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裡健康的前世今生,更好的了解當下!

心裡健康的前世今生,更好的了解當下!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學習、生活及工作的壓力也在日益增加。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如果處理不妥,就會令人情緒壓抑、心理矛盾,嚴重時便會產生心理問題,從而威脅到自身的生理健康,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視。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生理健康是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及各種檢查來判斷正常與否的,但是在確認心理健康方面,就會有著較大的難度,諸多醫學家和心理學專家也在不斷地進行研究、探討,所以,目前專業人士對心理健康的概念有許多種不同的見解。概括說來,心理健康的概念應分為以下兩大部分:

1.健康的心態

一部分專業人士認為,心理健康是符合社會規範及醫學標準的一種心理狀態,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則是包括焦慮、情緒低落、有強迫性的行為和思維,並由於這些心理變化造成皮膚、呼吸、消化等生理方面的不良反應。

目前,大部分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僅僅有著平衡的心理狀態,還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同時還需要具備積極的心理狀態,這才能成為真正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並能夠適應環境,在人際關係中能夠做到謙讓、禮貌;另外還要有幸福感,且能在工作中發揮自身的價值,生活有效率。

2.積極的心態

(1)適應環境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適應環境的能力等方面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我們每個個體都存在於社會中,每個人每天都要與他人交往,這就需要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不僅要樂於與人交往,還要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內心及外在的和諧:內在和諧是指人體內心的各種需求、慾望及內心價值觀的協調。外在和諧指的是個人與外在環境的和諧,能夠適應各種環境,並且能夠化解環境帶來的各種壓力、阻力。

(3)積極性和幸福感:積極性要求我們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並將兩者視為樂趣,而不是負擔。人們可以在工作、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幸福感是指對自己的現狀比較滿意的感覺,但是現代社會中的人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工作族們,有幸福感的人僅僅佔到兩成,其他人總是覺得有所遺憾和失落。

(4)成長與完整:成長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和規律,並能根據情況的需要來調整自身的行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個人的成長通常會受到前一階段成長的影響,若前階段的成長中存在障礙,那麼後一階段的成長也就會出現問題,如果不能夠及時採取措施來調整,人格的完整性就會遭到破壞,心理健康自然會出現問題。

二、心理健康的基本指標

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不僅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理健康,還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那麼,心理健康的基本指標到底有哪些呢?根據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提

出的定義,再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我們將心理健康的基本指標總結為以下幾點:

1.智力正常這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項指標,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綜合表現,測定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可以利用智力測驗來得出結論。

2.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另一項重要標準,就是要對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具有適應能力,尤其是對變動後的環境是否能夠儘快的適應尤為重要。因為環境的改變,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面對這一問題,有的人會隨遇而安,進入新的狀態,並能很快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反作用於環境,從而適應環境;但另有一些人,則無法適應環境,變得很被動,整日憂心忡忡、焦躁不安、恐懼驚慌,嚴重時還會出現各種精神病性癥狀以及生理癥狀。

3.意識水平意識是人的心理覺醒水平,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基礎,它能夠制約人的整個心理活動。臨床中經常是根據人的意識清晰度,來將意識水平進行劃分的,即清晰、嗜睡、昏睡、昏迷等。當人的意識水平下降,就會出現意識範圍狹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朦朧狀態;如果人的意識內容出現大量豐富的錯覺、幻覺等,則是譫妄狀態。

4.社交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免不了與他人打交道,人類心理活動能夠出現及發展,也都依賴於社會交往。當個體脫離社會、與世隔絕,就會出現精神錯亂甚至精神崩潰。同時社會交往還能體現出一個人心理的健康水平。通常情況下,人際交往的水平,是與人的性格及經歷密不可分,一般性格外向的人,其人際交往的面比較廣,內向的人較少,這種現象無可厚非,十分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沒有緣由的將自己封閉起來,變得冷酷無情,則需考慮其是否存在心理障礙,反之,若一個人沒有原則的與他人廣泛交往,見到任何人都毫無保留、熱情過度,也應考慮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人在社交過程中,應掌握好尺度,並與交往中的社會角色及社會環境相吻合,這樣才能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

