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追隨革命,卻不願當官的吳稚暉先生

一生追隨革命,卻不願當官的吳稚暉先生

原標題:一生追隨革命,卻不願當官的吳稚暉先生


吳稚暉與三代國民黨領導人


吳稚暉與孫中山



圖:吳稚暉(右)與孫中山

吳稚暉於1901年3月東渡日本。同年夏天,孫中山也來到日本,有留學生邀呈稚暉一同拜訪在橫濱的孫中山,但在吳稚暉的觀念中,革命就如同造反,而好造反的孫文即便不是強盜,也與草莽英雄沒有區別,他對這種犯上作亂者極為反感,因而拒絕前往。


1903年吳稚暉因《蘇報》案,又一次在好友陸爾奎的幫助下西行英國,9月到達倫敦,後又轉到蘇格蘭,住在愛丁堡。


1905年春,孫中山從法國到英國發展興中會成員,順便拜訪了吳稚暉。本對孫中山有成見但經好友鈕永建等介紹才改變看法的吳稚暉,在艱難的異國他鄉見到這位溫文爾雅的革命領袖親自登門拜訪,遂對孫中山產生了好感。第二天親往倫敦孫中山住處回訪了孫中山。是年冬,在倫敦,吳稚暉加入了同盟會。


1907年春,日本政府應清王朝之請,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離日前,接受了一筆日本政府和日本商人的贈款(分別約七千元和一萬元),孫中山將其中的二千元交給同盟會東京總部機關報《民報》,餘款充作購買武器之用。但主持《民報》的章炳麟、宋教仁等認為孫不該接受日本政府之贈,同時,給《民報》的經費也太少,而與孫中山矛盾,章炳麟等撰文誣孫中山借革命肥家。這些文章見諸報端後,對孫中山和同盟會的革命活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吳稚暉得知後,為孫中山出謀劃策,他建議孫中山將經濟賬目公開,並在《新世紀》多次撰文為孫中山辯解。為此得到了孫中山的高度評價,他在1910年7月20日致吳的信中說;「弟自抵美西及檀香山二地,大蒙華僑歡迎,此皆多《新世紀》、先生辯護之力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此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北部籌募革命經費的款項,得知消息後於11月到達英國,孫中山每日忙於外交,希望贏得西方國家對中國革命的支持,日常來函處理便全部由吳稚暉承擔。吳稚暉在倫敦為孫中山處理各種函電,共商建國大事,定青天白日旗為國旗,於倫敦唐人街首先懸掛。孫中山臨回國時,關照稚暉也要及早回國。這樣,吳稚暉在孫中山抵達上海3天後即12月28日回到國內。


在上海逗留幾天後,吳稚暉於1912年1月4日來到南京面見孫中山,受到孫中山的歡迎,並與孫中山一起並榻而眠,共同生活了四天,孫中山非常器重吳稚暉,要記他出任教育總長一職。但在這短短的四天中,吳稚暉發現了國民政府內部的種種矛盾與鬥爭,各派勢力競相爭權奪利,就連同盟會內部也是爭得不可開交。吳稚暉深感厭惡官場的複雜,堅決推辭了孫中山的邀請辭別回到上海,準備仍然以筆耕為業。


在1912年至1923年期間,吳稚暉主要參與漢語拼音的制定,任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長,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後與李石曾等發起法國勤工檢學運動,任中法里昂大學校長


