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泌性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的常見併發症

分泌性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的常見併發症

一、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等。是以中耳積液(包括漿液、黏液、漿—黏液,而非血液或腦脊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生活中約有80%的兒童得過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聽力損失,是兒童的重要致聾原因之一,嚴重可影響語言發育,應高度警惕和及時觀察治療。

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引起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見的原因有鼻―鼻竇炎、腺樣體肥大兩種。特別是反覆發作的鼻―鼻竇炎可引起腺樣體肥大,而肥大的腺樣體又阻礙了鼻腔的引流,進一步加重了鼻―鼻竇炎,二者又共同影響咽鼓管的通氣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流,逐漸形成負壓,並進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滲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見於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則會導致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

四、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暢是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關鍵。如果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於鼻咽或鼻腔疾病引起的,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積極治療鼻炎、腺樣體肥大等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以自愈,所以不必過於擔心。但應注意治療鼻炎鼻竇炎,可以適當使用鼻噴激素、鼻內減充血劑等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行咽鼓管吹張治療。如果病情遷延不愈時間大於3個月,或者反覆發作者,可以考慮做鼓膜切開及置管手術,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3~6個月,最長至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

中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重點在於宣、清、補肺、滲濕通竅,旨在清除鼻、鼻咽及咽鼓管的炎症性充血腫脹,改善體質,調節機體免疫機制。常用中藥石菖蒲、澤瀉、茯苓等滲濕通竅,旨在使咽鼓管通暢引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任現志在線 的精彩文章:

益生菌,可以隨便吃嗎?
等離子融切技術-腺樣體肥大的常用手術方法

TAG:任現志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