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的勝利屬於誰?劍橋校友獨家解析: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

2018的勝利屬於誰?劍橋校友獨家解析: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

2018勝利屬於誰?

劍橋校友獨家解析: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

當地時間3月24日,一年一度的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再度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舉行。最終,劍橋大學男隊輕鬆擊敗對手,贏得了第164屆比賽的桂冠。

劍橋男隊獲勝前,在稍早前結束的女子組

比賽中,劍橋女隊以更大的優勢擊敗了牛津女隊。

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歷史悠久,創立於1829年,在1856年被定為年度賽事,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停辦。比賽雙方均用藍色為代表 ,牛津隊稱為 「深藍」,劍橋隊是「淺藍」。

在戰績方面,截至目前,除了雙方在1877年有過一次平局以外,劍橋共獲得83次冠軍,牛津則獲得80次冠軍。

【劍橋校友原創】

牛津VS劍橋賽艇對抗賽獨家解析

------泰晤士河上的深藍和淺藍

作者:姜敖

每每被朋友問到劍橋和牛津如何看待彼此,我都會淡淡地奉上兩字:無解。

這個「無解」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只是牛津和劍橋的關係,是真的簡單又複雜,清晰又曖昧,既有著不可否認的關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對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非要一語而概括之,可能最合適的詞就是「愛恨情仇」------他們是愛與恨枝條上的一對兄弟果,是情與仇蔓藤上的一雙姐妹花,誰都看不慣誰,卻也誰都離不開誰。但是,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各種淵源,也許就是造就牛劍之間的這種愛恨交加情感的原因。它反映的是一種矛盾心理,體現的是一種糾結狀態,故此,愛生恨,情結仇,還是互為因果?這是幾百年來牛劍自己都沒解決的課題,非要梳理清楚,即使再耗費幾百年,也可能依舊無解。

(一) 牛劍之爭下的賽艇挑戰賽

雖然牛劍互相之間的感情糾葛狀態如何是無解的,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在現實中對這段關係的演繹:兩者間幾百年都沒停止過明爭暗鬥,雖然牛劍彼此心裡清楚,他們誰也不能輕易戰勝誰,誰也無法徹底打敗誰。學術領域的爭奪已經不用再贅述,競技體育場上的較量越來越搖曳生姿。其中,又以牛劍間的賽艇對抗賽最為引人注目,它開闢了兩大名校在學術之外的另一個較場。始於1829年的牛津與劍橋的划艇比賽,一年一度在西倫敦泰晤士河舉辦,從Puntny到Mortlake,全長6.8公里,比賽所用的船是兩條八人單槳有舵手的賽艇,比賽的激烈與知名引起世界關注。每年,大約會有30萬人到泰晤士河兩岸觀看比賽,收看BBC直播的有大約1000多萬人,還有116個國家和地區的5億觀眾同步收看衛星轉播。這個驚人的數字足以媲美英超、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和F1英國大獎賽。因此,牛劍兩校都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向世人展示孰強孰弱的最好機會之一,暗自使出渾身解數,一較高下。

2017年的賽事在4月2日舉行,已經是第164屆了(從1829年以來中間因為世界大戰等原因停過些年),這次牛劍兩隊均有參加過奧運賽艇項目的選手。牛津隊平均年齡26歲,平均身高190cm; 劍橋隊平均年齡24歲,平均身高197cm。2016年的比賽以劍橋的取勝告終。截至2016年,牛津代表隊已經贏得79次勝利,劍橋隊則贏得了82次勝利。

說來有趣的是,雖然現今牛劍在河上斗得你死我活,牛劍賽艇比賽的起源不僅沒有火藥味,還很有愛。1829年,兩個相識於哈羅公學而後分別就讀牛津和劍橋都叫查爾斯的好友,一同在劍橋消磨假期。來自劍橋的查爾斯在兩人蕩舟劍河時突發奇想,不如搞一場划船比賽,主旨不在輸贏,就是以打發無聊時間為目的。本來這只是2個朋友之間的有愛玩笑,後來被學校得知,竟然以此為契機以學校的名義下達了戰書:「劍橋大學特此挑戰牛津大學,在倫敦或靠近倫敦的泰晤士河進行一次8人賽艇比賽,時間定在復活節期間。」第一次比賽,牛津獲勝。再後來,傳統慢慢確立:前一年的失敗者就是下一年的挑戰者,如果你挑戰沒贏,那整年就繼續當失敗者直到下次挑戰成功,心高氣傲互相看不順眼的牛津和劍橋人沒有人願意承受這種屈辱,因此輸贏對兩個學校越來越重要,就此拉開了百年恩怨的序幕。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算由愛生恨的典範?