1924年1月,吳稚暉從上海到廣州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包括由胡漢民等二十四名執行委員和毛澤東等十七名候補執行委員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及由吳稚暉等五名監察委員和蔡元培等五名候補監察委員組成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從此,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吳稚暉開始進入國民黨中央領導層,並在這個位子上歷經了一大到1952年10月國民黨在台灣召開的七大,歷時二十八年。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孫中山抓住這一大好時機,決定立即北伐。但又擔心盤踞廣東的陳炯明乘機叛亂,於是請吳稚暉說服陳炯明。於是,在北伐中陳炯明叛亂前,吳稚暉不斷往來於孫、陳之間作調定,但陳炯明最終還是還是與孫中山決裂而叛亂。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線的直系將領馮玉祥突然發動軍事政變,回師北京,推倒了直系軍閥政府,邀請孫中山來京主持國事,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點故宮財產,聘請李石曾為委員長,吳稚暉受李邀請,於12月赴北京擔任善後委員會委員,協助清理故宮財物。孫中山接到邀請後,於1925年 1月26日到北京,由於長期的繁忙、憤慨與憂慮使孫中山一到北京就住進了協和醫院。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吳稚暉成為孫中山「遺囑」的證明者,而成為國民黨臨危顧命的元老重臣。

吳稚暉比孫中山年長一歲,與孫中山私交甚好,頗得孫中山器重。吳稚暉是早期同盟會成員,在辛亥革命前後一直為孫中山鞍前馬後而奔走直至孫中山去世,這一切無可置疑地奠定了吳稚暉在國民黨中的元老地位,也是始終深得蔣介石敬重的原因之一。


吳稚暉與蔣介石



吳稚暉與蔣介石合影


孫中山去世以後,吳稚暉又為之鞍前馬後奔波的就是蔣介石,為此被人稱為蔣介石的「師保」,也足以說明蔣介石對吳稚暉的倚重。 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5年7月1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


1926年7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北伐動員令,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正式開始。在北伐誓師大會上吳稚暉將孫中山的遺橡和黨旗國旗授給時任北代軍總司令蔣介石,並臻詞激勱全體將士。


1924年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研究院評議員、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席、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慶,蔣介石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但被其推辭說:「我這個人不宜當主席。」蔣問為什麼不適宜?吳稚暉回答說:「我最控制不住自己的性情。當了國府主席,就要經常接見外交使節;看到他們穿著本國的服裝,花花綠綠像做戲一樣,我會禁不住笑出聲來的。那有失國體呀!」蔣介石聽後也笑了起來。由於吳稚暉淡泊名利為人廉潔,故深得蔣介石器重。


194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故又稱為「制憲國大」。 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經過 41天的討論,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最後由吳稚暉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所以吳稚暉被很多人認為是「制憲大佬」。


1946年國民大會上,吳稚暉將《中華民國憲法》遞交給蔣介石



蔣介石一生對蔣介石敬重有加,以下幾個實例即可見一斑。


吳稚暉的篆書很有名氣,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在重慶時,蔣介石請他寫「蔣金紫園廟碑」,全文八百餘字,吳稚暉當時已77歲了,依舊凝神貫注,用兩個半天一絲不苟完成,陳布雷稱讚其「圓渾凝重,是楷書篆化的精品」。


1944年吳稚暉80歲。重慶的《說文》雜誌準備為他出紀念專號,他寫信堅拒。但蔣介石還是為他在中央黨部設了壽堂,各界聯名致賀,設「吳稚暉獎學金」,擬在美成立「稚暉大學 」。蔣介石題寫「高山景行」壽軸,寫祝壽信,落款為「晚蔣中正率子經國頓首」。 農曆2月28日吳稚暉生日那天,以蔣、宋夫婦的名義,給吳稚暉送去一盤大蛋糕,恰好來了一群親友,他親自動手把壽糕切成小塊,請大家分享。


1948年蔣介石纂修宗譜《武嶺蔣氏宋譜》,蔣介石請吳稚暉為總裁,陳布雷為總編纂(實際總纂是沙孟海),其譜為一代名譜。蔣介石在《先系考序》中記載:「今歲戊子(1948年),吾族重修宗譜,特聘武進吳先生(按:蔣介石尊敬吳稚暉,當面或文字均不稱其名而稱吳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首譜序為吳稚暉所撰,內外題籤均是吳稚暉一人手筆。


