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與亞洲腹地黑戈壁的生死約定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與亞洲腹地黑戈壁的生死約定

全文共6766字 | 閱讀需要13分鐘

題記:「黑戈壁」指的是甘肅、內蒙古與新疆之間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東起額濟納河,北抵中蒙界山,南臨河西走廊西段,西依天山東段大約20萬多平方公里廣闊的區域。黑戈壁猶如一塊巨大的磁鐵,只要你來過一次,就會銘記一生。它粗狂豪邁,神秘誘人;它氣場雄渾,底蘊深厚;吸引無數探險獵奇者一次次光顧。

在今天的《中國地圖》雞尾拐角處,中蒙邊界甘肅段,有一個名為「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的地名,它是「那林謝別斯廷布拉克」的異譯,被稱為「中國最長的地名」(10字),同時也是唯一以外國人名字命名的地名。一窪泉水被大片蘆葦掩映,蒙語叫「薩拉赫魯遜」(黃蘆崗),這在乾旱少雨的黑戈壁是十分罕見的。千萬不要小瞧這眼荒漠甘泉,中國與蒙古國的邊界線走向以此泉劃定,「496」號界碑就位於泉北不遠處。

「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不但是探險科考史上的重要地點,而且在國際上知名度也極大,被譽為內陸亞洲地緣政治從不游移的地標。這個地名與一位瑞典人有關,他就是世界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亞的多次探險考察中,他率領團隊穿越巴丹吉林沙漠、黑戈壁、塔克拉瑪干沙漠,走上青藏高原,穿越可可西里,進入柴達木盆地,考察羅布泊,發現小河墓地,樓蘭古城;考察岡仁波齊峰,發現恆河源頭,讓西藏填充了世界地圖上的空白等等。

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地圖位置

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著名探險家,他生於瑞典首都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青少年時期就狂熱地迷戀著探險旅遊,那時正是19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知識界已向地圖中的空白點開始宣戰,從16歲開始,他就樹立了終身無怨無悔的探險事業,為了實現夢想,他潛心學習了許多有關地理探險的知識,堅持鍛煉身體的抗寒能力,默默為前往世界各地做著準備。

剛毅睿智的斯文?赫定

1885年,20歲的斯文?赫定去俄國巴庫工作,完成後他縱貫伊朗旅行,這是他此生中亞旅行的開端。

1890年4月,赫定再次踏上遠赴中東的征途。作為瑞典王國外交使團的翻譯,他圓滿完成了任務,並在國王支持下開始了他在亞洲的第二次探險旅行。

1890年12月,他由俄國進入中國新疆,抵達中亞名城喀什。

1893年,他再次前往亞洲,於1894年2月進入帕米爾高原,並來到慕士塔格山腳下試圖攀登著名的「冰山之父」。

1895年,斯文?赫定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由於經驗不足、條件惡劣,經過苦苦掙扎才被一支駱駝隊搭救。

1899年,斯文?赫定前往新疆進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險。

1900年3月28日,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返程,發現一把鏟子落在了營地。探險隊嚮導阿爾迪克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沙塵暴,迷失了方向,返回時帶回了一些木雕殘片。

斯文?赫定看到這些殘片後非常高興,1901年1——3月,斯文?赫定再次來到羅布泊,根據嚮導的指引,發現了一座佛塔、三個殿堂和一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後來證實,這座古城遺址就是歷史上的樓蘭。這個發現震驚了西方世界,從此樓蘭古城和斯文?赫定名揚天下。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來到中國,他的主要目標是西藏,從克什米爾進入西藏西部,途經藏北抵達西藏腹地,會見班禪喇嘛,並對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繪製了地圖。

斯文?赫定科考路線圖

1927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之年,61歲的斯文?赫第五次來到中國,不過這回不再是探險,而是科學考察,背後還有國民政府的支持。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別擔任雙方團長,由中國和瑞典雙方共同組成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團員有中方人員10人,歐洲人員17人(瑞典5人,丹麥1人,德國11人),考察內容包括地質學、氣象學、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

