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光深處望正定 石家莊正定縣文物大發現

時光深處望正定 石家莊正定縣文物大發現

一眼千年,滄海桑田。

有時,歷史的封印會在人們不經意間打開,將一部鴻篇巨製毫不吝嗇地鋪陳在我們面前。這次盛大「啟封」來得有些措手不及,一切都緣起於三年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位於正定縣城燕趙南大街的開元寺南側展開考古勘察,試圖揭開開元寺正門(南門)所在和其他寺廟遺址之謎,這也是正定縣城歷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考古。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隨著考古工作有序展開,開元寺南門、溝渠等遺迹不僅被陸續定位,考古人員還有了更加驚人的發現——此處竟然有一段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唐代城牆。驚喜還遠不止於此,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出現,時間跨越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電光火石,似乎叮咚一聲,時光隧道的大鎖開啟,有關正定古城的歷史波濤洶湧而來,一幅千餘年前正定古城居民的市井生活圖卷,次第展開。而正定,這座承載著軍事、商貿、老百姓安居樂業夢想的「九省通衢」「北方雄鎮」,也日漸清晰地露出真顏。

自2015年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開元寺南廣場遺址開展考古勘察工作,勘察期間發現了夯土城牆、溝渠、房址等重要遺迹現象。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35平方米。

「經過兩年多的考古發掘,共出土了兩千餘件珍貴文物,明確了遺址內存在的三個遺存系統:開元寺寺廟建築系統;晚唐五代時期城牆防禦系統;北宋、金、元、明清時期民居、街道系統。豐富的文化遺存不僅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千餘年來正定古城布局的演變史,也為我們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河北省文研所研究員、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考古隊隊長陳偉說。本次考古發掘,讓這座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寺廟以及正定這座神秘古城的前世今生漸漸清晰。

「基本明確了金元時期開元寺南端邊界範圍」是此次考古中的重大收穫,考古隊此次發現了金元時期建築基址一座,但僅存門前漫道。通過進一步發掘,在漫道東側清理出了牆基遺迹,經推斷,應為金元時期開元寺南牆,門前出現的一條寬10米東西向土路應是開元寺與外界聯繫的一處通道。在專家看來,這大有來歷的漫道應該便是金元時期開元寺南門漫道,在明代被破壞後,開元寺南牆及南門消失。藉此可推斷明清時期開元寺建築布局與現在基本相同。

「放生池,唐世處處有之。」唐代佛教興盛,放生之風盛行,各地多修建放生池,相當一部分附屬於寺院而存在。

唐肅宗乾元二年便曾詔令天下一次性設立放生池八十一所,此次在開元寺現址南側發現的唐代池沼一處,疊壓於現今開元寺寺內池塘及南部院牆之下,推測應為唐代開元寺寺內池沼。寺廟之中的池沼不僅起著美觀的作用,還兼有排澇、儲水、防火以及放生的功能。

細細看來,唐代開元寺池沼範圍在金元時期開元寺南牆之外,金元時期開元寺南牆在現今開元寺南牆之外(明清時期開元寺無南牆,範圍與現在基本相同),可見開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經歷了一個不斷向北退縮的過程。而金元時期開元寺南門與現今的開元寺中軸線重合,這表明金代至今,開元寺的中軸線基本未發生變化。

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筒瓦、板瓦以及龍形建築構件……在開元寺附近出土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建築構件,蓮花紋瓦當與龍形建築構件體量龐大,這些應當用於大型廟宇之上的建築構件,無不精美大氣,引人遐思,似見雄渾廟宇傲立,似聞檐角銅鈴作響。那時的開元寺,當比今日今時氣派許多吧。

古城與佛教的緣分由來已久,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西晉時入正定。正定城內密集分布了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等諸多廟宇,其中臨濟寺有臨濟宗祖庭地位,正定城內又出現了幾十處佛教道場,因此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名。歷史上,這裡高僧輩出,日本僧人西渡大海,到正定求法。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說,正定有「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古城正定血液中的佛教文化基因來自何處,今人只能從其歷史過往中探知一二。正定地處交通要衝,兵家必爭,連年征戰使人民苦不堪言,求神庇佑,渴望和平的思想普遍而強烈。隋唐時期,在統治階層對佛教的積極倡導下正定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八大寺」有3座建於唐代以前,4座建於唐代,1座建於明代。

在唐武宗時期發起的滅佛運動中,中原地區的許多名寺被毀,正定卻沒有受到影響,屬成德軍割據範圍的鎮州還化身為僧人的避難所。趙匡胤統治時期開始積極倡導佛教文化,正定隆興寺成為皇家寺院,此後歷朝皇帝常常到此禮佛。正定從此成為整個河北的佛教中心。清代興佛,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多次駐蹕於正定隆興寺,並在多座寺院進行禮佛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正定佛寺的昌盛。佛教血脈源源不斷,造就了今天這裡的佛教寺院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上都高於其他北方城鎮的現象。

