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賣慘」就能贏得觀眾?看《Live》如何為國產現實題材劇上課

「賣慘」就能贏得觀眾?看《Live》如何為國產現實題材劇上課

傳媒大眼導讀

不得不說,在現實題材劇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方式上,「賣慘」的《Live》確實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作者:徐陸

來源:傳媒大眼影視測評組

除了近來大熱的《迷霧》,又一部剛剛開播的韓劇《live》開啟刷屏模式。

自3月10日在韓國tvN平台播出以來,《Live》在首播當日就拿下6.1%的收視率,僅次於近期另一部大熱劇集《迷霧》,連同一向以挑剔著稱的豆瓣網友也為其打出9.2的高分。儘管2018年才進入第三個月份,可《Live》卻被不少觀眾稱為「提前預定的年度最佳韓劇」。

當然,也有人說《Live》沿襲了韓劇一貫的套路之一,那就是「賣慘」——劇中的男女主角不僅出身卑微,而且境遇也是要多慘有多慘。恰逢國內颳起現實題材劇的「熱風」,《Live》卻能憑著這一波「賣慘」的冷風,在趕超國產劇的基礎上直接吹進觀眾的心底,不得不說,在現實題材劇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方式上,「賣慘」的《Live》確實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不說謊,是《Live》面對真實人生時敢于堅持的底線

愛追韓劇的觀眾都知道「坊間」流傳的一句話:「tvN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作為優質韓劇製作領域內的扛把子,tvN近年來確實產出了大量的精品韓劇,諸如《仁顯皇后的男人》《請回答》系列、《未生》《Signal》《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以及這部《live》等作品,都曾先後在tvN播出。

而《Live》的編劇盧熙京,也為該劇的走紅提供了另一個強大的支撐點。《那年冬天,風在吹》《沒關係,是愛情啊》《我親愛的朋友們》,這些佳作都出自盧熙京之手。她一直把目光和筆觸置於社會現實的層面,熱衷於展示不同社會群體的生存困境和心理狀態,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風格。《Live》便是一部聚焦於韓國警察的社會題材劇,以警察局發生的故事為中心,描述努力維持生活中的珍貴价值和正義而勤奮工作的警察日常。

男女主角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為生活忙碌奔波,卻在求職路上屢次碰壁。隨著劇情的進行,現實也如一盆盆冷水不斷向男女主角迎頭拍去,《Live》將韓國社會年輕人的生存現狀刻畫得入木三分,一邊渴求著能實現理想和自我價值,一邊卻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難題,人在其中孤獨迷惘,而這也是大多數現實題材作品中戲劇衝突的主要來源。

後來,男女主角走投無路,一份警察招聘啟事出現在他們面前。《Live》很坦誠,主人公們選擇警察這正義凜然的職業,並不是出於為民服務、除暴安良的大理想,只是走投無路、需要一份經濟來源而已。這份坦誠也註定了《Live》的創作角度——儘管它是一部講警察職業生活的劇,但其視角卻是平民化的,甚至堪稱足夠「庸俗」的。這就是《Live》試圖表達的職場真相。說到底,它就是一個關於人生和職場的平常故事,但它尊重生活,也尊重職業。

在《Live》中,人生的選擇大多不是一開始就有偉大的感召推動,而是在數次撞頭後琢磨出來的,也知道警察不是一來就是合格的好警察,而跟其他所有職業一樣,是要在大大小小、瑣碎繁重的工作里敲打出來。為什麼喜歡《Live》?因為它對於真實的人生,不說謊。

國產現實題材劇「雞毛蒜皮」、「浮誇做作」讓人膩味

從2017年初至今,一大批以「現實主義」為題材的電視劇集,選用現實生活作為故事大背景,運用人物、劇情等藝術元素,來講述多姿多彩的市井故事和氣勢磅礴的家國情懷。由於選題與現實生活聯繫密切,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很容易引發觀眾的思考,同時也拓展了電視劇題材的寬度和深度,為現實主義題材劇開闢了新的角度和方向。從最初的《人民的名義》《歡樂頌2》《我的前半生》,到今年最近的《美好生活》《老男孩》,現實主義題材劇的導演們拍的熱火朝天,而觀眾卻漸漸的不愛「買賬」,說到底,是觀眾審美疲勞與現實主義題材劇越來越偏離現實在作祟。