1949年2月24日,蔣介石派專機「美齡號」將吳稚暉從廣州接到了台北。6月24日,吳稚暉日記寫道:奉化父子來訪。


1953年10月30日,89歲的吳稚暉先生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老友于右任為治喪委員會主任;蔣介石主祭,並題寫「痛失師表」匾額。


吳稚暉與蔣經國


1925年吳稚暉在北京處理完孫中山的喪事後,沒有像其他國民黨要員一樣南返,而是在北京留了下來,一是擔任中央政府教育部下屬的國語統一籌備會副會長,從事他平生所鍾愛的推廣拼音字母和統一國語工作;二是擔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參與清點清皇室的財產;三是1925年3月,吳稚暉的子女吳薔和吳芙從英國完成學業回國,吳稚暉把「海歸」的兒女留在了身邊準備辦學。

從十七歲開始開館授徒,後來又當過法國里昂大學校長的吳稚暉當教書先生的熱情不減,在北京東城南小街九十二號辦了個「海外預備學校」, 所招收的學生全部是國民黨要員的子女,一心想為黨國培養後繼人才。一家三人就是學校的全部教工:吳稚暉親自教國學經史與英文;兒子吳薔教物理、數學;女兒吳芙教化學。這些「黨國幼苗」的學生中包括汪精衛子汪嬰、女汪洵,孫科子孫治平、孫台強,鄒魯子鄒越,李濟深女李筱梅,朱執信女朱始、朱薇以及後來加入的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等共二十多人。


蔣經國跟隨吳稚暉讀書有一段緣由。


1925年,蔣經國進入上海浦東中學就讀,開始關心政治和國家大事。5月,「五卅慘案」爆發,蔣經國激於義憤,參加示威遊行,發起抵制洋貨運動。學校當局以「思想危險、行為越軌」為由,將蔣經國開除。那年夏天,他赴廣東探望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父親。在廣州蔣經國接觸到一些思想先進的年輕人,就產生了出國留學的意願,但蔣介石希望蔣經國多讀幾年書就把兒子送往北平,交給吳稚暉創辦的「海外補習學校」。


在「海外補習學校」的學生中,蔣經國年齡最大,15歲。吳稚暉則充當「兒童團長」,他特別喜歡蔣經國,常為其「開小灶」, 同時吳稚暉對蔣經國的管教也非常嚴厲。他反對功名利祿,不以成敗論英雄,他對蔣經國說:「你能保持你的人格,失敗了我為你高興。如果你不能保持你的人格,你成功了,也不是我的學生。」,吳稚暉還教育他:「君子不報私仇,大丈夫不算舊賬。」


吳稚暉成為了蔣經國終身不忘的恩師。據蔣經國晚年回憶,當時有人送吳稚暉一輛人力車代步。客人走後,吳令蔣經國找來鋸子把車把鋸掉,把車身拖到書房當沙發用。蔣經國不解,吳稚暉說:「 一個人有兩條腿可以走路,何必人拉,你坐在車上被人拉著走,豈不成為四條腿?」吳生活儉樸,布衫布履,食不兼味。他注重身教,注重對學生的德育,經常通過講故事啟發他們。蔣經國在回憶吳稚暉時,說當年吳講的兩則小故事令他終生難忘:


其一:一條輪船從美國開到上海來,不幸在日本附近沉沒,船上的旅客大多被救起,只有11人沉到海底死掉了。先生講到這裡就問我們:「你們知道這11個人為什麼會死掉呢?」有些同學說:「不會游泳」;也有些說:「」運氣不好。先生搖搖頭說:「你們都說錯了!這11人是從舊金山回來的。他們帶了很多黃金,都綁在身上,所以到了水裡,就沉下去了」。


其二:「有一個小孩子在大街上玩的時候,無意中撿到一張鈔票,起先,他以為是一張普通的紙;後來有人教他用這張紙去買東西,他果然買到很多糖果,從此以後,他覺得低頭走路是有好處的,每次上街都低著頭找鈔票。結果,就在他走過馬路的時候,被一輛馬車撞死了。」