5.人格完整人格是每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活動特徵。這種心理特徵形成後,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在生活中也會顯示出與他人不同,這也可以稱為獨特性。一個人格完整、協調的人,在生活中能夠積極地適應社會,可以不斷地調適各種心理社會應激。相反,人格障礙患者,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嚴重時還會出現多重人格、分裂人格等。

三、影響心理健康的個人因素

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外,個人因素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概括說來,影響心理健康的個人因素主要有:

1.先天遺傳因素先天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生物學特徵,同時會對人的氣質、能力、性格及心理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

通常我們都能從子女的身上,找到其父母的影子,他們彼此的一舉一動也會有

著諸多相似之處。另外,我們還能夠發現,即便是分開生活的雙胞胎,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但也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雖然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可有的遺傳性疾病仍然無法避免,所以,我們還是要盡量避免人為造成的遺傳疾病。諸多臨床實例證明,遺傳性疾病會導致新生兒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較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差,從而導致心理不健康,因此,高質量的生育才是保證心理健康的基礎。

2.身體條件身體健康與否,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都會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從而導致智力發育遲緩,無法適應社會環境,影響心理健康。因為生理的缺陷會導致兒童不能正常發揮機體功能,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很難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還有可能出現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另外,疾病的出現也會導致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因為疾病會導致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使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減弱,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例如患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他們不僅會承受疾病的折磨,同時還會遭到社會上許多人的歧視,長此以往,他們的心理就會出現問題,如自閉、偏執、自暴自棄等,嚴重時還會產生報復心理,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個人經歷個人經歷也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孩童或未成年時期的個人經歷,對一個人今後的心理成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經研究調查表明,在單親、貧苦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心理成長往往都會出現障礙,成年後就會出現冷漠、衝動的性格,個性較為偏激。而從小在長輩的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獨立性,做任何事情都習慣於依賴別人。

4.性格我們總是說,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一生的命運,這是因為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它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心理特點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如內向的人,不能很快融入新的環境中;外向的人很難長時間專註一件事情;衝動型性格的人不善於控制自己的行為。以上的這些性格都各自有著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如果不能夠隨機的自我調適,就會出現心理失調,出現心理障礙。

5.情緒影響情緒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也很大,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如過度興奮或高興會導致神經系統出現障礙,嚴重時還可能導致精神性疾病。所以,無論哪一種情緒,只有把握適度,才有利於心理健康。

四、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前面我們曾提到,個體的身體健康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相反,心理因素對人體的生理健康也會起到重要的影響。積極健康的心理對生理健康能起到促進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狀態,也會使人體的各個器官運轉受到影響,從而誘發各種疾病,正所謂「病由心生」。以下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一)心理因素導致疾病的機制

1.心理因素會誘發疾病心理因素作為一種刺激因素,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變化,通過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等對人體的心血管、腸胃等組織器官產生影響,誘發疾病。經實驗研究表明,許多疾病的產生、發展及病情的嚴重程度,都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行為和情緒的變化有關。情緒的過度改變,會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功能失調,從而引發疾病。

2.心理因素會刺激病情發展患有某種生理疾病的患者,其心理狀態幫助疾病緩解甚至痊癒;如果患者的心理狀態消極、悲觀,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或惡化。

(二)心理因素可能誘發的疾病

1.心臟病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導致心臟病發作的原因有很多,如過度焦慮、煩躁、緊張、恐懼等,這些情緒會使心臟跳動節奏加快或者減慢,從而誘發心臟病。另外,過分激動、喜悅也會導致心臟病。

2.高血壓患上高血壓的人不能經受太大的刺激,否則就會導致血壓升高,甚至血管爆裂引起死亡。另外,情緒大幅度波動,壓力過大,或受到過嚴重刺激的人,也很容易患上高血壓。

3.消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腸炎、胃炎等,實驗研究表明,焦慮、激動等情緒,容易導致胃腸液分泌過多,若是抑鬱情緒則會導致胃腸液分泌減少,從而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引起消化系統疾病。

