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黃色瘤臨床研究進展

胃黃色瘤臨床研究進展

導讀:胃黃色瘤又稱胃黃斑瘤或胃脂質島,是發生在胃黏膜的 脂質沉積性疾病,過去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無癥狀的胃部良性病變,因其外觀呈黃白色而得名,其組織病理學上由充滿脂質的泡沫細胞聚積而成。該病的病因及治療原則尚不 明確,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認為胃黃色瘤與胃惡性腫瘤有關,可能是胃癌的一個預測指標。本文就胃黃色瘤最新臨床研究進展作一綜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胃黃色瘤提供參考。

01

流行病學

關於胃黃色瘤的發病率尚無大規模人口流行病學調查,大部分文獻報道為單中心胃內鏡檢出率。1989年我國統計調查3870例患者,報道其發病率約為0.8%,1999年歐洲國家統計21000例患者,報道發病率約為0.018%,2004年土耳其統計7320例患者,報道發病率約為0.23%,2007年韓國一單中心統計771例患者,報道檢出率為7%。日本2013年報道3238例患者中胃黃色瘤檢出率為7.7%,2015年報道1823例患者中檢出率為5.9%。土耳其2016年研究調查1400例患者,報道其檢出率約為4.9%。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1)胃黃色瘤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亞洲地區發病率較高,可能與亞洲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及萎縮性胃炎患病率較高有關;(2)近年來胃黃色瘤檢出率較以前明顯升高,可能與近年來內鏡檢查的普及,檢查設備、檢查技術的提高以及環境飲食等因素的改變有關。

02

病因及發病機制

胃黃色瘤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可能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有如下幾點。

1. 胃黏膜慢性炎症和老化:胃黏膜長期慢性炎症和細胞老化可干擾局部脂質代謝並導致黏膜細胞破裂壞死,壞死細胞的細胞膜釋放大量脂質,因局部脂質過多和脂質代謝轉運障礙,大量脂質沉積而被局部組織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形成充滿脂質的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大量堆積進而形成黃色瘤。

2. 脂質代謝異常:因脂質代謝異常,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醯甘油和乳糜微粒等增加,在胃黏膜毛細血管處可移出至黏膜或黏膜下細胞間隙。在氧自由基的作用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使局部組織細胞和單核細胞表面特徵發生變化,黏附因子表達增加,導致黏附於局部組織的單核細胞增多,後者通過清道夫受體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及其他脂質,轉變為泡沫細胞,泡沫細胞聚集而形成黃色瘤。脂質代謝異常是否為胃黃色瘤的病因尚有爭議,過去有報道稱脂質代謝異常合併胃黃色瘤患者在治癒脂質代謝異常後黃色瘤自行消退。但亦有研究顯示,胃黃色瘤患者血脂水平無明顯異常。

3. 物理或化學刺激:胃部尤其是胃竇部的蠕動較多,接受食管物理刺激亦較多,可引起局部組織增殖增加和淋巴循環障礙致脂蛋白蓄積,被組織細胞吞噬後通過上述機制形成黃色瘤。胃黏膜慢性炎症導致黏膜或黏膜下組織暴露於強酸環境,可引起局部組織代謝紊亂而形成胃黃色瘤。

03

危險因素

1. 年齡、性別:本病臨床上多見於60歲以上老年人,65歲以後發病率顯著升高。研究認為胃黃色瘤與胃黏膜細胞的衰老過程有關,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將增加。但也可發生於年輕患者,最小有3歲發生該病的病例報道。以往文獻研究認為胃黃色瘤多見於女性,但最近大量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此病男性較女性多見,男女發病率比例約為1.62-3.11:1。

2. 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患者中胃黃色瘤發病率較高。Sekikawa等回顧分析1660例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244例(14.7%)有胃黃色瘤,而1578例無萎縮性胃炎人群中僅5例(0.3%)有胃黃色瘤(PPP

3. 糖尿病:胃黃色瘤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無糖尿病人群。研究發現在181例糖尿病患者中24例(13.3%)出現了胃黃色瘤,而在1642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83例(5.1%,PPP=0.0002]。 同樣,胃黃色瘤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也顯著高於無胃黃色瘤人群(5.88%±0.07%比5.68%±0.02%,P=0.0003)。

其他可能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腸上皮化生、胃潰瘍、胃腸吻合術後、膽汁反流性胃炎、脂質代謝異常等。

04

胃黃色瘤與胃癌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過去認為胃黃色瘤是良性病變,但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胃黃色瘤與胃癌的發生有關。Sekikawa等回顧性分析3228例患者,發現胃黃色瘤患者胃癌發生率明顯高於無胃黃色瘤人群(20.1%比1.8%,PPP=0.002)。