蔣經國說:「這兩則勸人不可貪財的寓言,尤其當我的年紀漸漸大起來的時候,更體會到先生當年教誨的用心。」


蔣經國在這所學校待了兩個多月便想到蘇聯「革命」去了。吳稚暉問他:「革命就是造反,難道你不怕丟命?」蔣經國說:「不怕。」,吳稚暉要蔣經國再考慮考慮。兩個星期後,蔣經國還是決意要去,赴蘇聯之前他去向吳稚暉辭行,吳稚暉就對蔣經國說:"去試試也好,青年人多嘗試一次,都是好的。"


蔣經國到了蘇聯後曾經在蘇聯《消息報》上發表公開聲明:「蔣介石已經結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並且是中國工人大眾的敵人。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已經是我的敵人了!」。 儘管如此,蔣經國在蘇聯還是被開除黨籍,差一點丟了性命 ,但在蘇聯的經歷對蔣經國來說也算增加了不少的人生閱歷,有了更明確的善惡是非觀念。

12年後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吳稚暉一見面就問:「嘗試得怎麼樣?」蔣經國沒有直接回答。一個月後,蔣經國把在蘇聯的經歷寫成書面交給吳稚暉,吳稚暉看過後說:「你沒有把命試掉,總算還好。」


蔣經國回到上海後,提出與父親見面的要求。或許是被兒子的公開決裂傷了心,或許是想讓他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幼稚」行為,蔣介石起先拒絕與蔣經國見面。後來經吳稚暉從中遊說,父子倆才得以會面。據說兩人見面後,蔣經國二話不說,先跪下給父親磕了三個響頭。


蔣經國與吳稚暉深厚的師生情誼終生未變,蔣經國回國後,常去探望老師。1944年日寇進攻貴州,重慶震動,蔣經國惦記老師,勸他返成都。吳稚暉本對國民黨軍隊潰敗不滿,也對蔣介石又失去信心,不快地說:「笑話!你把我看成什麼了,我是不走的,我是不逃的。」


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管制經濟。一個傢伙持吳稚暉的信找蔣經國為自己說情。半小時後,吳又派人送一信給蔣經國,聲明那封信不作數,是那傢伙逼他寫的,說不寫他就要死在我這裡。特又函示蔣經國要秉公辦事,該怎樣處理就怎樣處理。


1949年到了台灣後,蔣經國還常去請益。蔣經國在台灣的改革措施引起一些老人的強烈反對。他向老師訴苦,吳稚暉說:「我知道有許多人想用各種手段反對你,也有人造謠中傷你,算不得什麼!你都必須好好地做,一個沒有被人打擊過的人,是不會成人的。我覺得你所受的打擊還是太少了。敵人所希望的是你放手、讓步、不幹!榮華富貴都是空的,一個人能憑良心做事,那就好了。至於其他一切,還是能夠看得開看得遠來得好,以免自尋煩惱。」


1953年10月30日,89歲的吳稚暉在台灣去世,當時吳稚暉兒子在美國治病,喪事由蔣經國一手主持。12月1日,由張道藩宣讀祭文,蔣經國捧著老師的骨灰盒登上飛機,到金門後又換乘兵艦,最後在一條漁船上把吳稚暉的骨灰盒沉入了金門島附近的水頭灣。



蔣經國主持吳稚暉先生的骨灰海葬,右一為蔣經國,右二為雪堰同族四房的吳永發先生。



金門島稚暉公園內, 蔣介石題字「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


吳稚暉去世一周後,蔣經國發表紀念長文《永遠與自然同在》。


蔣經國多次稱吳稚暉是「生平最欽佩的人」,蔣經國在台灣開拓了真正的民主自由,成為創造歷史的一代偉人,與受老師吳稚暉先生的熏陶不無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美國秘密打撈蘇聯失事核潛艇,險與蘇聯開戰
胡適|看一個國家的文明 只需考察三件事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