5月9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從北京西直門火車站乘上西行的列車,到達當時西北鐵路的終點「包頭」。面對堆積如山的輜重和給養,面對既無鐵路也沒有公路,更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甚至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也需要由自己選擇的困境,西北科考團沒有被困難嚇到,而是藉助駱駝、馬匹等原始工具前往內蒙古額濟納。

科學考察團駝隊

5月20日,在292峰駱駝伴隨下,考察團離開包頭,踏上了漫漫旅程。從包頭到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行程萬里,經過無人定居的戈壁沙漠。

9月28日,終於抵達黑河(弱水)屏護的漢代居延邊塞——額濟納。額濟納河橫亘於蒼茫古道上,兩岸胡楊林密布,他們將營地駐紮在河邊的胡楊林密集處。

11月12日至14日,一場大風暴不約而至,與風暴相比,選擇路線更艱難,只要離開古道,也就離開了水草,人蓄飲水成為泡影,他們不是單純的商隊,也不是不受約束的行旅,考察不只是趕往目的地,西北科學考察團是為開通飛機的歐亞航線準備氣象資料,是為即將到來的 用汽車、火車重振絲綢之路雄風勘測交通線路,是為調查西北資源而行的。一路上,科考隊不但要做氣象觀測,要測繪地形、考察地質,還要進行考古調查,判斷古今環境的變遷。

從內蒙古額濟納旗出發, 西北科學考察團不敢冒然行進,他們沿著北山草原絲綢北道一路西進,計劃先到謝別斯廷泉,再沿古道前往明水古城,探訪「黑喇嘛」的神秘要塞碉堡山。通過大石頭,沿古道從星星峽進入新疆,到達哈密,再越過天山前往巴里坤,通過巴里坤湖、色必口,進入木壘,考察北庭故城。

鳥瞰碉堡山軍事要塞

不料斯文?赫定這一次和「謝別斯廷泉」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眼荒漠甘泉還有另外兩個名字,一個是「周恩來井」,一個是「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

謝別斯廷泉

這是位於中蒙界山南側的一處荒漠甘泉,曾經是當年草原絲綢北道的重要水源補給站,從東北、京城、張家口、包頭出發,經額濟納到甘肅河西走廊北部就進入了黑戈壁地帶,在謝別斯廷泉休整補給,然後向西南折向明水沿著伊吾古道就可以抵達巴里坤、伊吾、哈密新疆東天山一帶,這條路雖然大多是荒漠戈壁,但是取直線而行,大大縮短了行程,沿途又有水源補給,因而山西、河北、京城、內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官員、軍隊大多選擇此道進進出出,成為了絲綢古道進出中原與西域的重要路段。另從青海、西藏翻越祁連山,跨過河西走廊,從橋灣到黑戈壁馬鬃山地區後北上貿易往來由來已久,明清時曾幾度繁榮。

四川、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的商人、駝隊販運絲帛、布匹、日用鐵器、磚茶等貨物,經橋灣北上匯聚到公婆泉(今馬鬃山鎮)打尖休憩,補充草料食物,然後到達謝別斯廷泉再一次進行補給休整,由此抵達外蒙古乃至俄羅斯進行貿易。這條路也是西藏、青海喇嘛、僧侶傳教和學法之路,當時為了行商方便,在橋灣、鷹凹峽、公婆泉、紅石山、伊哈托里、謝別斯廷泉沿線都建有住宿的土房,水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條較為固定的通商路線。

謝別斯廷泉是一處荒漠甘泉,在極度缺水的黑戈壁行走,必須依泉水而行,所以商旅行人都要經過謝別斯廷泉,過往商旅在此中轉站和補給,東西草原北絲綢之路和南北蒙藏貿易通道交匯點由此形成。

黑戈壁是亞洲內陸的腹地,馬鬃山地區又是黑戈壁的腹地,黑色的石頭,黑色的山崗,黑色的砂礫,沉默無聲,灰暗憔悴,彷彿深藏著絕世的孤獨與寂寞,又如同深夜的夢魘一般籠罩內心。正如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描寫的那樣:「即便在月球上也難見得有比我們所走過的更為荒涼的地方,很少能見到一個略有生機的荒丘」。