隨後他們對1823例有3年以上內鏡隨訪記錄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胃黃色瘤與早期胃癌的發生有關。在107例胃黃色瘤患者中15例(14%)發展為早期胃癌,而在1716例無胃黃色瘤人群中僅有14例(0.8%)發生早期胃癌。隨訪過程中,412例開放型萎縮性胃炎中有83例(20.1%)合併胃黃色瘤,這83例中有15例(18.1%)發展為早期胃癌,而另外未合併胃黃色瘤的329例開放型萎縮性胃炎患者中僅有9例(2.7%)發展為早期胃癌(P

綜上,胃黃色瘤與胃癌的發生獨立相關,可能是胃癌發生的生物學指標,且可能是早期胃癌發生及發病部位的預測指標。Kakeriing等研究認為氧自由基的釋放增加可能參與胃黃色瘤的形成。而眾所周知,氧自由基可導致DNA損傷,並在各種惡性腫瘤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測氧自由基可能在胃黃色瘤患者胃癌的發生中發揮作用。

05

診斷與鑒別診斷

胃黃色瘤患者一般無臨床癥狀,其診斷主要依靠內鏡檢查及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水平可作為病因診斷的輔助檢查,但其臨床意義需進一步研究。

1. 內鏡下表現:胃黃色瘤典型的內鏡下表現為黃白色、邊界清楚、直徑1~10mm大小、單發或多發的隆起性結節或扁平斑塊,表面粗糙,呈顆粒樣外觀。發病部位以胃竇部多見,可也發生在胃體、胃底、賁門或十二指腸。黃色瘤周圍黏膜可伴萎縮或腸化。其內鏡下表現需與胃惡性腫瘤如胃印戒細胞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等鑒別。活檢標本的組織學檢查和免疫組化可以鑒別診斷。

2. 組織病理學表現:胃黃色瘤組織病理學特點是大量的泡沫細胞聚積在黏膜及黏膜下層,還可見漿細胞、平滑肌細胞和施-旺細胞。病變周圍區域多有黏膜慢性炎症。泡沫細胞由充滿脂質的組織細胞或巨噬細胞形成,核淡染,位於中央或稍偏心,圓形或橢圓形,胞質中含有由大量膽固醇、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組成的脂質空泡,無黏蛋白或色素,PSA染色陰性,免疫組化CD68染色 陽性。這類泡沫細胞尚可見於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惠普爾病、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遺傳性代謝障礙及黃色肉芽腫等疾病。應用PSA染色和免疫組化CD68染色可加以鑒別。

06

治療

胃黃色瘤的自然病程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它可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自行消失,且多數研究認為胃黃色瘤無需治療,但需要進行隨訪內鏡檢查。亦有報道稱胃黃色瘤合併有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時需要行內鏡下切除治療。

根據最近關於胃黃色瘤與胃癌相關性的研究結果,需對胃黃色瘤提高警惕。無論是否行內鏡下治療,需進行密切的內鏡隨訪。根據患者意願和黃色瘤病灶的大小以及是否合併萎縮性胃炎或早期胃癌,決定是否採取治療措施。內鏡下治療胃黃色瘤時,對於較小病灶,在活檢鉗可完整鉗除的情況下可採用活檢鉗鉗除治療,但鉗除後需注意創面有無活動性滲血,必要時給予金屬夾縫合或電凝止血。高於黏膜平面 較多且直徑較小的黃色瘤可用圈套器電凝切除。平坦型且直徑較大的黃色瘤可選擇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切除範圍應大於病變區域,盡量保持切下標本的完整性,以便組織病理學檢查。亦可採用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激光凝固治療及射頻消融等治療方式,實施方便且速度快,但不能獲取活檢標本。

鑒於胃黃色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存在血糖、血脂異常等代謝障礙或合併萎縮性胃炎的胃黃色瘤患者,尤其是多發性胃黃色瘤患者,除需進行黃色瘤病灶的處理外,還需積極治療代謝異常和萎縮性胃炎等疾病。

07

討論與展望

過去認為胃黃色瘤是罕見的良性病變,無需治療。但近年來不僅其報道明顯增多,並且有研究認為它與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存在顯著相關性,可能是出現早期胃癌的預測標誌, 需提高警惕。內鏡檢查發現黃色瘤時,需仔細觀察是否合併有胃癌或早期胃癌病變,密切的內鏡隨訪是必要的,酌情行內鏡下治療。但以上報道僅為少數單中心的研究結果,其與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的確切相關性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來源:熊秋棠, 陳星, 王志峰,等. 胃黃色瘤臨床研究進展[J].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17, 34(8).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消化在線答題——胰腺專場邀你來戰,一起來瓜分千元紅包!
Barrett食管與食管炎治療篇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