正定古城西扼井陘口,南臨滹沱河,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譽。歷史上,正定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唐朝後期,作為成德軍節度使的駐地,正定已是河北中部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令人驚喜的是,隨著開元寺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成德軍統治時期的正定古城,就這樣穿透1200多年的歷史塵埃,出現在世人面前。

陳偉抬眼望向遠方,用手指點著晚唐五代時期城牆防禦系統,眼前恍惚,似有金戈鐵馬來。他向筆者介紹,此次發掘中發現的以夯土牆遺迹為主體的晚唐五代時期的城市防禦體系建築布局主要位於發掘區中南部。夯土城牆整體呈東西走向,遺址東部的牆體向南、向北側外凸形成城台。夯土牆可分為兩期,主體部分築於唐代晚期,與正定城內陽和樓遺址發現的夯土城牆似為同一時期,推斷二者應為一個整體,且夯土牆向南北兩側凸出部分與陽和樓遺址下發現的早期城台相對,因此該部分有可能是北牆的城門或城門附屬設施。二期城牆系對一期城牆進行的修補,對城台部分進行包磚而成,城台部分的包磚應屬後期加固或改作其他用途,年代為五代時期。據考古界專家初步判斷該城牆為晚唐、五代時正定城內城。該城牆橫亘於開元寺南側,限制了開元寺向南的發展,是開元寺南界北縮的標誌。陳偉說,該城牆使用時間短、不斷修補且具有鮮明的軍事防禦色彩,這些特徵均與正定在晚唐五代時期特殊的歷史地位相契合。

「中國咽喉通九省,神京鎖鑰控三關。地當河朔稱雄鎮,虎踞龍盤燕趙間。」事實上,正定古鎮的軍事地位自古便不可小覷,曾與保定、北京一起被譽為「北方三雄鎮」。而在清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看來,正定政治軍事地位頗高:府控太行之險,絕河北之要,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震懾……其氣勢足矣。

早在春秋時期,正定縣新城鋪就曾為鮮虞國的都城。戰國時期,鮮虞部落建立了中山國,它雖不及「戰國七雄」叱吒風雲,但憑藉著政治智慧和商貿實力,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存續了350餘年,並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中山文化。

位於省會石家莊東古城附近的中山國名城大邑——東垣故城遺址,為世人揭開了秦代在此基礎上設恆山郡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在石家莊豐收路北側被人們稱作「雲盤山」的一座人造土丘里,出土了恆山王張耳金印,證明了恆山郡的歷史演進。公元前196年,劉邦在這裡平定了異姓王陳豨的叛亂,詔令東垣改名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此後,「真定」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後為了避清世宗胤禛名諱,遂改名為「正定」,沿用至今。

公元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登上常山城頭,北望滹沱河北岸的一處軍事堡壘「安樂壘」,「嘉其美名」,又因其在河之陽可避開水患,便將郡城遷到此,從而開啟了正定城的歷史。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也。」 宋代學者宋祁發如此喟嘆。常山保衛戰,是真定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唐代安史之亂期間,常山太守顏杲卿率部反抗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失敗後,史思明用寶劍按住顏杲卿次子顏季明脖子,威逼顏杲卿投降,並讓他制止河北各郡縣抵抗。結果顏季明大罵賊酋,史思明惱羞成怒當著顏杲卿和常山將士的面,將季明亂刀砍死,並將顏杲卿和其家屬押至洛陽。安祿山勸顏杲卿投降,顏杲卿威武不屈,痛罵安祿山,結果被割下舌頭掛在兵戈之上,並把其幼孫顏誕、侄子顏詡、幼子顏詢等人,手足砍掉,割肉刮骨。顏杲卿最後被凌遲至死,時年65歲。顏氏一門寧死不屈,一家三十餘口慷慨就義,洛陽百姓無不落淚,顏杲卿被百姓讚譽為「常山英魂」。在顏杲卿的精神感召下,「河北十餘郡皆殺叛吏歸唐」。五百多年後,民族英雄文天祥路過真定,懷念忠烈道:「常山義旗奮,范陽哽喉咽……人世誰不死,公死千萬年。」歷史上正定一帶反抗契丹、抗金戰爭連綿不斷,真定軍民英勇無畏,形成了一條「邊關防禦線」。靖康元年,真定府知府李邈面對強敵以一當十,招募民眾數千人抗擊數萬金兵,堅持戰鬥40餘天,城破李邈被俘,絕食不降,最後「談笑赴市,至死不改」,金兵將士也敬其「高節不可曲」。這種忠勇愛國、慷慨悲歌的精神,在正定世代相傳。

如今,古城的歷史榮光正在崛起之中,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成就著這座城市獨特的當代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開元寺南廣場遺址出土的跨越晚唐五代至明清的千餘件瓷器以及數以噸計瓷片標本產自多個窯口。不僅有附近的井陘窯、定窯、磁州窯,還有距離較遠的耀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窯口,而這些足以證明當時商業貿易的廣泛性。