4.癌症癌症是因人體免疫力降低而引起的。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的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神經系統失調,神經系統失調後,就容易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造成機體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能力降低或消失,最終誘發癌症。

五、壓力過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壓力是我們每個人成長、成熟的動力,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雖然適度的壓力能夠幫助我們進步,可一旦壓力過度,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那麼壓力過大對心理健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一)壓力過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生活中的壓力是無處不在的,當壓力來臨時,我們通常都會有緊張的情緒,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預知壓力帶來的後果。雖然適度的緊張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但是經常緊張、焦慮的精神狀態則會影響心理健康,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個體能力下降,使得各種問題都不能解決,失敗便會成為家常便飯,如此惡性循環就會導致自我評價降低,對自己喪失信心,當事人不斷地將失敗原因歸於自己,從而導致自身應對環境的能力降低,嚴重時還會出現行為障礙。如不能及時自我調整,很可能會引發緊張、焦慮、無助的情緒,嚴重時還會患上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

(二)壓力都有哪些類型

1.內在壓力指的是個人對問題的認識或評價,所產生的內心感覺,這些內心感受對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概括說來,內在壓力的產生因素共有以下幾種:

(1)疾病所致。當一個人患有某種疾病後,相關的人會對疾病引發的後果進行討論,患者因此就會產生心理壓力。例如,某人到醫院檢查身體,發現其體內有腫瘤,但此時還沒有經過進一步確診。這時,當事人心中就會產生極大的壓力,整日擔心腫瘤是否屬於惡性,常為此焦躁不安,嚴重時還會產生自殺的念頭。但當診斷結果為良性時,心情就會變得輕鬆,壓力也隨之消失。

(2)目標與能力衝突所致。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總會制定一些計劃,可是一些人所制定的目標往往會超過自身的能力,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達到目標,這樣就會引發一種壓力,從而導致自卑心理產生。

(3)自身需求所致。人的慾望和需求總是無止境的,有的時候一個人會同時有許多願望,可當只能滿足一種需求時,就會使當事人內心產生矛盾,引發壓力,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2.外在壓力外在壓力是與個人自身沒有關係的外部壓力,主要是因外在環境所致。

(1)自然環境所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地改造自然環境,在我們得到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與之而來的是環境的不斷惡化。城市中的噪音、空氣污染及人口密集等問題,都會讓我們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威脅到心理健康。

(2)社會環境所致。社會環境壓力涵蓋了學習、生活、工作、為人處事等所帶來的壓力。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個單位、崗位都在精簡人員,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令人們內心產生極大的壓力,當事人心中常會感到焦慮、緊張,當這種狀態長時間存在時,就會造成當事人自我評價降低、情緒不寧,影響身心健康。

也會產生極大的差異,這就導致人們在交流過程中會出現阻礙,壓力也就會應運而生。例如:移民到其他城市或國家,不僅要面對不同的環境、語言、生活習慣,還需要解決兩種文化之間的衝突,這樣會使移民產生心理壓力。

六、嬰幼兒的心理特徵

嬰幼兒指的是自出生後的1個月到3歲之間,在這一時期內,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迅速的發展,其語言、動作、情緒、意識等都處於形成階段,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呈現出自己的特點。概括說來,嬰幼兒的心理健康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當人處於嬰兒期時,他們只能通過哭聲來表示自己的尋求,如高興、難過、飢餓、身體不適等,到了6個月左右,嬰兒就能夠通過簡單的語音來與父母交流。

1歲後,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迅速,他們不僅能夠理解成人間的一些簡單辭彙,還可以利用語言與成人交流,如他們能夠簡單的喊出「爸爸」、「媽媽」等辭彙。1~2歲時,幼兒的辭彙量開始增加,有時還會向大人提出一些問題,此時,父母就要儘可能的與孩子交流,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十分重要。到了3歲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便可以與成人進行較為流利的交流了。

