺憾,才流傳至今。

《二十二》

啰嗦完了,再寫寫現實,寫寫自己。嗯,只想做一個無憂無慮地生活著的女人,簡單著幸福著,捻一朵花,在溫暖的手心裡綻放,有人心疼就好。我想,美麗也許就是善良,就是溫柔,就是正義,就是真理。把愛與溫暖送給珍惜在乎自己的人,同時也讓自己一生美麗著。歲月如水,緩緩地流過,而在如水的歲月里,我想讓自己一直美麗著。起碼讓心一直美麗著。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簡單,這世界就簡單。遇見,真好!愛情的遇見,更美好!所以,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對生命中遇見,一起走過的人充滿了感激。心懷感激,擁著當下的所有,生命才會綻放得更美麗。珍惜身邊人,相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相伴的路還會很長很長,當歲月將愛情淡化成親情。平凡簡單,波瀾不驚的煙火生活或許永遠一成不變,亦或許小驚喜不斷,愛情終將成為我們暖暖的習慣。明白了這些道理,那就享受此刻安安靜靜的幸福。就像窗外的藍天,一種藍得純粹,藍得高遠,藍得心無雜念的幸福。

簡單著做世間美好的女子。喜歡這樣安安靜靜的日子,活在美好相擁的自己的世界裡,安然,淡定,快樂,淡忘傷與痛。心存美好,當這四個字跳進腦海的時候,我的嘴角微微上揚,臉上寫著笑意。相信美好就會看到美好,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鏡子,映射最真實的自己。感恩遇見,感恩並相信與自己相處的人是善良的,相信任何事物都有美好的一面,且朝著好的方向去努力,微笑前行,享受生命的過程,這樣的人生,這樣的經歷,也一定是美好的。

《二十三》

啰嗦了這麼多,只是一些心情文字罷了,看完一本書後的感想罷了。是啊,心情文字,多麼好的稱謂,它記錄了自己的一段段心路歷程,寫下了自己的心情點滴。以後的日子裡再回首,再來看這些文字,那麼,身後是一條清晰的來路。不管深深淺淺,彎彎曲曲,簡簡單單,還是稀里糊塗。隨心情而寫,就這樣,在文字里輕舞飛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婧文集 的精彩文章:

TAG:安婧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