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美麗又叛逆的少女真是不得鳥

這個美麗又叛逆的少女真是不得鳥

前兩天給大家推薦了《可愛的骨頭》,結果很多人留言說被裡面的女主西爾莎·羅南美到了。

而其實羅南妹子不光人長得美,演技也是杠杠的。儘管還沒到25歲,但她目前已經拿到了3次奧斯卡提名,封后指日可待。

那今天我們再來聊聊羅南妹子最近的一部作品,也就是在今年奧斯卡上為她贏得影后提名的這部——《伯德小姐》。(又名不得鳥小姐)

本片於去年十一月在北美上映,口碑可以用好到爆來形容。它不僅創造了影史紀錄——以196個連續好評成為爛番茄有史以來評價最高的電影,而且各種獎項和提名拿到手軟。

除此之外,更有不少觀眾表示,《伯德小姐》稱得上是近年來最好的青春片。

那麼問題來了,這片的魅力到底在哪?又是什麼原因讓它受到如此青睞?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02年,主角克莉絲汀(西爾莎·羅南飾)是個17歲的高三女生,她生活在薩克拉門托市。

這裡雖然是加州首府,但跟同州的其他城市相比,它真是太不起眼了——洛杉磯有好萊塢與加州理工,舊金山有矽谷與斯坦福,就連聖地亞哥也有迷人的自然風光。

於是在這種對比之下,更映襯出薩克拉門托的平庸、無聊與乏味。

而同樣乏味無聊讓人生厭的,還有克莉絲汀的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

她就讀於一所天主教高中——

這裡有數不清的禱告,有對服裝、儀錶的嚴格限制,有各種各樣的戒律與規矩。

她成長於一個平凡甚至說有些貧困的家庭——父親剛剛失業,母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哥哥嫂嫂在一家小超市裡打零工。

一家五口擠在一個破舊的老房子里,生活捉襟見肘。

這麼說吧,從家庭到學校再到城市,克莉絲汀都不滿意。

她感覺壓抑鬱悶,她討厭無聊的生活,她甚至覺得現在自己並沒有真正的活著——(未來)我希望我能活下來。

影片中克莉絲汀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lady bird」。音譯過來是電影片名,而意譯則是「鳥小姐」。

這個名字就代表了女主的渴望——她想像鳥一樣掙脫牢籠,自由飛翔。她想離開加州前往紐約。

與此同時,女主為自己取名字的行為也揭示出青春期的另兩種重要心理特徵——追求個性與獨特,以及在自我認同方面的困惑與迷茫。

說白了,彼時的我們還不能完全了解並接受自己,所以喜歡用看起來酷酷的符號標榜偽裝。

像女主一樣染頭髮,戴誇張的飾物,又或者給自己取一個狂拽炫酷的網名。

有人說這些是叛逆的標誌,但也可能只是不甘於平凡的我們倔強的掙扎。

當然,叛逆也好不甘平凡也罷,在探索追逐自我的時候總會不可避免地與外界發生衝撞。

而這種衝撞發生最頻繁的地方就是家庭。

因為反抗家人的代價最小,也因為朝夕相伴的親人總能更精準地戳中我們的痛楚。

片中克莉絲汀的媽媽數落她的各種場面相信很多朋友都經歷過。

比如拐彎抹角地挑刺——明明心裡想的是「你把腳抬起來走路」,卻問「你是不是累了?」

比如毫不掩飾地說實話——「我告訴你不要拿第二盤麵條」,意思就是你太胖了。

還比如一激動就拋出下面這句經典的吵架用語——「你知道養大你要花多少錢么?」

而面對媽媽的喋喋不休,克莉絲汀的反應很多人應該也都似曾相識。

她迴避,她拒絕,母親不讓她做什麼她偏要做什麼。

她甚至還說出了這樣扎心的話——「給我一個數字,養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錢,我長大後會賺很多錢,把欠你的用一張支票還乾淨。」

當然,儘管母女倆的關係常常劍拔弩張,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她們之間沒有愛。恰恰相反,她們的很多矛盾其實就基於愛與關切。

母親不斷挑刺是想讓女兒變得更好,不同意女兒去紐約上大學是害怕失去她,怕她受傷。

就像片中修女說的——愛和關注也許是同一件事。只有愛一個人,才會關注她的一舉一動,並由此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

而話說回來,克莉絲汀也早知道母親非常愛自己;

她想得到的,其實只是母親能夠認可和肯定最真實的自己。

片中有一個細節讓人記憶猶新——某天去商場買衣服的時候,母親還是一如既往的毒舌;突然,女兒問她:你喜歡我么?