2.動作人剛出生時,由於腦細胞間還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聯繫,他的動作只能是無條件的反射,例如:嬰兒可以做吮吸這種無條件反射活動。而後,當大腦皮質發育逐漸成熟,以及外界的刺激不斷加強,嬰幼兒就會建立起一些條件反射。只是此時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幼兒所會的動作就會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動手指,增加為自覺地微笑,並能夠學會爬行和行走。

3.情緒嬰幼兒最開始的微笑和開心的表情,主要來自於對生理方面的滿足感,只是感到身體比較舒服。當嬰幼兒成長到1個月以後,他就會對光線和聲音產生反應。從嬰兒5個月開始,他對感情的需求就會日益增加,例如,他們不能離開母親的陪伴,還會對家人的哄逗感到高興,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會表現出愉悅。這一階段,母親的陪伴、好看的色彩、動聽的音樂等因素,對幼兒的情緒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嬰幼兒到了2歲後,他們就會對自己不滿意的事情用行為或動作表示抗拒,還會開始喜歡接近於自己同齡的孩子。到了3歲時,孩子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就逐漸開始形成,此時,父母的言行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成人的一舉一動

對兒童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非常重要。

4.意識人在剛出生時,其動作皆為無條件反射,所以大多都是無意識的。到了嬰兒時期,孩子的動作就會逐漸從無條件反射發展到條件反射,當家人逗他的時候,他會以微笑應答,看到母親,他不僅會微笑,還會伸出雙臂,需要母親的陪伴。

1歲以後,幼兒的記憶力逐漸增強,能夠記住一些簡單的詞語,2歲以後,他們就能夠自己思考一些問題,且能夠向父母提問,此時說明幼兒的簡單抽象思維開始形成。在這一時期,母親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母親可以通過自己正確的言行來教導幼兒,這對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育是非常有益的。

七、青少年的心理特徵

青少年是指12~18歲的年齡階段,也就是從初中到高中這一時期,對於每個人來說,青少年時期都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此時,他們的心理漸漸開始產生了變化,逐漸表現出其獨立之處。概括說來,青少年的心理特徵主要有以下四點:

1.情緒方面

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人,情緒波動較為強烈,情緒、情感的變化很不穩定,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思想及感情都極為衝動,常會因為某些事情憂鬱或喜悅。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在師長的引導下,將自己的情緒在學習和活動過程中進行宣洩和鍛煉,能夠有意識的調節和控制自己波動的情緒。

2.認識方面

青少年時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處於青春期的人,其生理髮生了顯著的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徵的出現,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青少年的心理也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此時,他們需要面臨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問題,那就是性。一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是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成熟,正確接受有關性知識和性道德的教育,且可以妥當地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性方面的問題,保持青春期心理健康。

3.自我認識方面

由於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人,其心理和生理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他們對自己和外界的看法也開始發生了改變,這時就需要他們能夠較快地適應這些變化,在師長和社會的正確引導下,對自己有個較為清晰地了解,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

4.能力方面

(1)個人生活能力:處於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能力,還學會了自我管理,他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如洗衣服、燒飯、收拾房間、按時起居等,同時還能夠遵循社會規範和要求,處理自己的慾望和現實之間的關係,適應集體生活。

(2)人際關係能力: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建立穩定、平等的人際關係。在家庭中,可以與家人溝通,尊重長輩,照顧小輩,與家人相處和諧;在學校,能夠與同學、朋友真誠相處,並能對他人給予幫助和支持。

(3)學習能力:青春期的少年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學習能力,不僅掌握了學習的知識,還對學習本身產生了興趣,總結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們能夠系統地調節自己的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的修養,可以根據他人的意見來調整自己對學習地調節自己的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的修養,可以根據他人的意見來調整自己對學習問題的看法。

由此可見,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人,其心理健康特點是:能夠調節、掌控自己的情緒;可以正視與性有關的問題;形成自我認同感;且能夠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具有自覺的學習能力。