談判都去華爾街,戀愛都去巴黎秀,打槍都去唐人街,開炮都去索馬利亞……在服裝、化妝、道具、美術等影視製作環節中,只見套路不見靈感,簡單複製和跟風的情況不在少數。還有一些劇,劇中故事貌似發生在當下,但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毫無關聯,是懸浮式都市劇,並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電視劇。

比如,前一段時間大火的《戀愛先生》與《我的前半生》,面對有些劇情,觀眾常常會哭笑不得、懷疑人生。《戀愛先生》里,轉正後月收入1.5w的江疏影,能入手靚車,搬進寬敞新家後馬上置辦了一整屋的家電傢具,她的錢是哪來的?《我的前半生》里,當丈夫掌中寶多年的中產貴婦馬伊俐,被拋棄後會遇到貴人賀涵,順利轉型職場女強人步步高升,然後再以「我什麼都沒有,你什麼都有」的理由,搶了閨蜜的男朋友……這是我們真實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有的編劇還會為了製造戲劇矛盾而故意「製造矛盾」,常常看得觀眾一頭霧水。前段時間播出的《談判官》中,雖然大結局男女主人公團圓,但團圓前突如其來的轉折讓男主不斷陷入「渣男」的人設。而女主的閨蜜夏杉杉好不容易苦盡甘來,卻在即將結婚的關鍵時刻難產致死,導致大部分觀眾都表示對這一劇情安排難以接受,甚至有點莫名其妙。

歸根結底,國產現實題材劇並沒有完全放下身段,沉到現實生活中去。一方面因為孵化時間短,導致編劇沒有足夠時間去體驗與感受平凡生活;另一方面,對現實題材到底要多「現實」的這個度並沒有把握好,要麼就「雞毛蒜皮」,要麼就「浮誇做作」,反正就是走不進觀眾的心裡。

現實題材劇不必非得「賣慘」,但一定要真實

《Live》編劇盧熙京的人生經歷,或許會給國內的編劇一些啟發。盧熙京本身就是一個苦出身的人,她從小就開始體驗綿綿不絕的「苦味」,這也都體現在她後來那些高口碑、受追捧的作品中:《沒關係,是愛情啊》(豆瓣8.5)《他們生活的世界》(豆瓣8.2)《世界上最美麗的離別》(豆瓣9.1)《親愛的朋友們》(豆瓣9.5)……這些都是在她親身經歷過生活的苦澀後結下的甜果。所以在盧熙京擔任編劇的作品中,人生從來就沒有輕車熟路這回事,即使是整體氛圍偏搞笑的《沒關係,是愛情啊》,其中的男女主角也都要承受著來自童年的精神困擾。一味的「賣慘」未必就能贏得觀眾,而觀眾真正認可的還是劇中對生活的高度還原。總而言之,真實才是贏得觀眾的最佳利器。

編劇六六認為,編劇不是坐在電腦前編故事的人,而是熱愛生活、熱愛「卧底生活」的人。每寫一個行業劇,她都要潛入行業做深入體察。「我為了寫中醫題材,學了五年的中醫。你不走入人物的靈魂,你不熟悉他們正常的語言體系,你寫不出真正的好戲,也做不到對書寫的對象有真感情。」在她看來,生活每天都在進行,熱點無處不在,所謂的現實題材創作,就是要抓住生活的脈絡,把散落的珍珠用心串起。

對於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製片人黃瀾的體會是:要找到美好生活之下,還沒有變得那麼美好的部分。光發現問題還不夠,電視劇創作者還必須在深度剖析人性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達到美好的結果,「這需要我們創作者在所有平凡的生活當中,非常用心地尋找、探索、自我成長。」

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的主角人生值得被放大,普通人的生活也有被認真對待的價值。現實主義題材劇的靈魂便在於「真實」,塑造的人物是否真實,對生活的理解是否深刻,這才是現實主義題材劇的考量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大眼 的精彩文章:

因為《黑豹》患上「大片恐懼症」的小夥伴們,換個口味試試?
打造動畫界的科恩兄弟,《大世界》讓世界再一次認識中國電影

TAG:傳媒大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