黑戈壁衛星圖

12月9日,斯文?赫定一行在即將到達謝別斯廷泉附近時,他的膽結石病突然發作,再也無法繼續前行,只好由四名團隊成員組成一組,輪流抬著他行進。駱駝一匹匹倒下,糧食、飲水也越來越少,為了不拖垮整個隊伍,他決定大隊由中方考察團團長徐炳昶帶領繼續前行,他和幾位自願留下的團員在謝別斯廷泉水旁紮營留守,等待大隊到達哈密後再來救援。

他在其名著《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中關於「謝別斯廷泉」有這樣的描述:「一眼清泉汩汩湧出,流向遠方;四周蘆葦茂密;遠處黑色的山脈像屏障一樣,護衛著這一方寧靜。」

今天國門西北不遠處就是中蒙496號界碑。泉水則在國門南約30米處,泉水附近有一叢茂盛的蘆葦,西邊不遠處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紅柳。這些景觀和斯文?赫定當年描述的一模一樣。他們在這眼荒漠甘泉旁苦苦地等待了大約一個月,靠捕獲羚羊和過往商隊接濟度日。在困守謝別斯廷泉的日子裡,斯文?赫定表現出了他一貫堅韌博愛的品質,聖誕節那天,他點燃蠟燭,並用羚羊肉做菜,用泉水當酒,度過了有生以來具有特殊意義的聖誕節,留聲機播放出舒緩美妙的哈里勞德爾的曲子《向著路的盡頭》飄蕩在黑戈壁上空。

雄健的馬鬃山北山羊

在斯文?赫定的描述中,黑戈壁雖然時常風雪瀰漫,經常被野獸光顧,但是一路上駝鈴聲聲,商旅不絕。僅12月,就遇到了5撥駝隊,12月10日一天就遇到了兩支商隊,最大的一個商隊竟有1200峰駱駝。那一夜,駝鈴聲整整響徹了一個多小時。想想看,1200峰駱駝,行走在黑戈壁上是何等壯觀。斯文?赫定曾被這盛大的場面所震撼,更為那商隊的組織工作之完善協調而讚嘆不已,1200峰駱駝的龐大隊伍紮營、打尖、休息、出發,一切都有條不紊,準確而迅速。這支1200峰駱駝的商隊是從歸化(今呼和浩特)方向來的,打算到新疆哈密的巴里坤和奇台去。這條穿越戈壁之路是當年從北京到新疆最近的一條路線。當年還有一些駝隊是到烏里雅蘇台和科布多去的,如今這些地方已經在蒙古國境內,但是在清代,清政府派出的烏里雅蘇台將軍,就像伊犁將軍管轄的新疆一樣,管理著現今蒙古國的土地。

黑戈壁地貌

就在糧盡彈絕之際,援兵方才趕到。斯文?赫定把這個讓他永生難忘的地方標註在了自己繪製的地圖上,並在「謝別斯廷(音譯為SEBESTEI)」泉的前面加上「那林(NORIN)」,這是與他一起堅守的瑞典地質學家「那林」的名字,因為這個泉的經緯度是「那林」測定的,按照慣例,斯文?赫定總是把測定泉水經緯度人的名字放在泉名的前面。在斯文?赫定繪製的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地圖上,謝別斯廷的正式名字就成了「NORIN---SEBESTEI」。

而出現在中文地圖中的「布拉格」是蒙語中「水泉」的意思,顯然是後來繪圖人所加的。因此,如今地圖上的「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這個地方,就是當年斯文?赫定困守了一個月的「謝別斯廷泉」。這是西北學者楊鐮教授的一個重要發現,可惜這位探尋黑戈壁和古樓蘭的學者前些年已經在新疆探險途中出車禍離世,中國地名史應該記上他的一份功勞。