八、中年人的心理變化及特徵

中年時期指的是35~59歲這段時間。人到中年,經濟獨立、事業有成,心理健康的中年人具有良好的內心素質,其人格完善,對自己有著正確的評價和定位,且有著穩定的人脈關係,同時還具備學習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總結起來,中年人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的中年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調適自己的情緒,對人對事既能有高度的熱情,還善於抑制。當遇到阻力和失利時,能夠自我調整,可以適時、適度的改善自己緊張、焦慮的消極情緒,以積極的狀態去解決問題。另外,他們對事物還能夠有自己的見解,對遇到的問題可以獨立採取應對措施,不會輕易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2.完善的人格中年人有著成熟、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能夠確認自己的目標,可以集中精力,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目標,且還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對於難以達成的目的,他們可以做到自動放棄。另外,中年人還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在為人處事方面既有自己的原則,還會顯得更為靈活。

3.正確的評價處於中年時期的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能夠做到自立自主。為人處事有著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對自己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能夠給自己做一個正確的社會定位。在家中,自己能夠為家人提供幫助和支持,對待子女能夠盡到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對待自己的父母有贍養的義務。在工作過程中,中年人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位。

4.對工作負責中年人的心智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此時他們不會再像年輕人一樣,經常以好高騖遠的態度面對未來,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點及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且能夠正確地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中年人的工作目標與工作現實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他們通常都會在工作中獲得樂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取得成績。

5.穩定的人際關係中年人經歷了數十載的磨鍊,在人際關係處理上,顯得非常成熟、沉穩,他們能夠正確地處理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人際關係和諧、穩定。同時,心理健康的中年人,還有著健全的感情生活,與配偶、子女、長輩的關係相處十分融洽。並能夠與同事和朋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從而為自己的事業發展打下人際基礎。

6.具有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雖然人到中年,隨著年齡增加,個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正在逐漸下降,但是智力仍在繼續增長,他們能夠隨著形勢的改變和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同時還可以從別人或自己的失敗經歷中總結經驗教訓,對事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徹底。

九、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心理

老年是指60歲以上的年齡階段,可以說老年階段是人生的最後一個時期。當人過中年後,機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及腦功能都發生了改變,身體的各易患上各種疾病。

另外,老年人退休後離開了工作崗位,與社會的聯繫隨之減少,這些因素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如果能夠正確的面對衰老,尋找到新的生活目標,老年人一樣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那麼,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呢?

1.正確面對衰老衰老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界的規律。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都在逐漸地衰退,但是,只要老年人能夠在思想上有所準備,正確、坦然地面對這一過程,以積極的心態從容面對,就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

2.人老心不老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形容老年人的辭彙,此話並不誇張,也不是遙不可及。雖然老年人離開了自己曾經的工作崗位,但是仍然可以保持一顆不服老的心,堅持與社會保持聯繫,根據自己的能力,將自身的能力發揮出來,這樣不僅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也能夠使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充實,有色彩。

例如,有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學習英語、鋼琴來排解煩惱,陶冶情操;也有的老人自發的加入到社區聯防隊中來,這樣不僅能夠維護我們社會的安定,還能使老年人在生活、工作中保持身心健康。

3.保持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中年鼎盛時期過後,就進入了老年階段,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突然從強者轉向了弱者,個體也就順勢與社會脫節,此時的老年人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儘快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仍然保持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並通過日常生活、娛樂,建立起新的朋友圈,這樣對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4.投入到新的工作生活中眾所周知,人一旦步入老年,其體力和精力都會呈下降趨勢,面對這一現象,老人可以順其自然的安享晚年,按照自己的興趣,尋找新的工作或生活,將自己的閑暇生活安排得緊湊、豐富,這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十、戀愛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戀愛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過程,每個人都嚮往有一段真摯、浪漫的愛情,而戀愛就是享受愛情,組成家庭的主要途徑。那麼在戀愛過程中,熱戀的雙方會產生哪些心理變化呢?