而出土的陶瓷製品中,有些分外有趣,現在看來都不過時,陶鈴、陶哨還保留著拴繩的洞眼,白釉的、醬釉的瓷塑小馬童趣盎然,紅綠彩瓷的小娃娃手裡居然還抱著一隻「寵物」鵝……有一個兩人摟著脖子緊緊靠在一處的「閨蜜」瓷塑讓人忍俊不禁,陳偉說這種瓷器造型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古代女性間的結社活動或是某些特定節日的娛樂活動有關。這些瓷器似乎並沒有千年歷史溝塹的阻擋,熱氣騰騰的百姓生活畫面如在眼前,帶著欣喜,帶著希望,比照如今,絲毫不缺少品位和意趣。

正定古城早有「九省通衢」的美譽,除去顯赫的軍事地位,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四方貨物的集散之地也當之無愧。開元寺考古過程中,發現的跨越晚唐五代、宋金至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大量民居、作坊、商鋪、民間寺廟遺存,出土的產自全國各地的手工業產品都成為當地百姓樂業安居的有力佐證。

「這是唐中晚期文化層,淺灰色粉砂土,包含物以黃釉瓷片、泥質灰陶為主;這是宋代文化層,黃褐色粉砂土,包含物就已經變成了以白瓷、泥質灰陶為主。」一位考古隊員指著發掘現場的照片向筆者介紹。

儘管此次考古發掘的城市遺迹層以唐為起點,事實上正定刺繡和玉石加工業早在戰國時期就享譽八方。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得正定人口基數穩定增長,經濟便也日益發達起來。蔬菜種植和販賣在唐代是當地百姓主要謀生方式,南門外出現繁榮的交易市場,正定生產的絲羅製品是入選進宮的皇家貢品。唐代詩人元稹有「新妝巧樣畫雙蛾,謾里常州透額羅」的詩句,說的便是美人對產自正定衣料的喜愛。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正定成為成德軍節度使治所,割據一方。

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為邊貿市場,與遼交易香葯、犀牛角、象牙和茶葉等。古城內已出現常設的商品交易市場,其繁華程度位列全國二十一大商埠之一。正定城裡天天有集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都有自己的寺院和活動場所。呂頤浩任河北都轉運史時路過此地,曾盛讚「雄盛冠於河北一路」,居民富庶、佛宮雲集,綠葉紅花,堪稱「塞北江南」。元代是正定經濟文化發展的高速時期。朝廷在正定下設織染機構、雜造局,城中商賈大戶雲集,這裡成為「貿易豐盈之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正定的富庶,「哈寒府(今正定)是一貴城,其南有一大河(滹沱河)繞城而過,大量商品由此沿水路運往汗八里(元大都,今北京一帶)」,城中居民「恃工商為業,饒有絲,以織金錦絲羅,其額甚巨」。

此時正定的文化生活也引領著時尚潮流,這裡曾匯聚著關漢卿、白樸等多位元曲家,眾多酒樓茶肆雲集,一時繁華無二。元朝遷居正定的人口多來自汴梁和鄭州。於是,正定有了「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故都遺風」。

及至明朝,古城更為風雅,有詩云:「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滿城風。」明代古城的街道和四關都設有集市,現在的正定古城牆為明代建築,其平面呈「官帽」形,西北飽滿,東南稍缺,除取「天滿西北,地缺東南」之意外,凹處可以起到減緩滹沱河河水沖刷城牆的作用。

古城城牆擴建,變為周長12公里,高3丈2尺,寬3丈,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座城門外設瓮城和月城兩道城垣,出入城要經過三道城門,此種格局在國內古城中甚是罕見。據記載,正定屯兵的瓮城比西安、南京舊城都大很多,足見其在明代政治、軍事、商貿地位的顯要。及至清代,正定轄區被縮小,商貿發展開始受限,古城的無限風光開始黯淡下來。

如今,古城的歷史榮光正在崛起之中,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成就著這座城市獨特的當代文化。隨著正定古城重回視野,更多人慕名而來。正定的考古建設和傳統文化也將伴隨著正定縣城建設的腳步邁進,在未來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圍繞佛教臨濟宗祖庭臨濟寺和京外名剎隆興寺,正定將分別打造「臨濟祖庭禪學區」和「隆興古寺禪修區」,實現文化旅遊從觀光旅遊到研學的轉型升級,打造集文化觀光、宗教養生、休閑娛樂、文化產業等功能於一體的世界級名勝古剎佛教禪修區。此外,正定南城牆亮化工程,讓正定的古典與現代魅力完美融合,西城門、北城門遺址公園將充分展示正定的古城古韻,鎮州街建築改造提升工程將成為傳統風貌濃郁的典範街區……

正定,這座連續7個歷史時期文脈不斷代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日新月異的華麗蛻變,正在新時代迎來新生。(記者韓莉 通訊員翟鵬飛 圖片均由段志永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的精彩文章:

在北京的我們身價都要漲,交通又便利了!
平昌冬奧會閉幕 今晚閉幕式 我們看什麼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