謝別斯廷泉之北的中蒙496號界碑

1962年中蒙兩國劃定邊界時,關於這一帶的邊界走向,雙方一直爭執不下。當時蒙古國提供了一份清代內、外蒙古的地圖,這張地圖按照清朝當時內蒙古和外蒙古傳統習慣線劃分的,這張地圖可是夠厲害的,表明的是漠北和漠南(內蒙古、外蒙古)分界線,它把額濟納旗、黑戈壁等中蒙一線本屬於中國的部分領土劃在了外蒙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被劃在了邊緣上。如果要按這個地圖分界的話,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就不能正常使用了,而且還會丟失部分領土。

在中蒙外交談判的關鍵時刻,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根據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一張地圖來劃界,周總理於是找來了《斯文?赫定1927年——1935年中亞考察地圖》,這份地圖清楚地標明,當時中國與蒙古國的邊界線位於謝別斯廷泉以北。這張1927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斯文?赫定繪製的地圖是國際上廣泛流傳和認可的地圖,有力地證明了1927年科考,斯文?赫定是在中國境內科考,不可能跑到外蒙古科考。

這個證據確實有力,隨後中蒙就依據謝別斯廷泉(北緯42』45』227』東經96』58』652』)划出了當時的國界走向,謝別斯廷泉也自然而然地劃在了中國境內。此後在謝別斯廷泉以北樹起「182」號界碑,2002年中蒙邊界聯檢之後,182號界碑成為了「496」號界碑。由於斯文?赫定的一次科考,由於周總理的據理力爭,謝別斯廷泉終於劃在了中國境內,同時也有力地保障了領土的主權,如今謝別斯廷泉已基本上乾涸了,在其不遠處蘆葦從中又冒出一眼泉水,匯聚成一個小池塘。

謝別斯廷泉之北的中蒙496號界碑

國門西南方向是一座巨大的紅柳枝蔓織成的迷宮。由於經常有動物爬進爬出,紅柳枝上有鳥巢,紅柳包里住著狐狸等野生動物,形成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過道。實際上這座巨大的紅柳包是一棵紅柳滋生出來的,屬於「一木成林」。

從1927年12月到1928年1月,重病在身的斯文?赫定不得不和幾個助手留守在這75號營地,在紅柳包附近安營紮寨,等待救援長達一個多月。當時斯文?赫定抱定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要在這裡死守到底。斯文?赫定說:「我在一個紅柳包的附近,紮下了我的營地,就在前面,四頂帳篷占紅柳包中心的四個角,他們每天在這等哈密來的信史,向他們報告科學考察團能平安到達哈密,這樣就可以把他們救出去了,這位著名的探險家,為保證團隊的安全,自我流放在地角天涯,度過了聖誕、元旦等節日。在並不友好的邊境,在黑喇嘛陰魂不散的黑戈壁北門,靠打獵維持生命,一直堅守到營救人員歸來。

1934年,斯文?赫定再次光臨黑戈壁,他和貝格曼從黑戈壁西進哈密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座氣勢恢弘的古城「明水古城」。這是由一組烽火台嚴密拱衛的城池。貝格曼繪製的《明水遺址實測圖》至今為止是此處遺址僅有的公開發表資料。他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一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這座兩千年前大漢皇帝抵禦匈奴的西北前哨陣地,現在雖然已變成一座廢墟,但在北面一座山頂上還有一座高聳的烽燧,非常清楚地屹立在那高山之顛。整個山谷是一塊小型的山間盆地,海拔2130米,用土坯建造的古代工事雖然已經2000多年,但它能傲視著風沙和暴風雪,時間莫能使這裡的一切完全消失,在它的周圍還有6座烽火台,至今仍很堅固。像大型運動場地一樣的軍事城堡,雖然已是廢墟,但凡是朝南的建築都很完好,惟有西北一側已多處風化移平,周圍山體多半是裸露的花崗岩石,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明水古城遺址

兩千年前,這裡就是從河西北部由內蒙走進西域的另一條重要通道,有關山、大漠中的漢塞之稱。自古以來,這條線路確是游牧民族常常依靠駝馬往返遷徙的荒漠古道,又稱伊吾古道。只是後來由於外蒙古脫離中國,隨著蘭新線、312國道的開通,它從古道要衝變成了一節盲腸。