1.試圖全面了解對方戀人之間,彼此經歷過戀愛初期的粗淺了解外,他們希望更加全面的了解對方的一切,尤其是在脾氣、性格、愛好,他們希望通過對對方的深入了解,來探究此人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也有的人會通過對對方的了解,來盡量改變自己、迎合對方,修正自己的行為,甚至是興趣愛好。此時,戀愛雙方都會將自己的心扉為對方敞開,希望和對方一起分享心中的喜悅、痛苦甚至是秘密。所以,人們常說,戀愛中的男女是沒有秘密可言的,有的只是說不完的知心話,彷彿世界只有他們兩個是彼此了解的。

2.一切以對方為主,愛到失去自我戀愛中的人,總覺對方比自己更重要,只要對方開心,自己可以付出一切。他們彼此總想為對方做些什麼,只要戀人提出的要求對方都會儘力滿足,總而言之,只要戀人開心,他們可以失去自我。

3.心中只有對方,沒有其他人兩人在相處一段時間後,他們會越發感到情投意合,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見到對方,戀愛過程中的男女,他們的眼中只有戀人,戀人永遠是完美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因為,在他們自己的心中已經將對方無數次的美化了,通過理想化和裝飾化的思維去看待自己的戀人,對方怎麼都好,甚至發脾氣、任性都是美好的。

4.產生強烈的佔有慾在兩人接觸一段時間後,隨著戀情的逐步升溫,熱戀中的男女就開始產生了強烈的佔有慾,他們不願意對方與其他異性交往,即使連對方的普通朋友也常常成為他們懷疑的對象,他們只想讓對方屬於自己一個人,不願意有第三者來破壞。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男性會表現出急切的,想與對方發生肉體關係的願望,而女性則表現為,希望為男性打理一切,以「母性」的角色來行動。

5.開始考慮結婚問題當男女雙方的感情穩步前進時,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就比較成熟了,此時如果交往順利的話,就會考慮到結婚的問題,尤其對於女性來說,她們在認定了一個人後,更會迫切地希望結婚。

十一、孕婦易發生的心理變化

懷孕是大多數女性必須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婦女懷孕期間,不但在身體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心理上也會產生一定的波動,那麼孕婦易發生的心理變化有哪些呢?

1.懷孕初期孕婦在懷孕初期,其身體外部還沒有出現明顯的特徵,孕婦總是希望從周圍獲取一些信息,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與以前有所不同。此時孕婦的情緒波動較大,不需外界環境的刺激,情緒就會經常起伏不定。另外,在這段時間內,孕婦還經常會反省自己的過去,為即將成為一名母親做好準備。隨著時間的延續,孕婦的身體負擔會越來越重,而且身體會變得更加虛弱,需要別人的照顧,同時,孕婦在飲食方面也會有很大變化,出現明顯喜好或厭惡。

2.懷孕中期懷孕一段時間後,孕婦就會感到明顯的胎動,孕婦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胎兒的反應時,她會自覺不自覺地想像著胎兒的樣子,有的孕婦會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但也有一些孕婦,則會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有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產生厭惡的感覺。一般孕婦在這一時期,想像力會變得更加豐富,經常會幻想孩子出生後的情景,為今後孩子的發展進行計劃。隨著胎兒一天天的長大,孕婦的擔憂也會越來越多,經常會擔心胎兒的發育會有問題,常常感到焦慮。

3.懷孕後期到了這一階段,孕婦會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胎兒出生的準備工作中,在生理上會出現許多不良反應,如腰部疼痛、下肢麻木、呼吸困難、難以入睡等,加之此時行動不便,就會讓孕婦的情緒更加壓抑,所以在這時,家人應給予孕婦更多的關懷與照顧,及時開導她們,以減輕其心理上的負擔。

4.分娩前夕此時孕婦的心理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很多孕婦都會忐忑不安,不僅擔心分娩時的痛苦,懼怕難產,另一方面,由於家庭的壓力及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孕婦還會擔心孩子的性別問題,尤其在重男輕女家族中的孕婦,這種擔心會極大地影響到她的情緒。因此,在分娩前夕,孕婦的家人一方面要對產婦進行產前教育,讓孕婦了解到哪些現象是正常的,當出現意外現象時,應積極面對與醫生配合,不要慌亂。尤其不能以封建思想給孕婦施加心理壓力。應幫助孕婦克服心理上的障礙,這樣才更有利於生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人序負佳期 的精彩文章:

常見心理問題要如何應對和處理?

TAG:舊人序負佳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