母親回答說我當然愛你,我只是希望你可以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女兒又問: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按照一般理解,愛應該要比喜歡程度更深,可為什麼女兒要糾結媽媽喜不喜歡她呢?

這是因為有時候愛是盲目的不可選擇的。因為你是我女兒,所以我愛你,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更像是一種基於血緣的責任。

而喜歡則代表了一種更開放更個人的情感,它根植于欣賞,你可以選擇。

所以有時候喜歡比愛更難,它需要真正的認同與接受。

可以說電影《伯德小姐》的核心就是成長過程中的認同與接受。

表面上看,克莉絲汀害怕自己無法被這個世界所認同,而實際上,是她始終拒絕接受自我。

為了掩蓋家庭的貧窮,她拒絕父親把家裡的破車開進學校;

為了結交又酷又有錢的朋友,她拋棄了自己的胖閨蜜,撒謊說住在一個豪華的大房子里;

為了迎合心儀的搖滾男孩,她開始學抽煙、粗魯地說話;

為了顯得成熟讓愛情變得特別,她甚至主動獻出了自己的第一次。

看出來了吧,並不是媽媽不喜歡克莉絲汀,而是一開始她也並不相信真實的自己能夠被喜歡。

所以她不斷地改變自己,迫切地想要活成另一種更酷更獨特的樣子。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夠突破現有生活的束縛,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與尊重。

但結果呢,獻身之後她才發現被裝處男的男友騙了;

努力想融入「酷富朋友」的圈子,卻發現自己始終只是一個局外人;

以為成年、性愛有多麼特別,但當它們真正來臨時卻發現其實也不過如此。

而回想起來,年輕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勇敢又脆弱,自信又自卑,想要變得獨特卻在不經意間丟掉了自我。

影片《伯德小姐》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沒有矯情的自我感動與狗血的獵奇橋段。它的敘事瑣碎鬆散,既描繪了成長陣痛,也不缺少讓人會心一笑的瞬間——

初吻之後,克莉絲汀興奮地又叫又跳;

GIF

愛上一個男生,她就在牆上寫上他的名字;熱戀的時候,她和男友躺在草地上一同選擇一顆屬於彼此的星星;等失戀了,她再把原來的名字劃掉,為新愛上的男生騰出位置;

可以說《伯德小姐》做得最好的一點便是它準確地捕捉到了青春最微妙的那些小情緒。它的格局很小體量很輕,通篇講的就是少女的成長。

和現實中的很多人一樣,女主起初以為成長是改變,是突破,是告別原來的自我。但最後她終於發現,接受平凡與失敗、接受真正的不完美的自我,才是成長更為重要的含義。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結尾處她如願離開家來到了夢想中的紐約,面對旁人的詢問——克莉絲汀直接說出了自己本來的名字。

然後在第二天打電話與母親和解。

沒錯,離開之後她才發現,故鄉的一切其實並沒有自己之前想的那麼不堪。所謂的遠方,也並不如幻想中那般美好。

我相信很多小夥伴在青春期的時候也都有過與女主類似的想法——覺得故鄉太小太平凡,渴望逃脫家庭與學業的束縛,帶著一顆冒險的心奔向未知的遠方;

但真到了遠方,又開始懷念熟悉的街道與天邊的親人;也有些朋友本來覺得英文名更洋氣,但真到了國外,反而開始珍視自己本來的姓名。

從這個角度看,《伯德小姐》講的其實不只是「lady bird」的故事,它講的就是你我的故事。

裡面雖然有些宗教、文化方面的隔閡,但情感始終是共通的。你能在克莉絲汀身上找到自己的成長痕迹,也可以通過她的成長經歷進一步反思自身。

我們是否還在幼稚地跟父母較勁?我們是否在成長的道路丟掉了初心?有人說,家是最想逃離卻最思念的地方;也有人說,青春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它終將逝去。

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別因為青春遠去就丟掉了那份純真與勇敢,也別因為距離與忙碌忘掉了家中守候你的目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部電影 的精彩文章:

梁朝偉也救不了捉妖2
終於知道羞羞圈是怎麼入行的了

TAG:有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