談黑戈壁,道黑戈壁。留戀黑戈壁,探索黑戈壁,黑戈壁像塊磁石,吸附著許多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悲壯激昂的故事傳奇。兩千多年來,黑戈壁這塊土地上有西戎、羌族、烏孫、月氏、匈奴、漢、吐蕃、党項、回紇、蒙古等20多個草原少數民族駐牧遊獵,沙場搏殺;駝鈴悠悠,商旅不絕。

八十年前,斯文?赫定等受當時國民政府鐵道部門委託,勘測修建一條橫貫中國大陸的交通動脈(即後來的蘭新鐵路),沿著河西走廊到達新疆,這條道路是經濟通道,更是國防通道,蘭新線也就是在那時有了初步的構想,他還優先考慮由草原絲綢北道經額濟納旗到黑戈壁(謝別斯廷泉)走伊吾古道進入新疆的問題,其具體措施首先是修築並維護好內地連接新疆的公路幹線,再進一步鋪設通往亞洲腹地的鐵路。把著眼點放在加強內地與新疆的聯繫上,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具有的遠見卓識、憂國憂民的中國政治家、學者一再強調的共識。

今天的蘭新鐵路通行於人口密集的河西走廊綠洲帶,雖說帶動了當地經濟,也方便了中國東西交流,但要翻越烏鞘嶺,而且不是直線進入新疆,路途較遠,耗時費力。斯文?赫定當年就曾關注過黑戈壁,提出途徑黑戈壁(馬鬃山地區)是從華北到西北最直接、最快捷的一條路線,八十年後的今天,這裡的京新高速、鐵路已經修通,亘古荒原打破了萬年沉寂,這裡有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功勞,更有斯文?赫定的一份貢獻。

馬鬃山鎮

1927年至1935年的八年間,中瑞聯合科考團是第一次以中國為主,所有採集品歸中國所有,禁止將文物帶到海外的考察活動,此次科考一改清末以來外國探險家、科學家、盜寶人在我國境內暢行無阻隨意發掘,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國外的恥辱歷史。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在中國西北考察期間,斯文?赫定與官員、平民、隨行者、甚至野生動物打交道,給過往官員,沿途百姓留下了和藹可親的印象。因為工作四處奔波,他的名字不但在自己的祖國瑞典路人皆知,而且也為世界人民所熱愛崇敬,他與諾貝爾有齊名之譽。

斯文?赫定先後5次來到中國,與古老的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一名完美的探險家,他有堅定的意志,勇敢的膽略,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異鄉土地的關愛,自然在他的眼中是全美的,沒有不美的自然,連同戈壁、沙漠也一視同仁。

他率領團隊穿越巴丹吉林沙漠、黑戈壁、塔克拉瑪干沙漠,走上青藏高原,穿越可可西里,進入柴達木盆地,考察羅布泊,發現小河墓地,樓蘭古城;考察岡仁波齊峰,發現恆河源頭,讓西藏填充了世界地圖上的空白等等。他的探險,每一步都是有目的和有價值的,有一幅斯文?赫定坐在曠野中的汽車上的照片,他遙望著遠方,我們可以看到他堅定的眼神所折射出的執著信念。

斯文?赫定

八年漫長的考察,經歷酸甜苦辣,成敗得失。這些都忠實地記錄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當中,沿途許多有趣和罕見的人文、民俗、地理等景觀,以及考察隊一路上遭遇和發生的一系列或有趣或悲傷的事件。有關黑喇嘛、紅石山、謝別斯廷泉、明水古城、廟兒溝、尕司令馬仲英、督軍楊增新等等。文筆生動活潑,記事精彩,融通俗性、趣味性、獵奇性於一體,呈獻給讀者許多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栩栩如生的逸聞趣事,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一本具有較高可讀性的探險遊記譯作。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行進路線圖

有學者這樣評價他:「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絲綢之路熱,沒有他,就缺乏一個把探險引進現代社會的明確坐標。」因為探險,他孤獨地走完一生。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國,也在中國,更在世界,留給了世人,也留給了歷史。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拉您入群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一)
《千里江山圖》,一幅形勢大好的「政治獻金圖」?(之四)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