(二)深藍和淺藍的由來

看了比賽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牛津的隊服和劍橋的賽服(外面的罩衫)都是藍色(比賽中有時候可能只著裡面的白色T恤),只是牛津選擇深藍,劍橋著裝淺藍,年年如此,沒有變化。其實,顏色的選擇並不是隨機,反而是相當有考究的。

1836年第一次賽艇的時候,由於牛津和劍橋都穿的是藍色的賽服,所以藍色(Blue)便成為了賽艇項目大學校隊的名字。但是,一個「Blue」的稱號不能在一個場合同時稱呼兩個學校的校隊,聰明的先驅們由此想到當時賽艇比賽時牛津穿的隊服是深藍色的,而劍橋穿的是淺藍色,所以創新的用了「darkblue」(深藍)和「light blue」(淺藍)來區分兩隊。牛津與劍橋的賽艇比賽不但是奧林匹克賽艇項目的先驅,而且開創了牛劍(Oxbridge)對抗賽(Varsity Games)的傳統。所以,後來Blue這個名詞也從賽艇延展到其他競技體育項目上,比如籃球,水球,正式成為牛劍兩大學各體育項目校隊的代名詞。如果能夠成為任何一個項目代表隊藍隊(BlueTeam)的成員,那都是無比光榮的事情。在所有賽事中,牛劍對抗賽的規格是最高的。傳統的體育代表隊,都有一塊古老的木板或者石碑,鐫刻著每一年牛劍對抗賽的參賽人姓名和成績,不少都有上百年歷史。在劍橋,還有一家叫做「VarsityRestaurant」的餐館,大學代表隊參加完牛劍對抗賽一般都會到那裡去大吃一頓,贏了當慶祝,輸了就「化悲憤為食量」。

再到後來,深藍和淺藍也從體育賽事上延伸到學校本身,有時候外界對牛津和劍橋的稱呼就會直接用深藍和淺藍來指代。不過說到劍橋的「淺藍」,我一直對此心存疑惑,這個顏色在我看來是淺綠,與「藍色」的關係實在有點讓人費解。下面上張照片,各位來判斷下。下圖左邊是劍橋藍-----淺藍。

記得我在劍橋加入學院的賽艇隊的時候,教練對著我說:恭喜你今天成為淺藍light blue的一員。我興奮之餘也沒忘記理性地審視自己身上的隊服:從布料到針線到針孔,半點看不出藍色的影子。我實在沒忍住就跟教練開玩笑說:是我色盲還是我對英語辭彙的理解有誤?教練哈哈大笑之餘,低下頭對我小聲說:其實我也一直覺得它是lightgreen(淺綠色), 但是,你懂的。。。。。。

(三)賽艇手養成術

牛劍之間的賽艇對抗賽,跟一般的競技體育項目一樣,毫不例外地體現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遊戲規則。牛劍之間的賽艇對抗賽跟劍橋牛津每年各自學校內部各學院之間的賽艇比賽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也可說有一定關係。校隊的人選,除了已經有名氣的,比如說奧運賽艇獎牌獲得者大多會直接入選,其他的隊員基本從院隊裡面表現出色的人中選取。所以平時的訓練是以各個學院為單位來進行日常訓練並且以此組織校內聯賽。

訓練的艱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記得當年我們的訓練就是每天早上6點30開始,但是從我住的地方到學院的Boat House (船屋,用來停放賽艇以及訓練體能的地方)的起點還有段距離,走路大約要40分鐘,所以我基本上是5:15am起床。夏天還好,冬天的訓練,早起是比較考驗意志力的。大冬天的時候手都會凍僵,有時候或許連船槳也抓不穩。冬天河裡的寒風在船快速行進的時候吹在臉上會像刀子刻似地疼,濺起的水花會輕易地再讓你打個大冷顫。早上一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的訓練後還要趕回市中心去上9:00am開始的課。如果是一整天高強度的學術課,更對體力和意志力是很大的挑戰,很多隊員往往因此而放棄。除了划船訓練,每周至少三次也會在船屋的健身室里練習體能,也會有教練定期專門測試體能,以確保你在划船訓練時能跟上隊伍。這是平日的基本訓練日程,鄰近比賽的時候訓練強度會加大,比如說每天早晚都會訓練。(以後有機會可以再寫篇關於這方面的專欄詳細講講)

但是準備牛劍對抗賽的隊員所經歷的艱苦會再往上加倍。因為牛劍賽艇對抗賽的世界知名度,牛劍兩隊都會吸引到知名贊助商,從經濟上進行支持,比如說請世界知名的賽艇教練執教。這樣一來,訓練方法幾乎是和世界專業賽艇隊的方法一樣。但是,因為他們還是名校學生,課業不能丟,模式和訓練專業運動員又大大不同。比如說,劍橋隊員的標準的一天是這樣的:每天早上5:00am起床,坐火車去Ely(劍橋旁的小鎮)的河上開始訓練,2小時後再回學校上課,13:00再趕回船屋訓練2小時體能,如果下午有課要再回學校,有時候傍晚再出來訓練。這個模式從每年9月初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底牛劍對抗賽為止,每個星期7天不間斷。除了訓練的大強度,他們還必須兼顧課業,而牛劍的課業繁重自是不必多說,壓力可想而知。

(四)你是哪種藍?-----如何「專業」地觀看比賽

就如前面所說,每年的賽事都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其中不乏有牛劍各自的鐵杆粉絲,也有立場中立只是去看熱鬧的「外圍友人」。因為場地是開放的,所以你如果是中立人士,選在任何你想要站的位置均可。但是,如果你是要去為你心儀的隊伍助陣吶喊,這卻是有講究的。

如果是為特定的隊伍加油,一般觀眾都會自發地進行組合,在特定的地點一群人圍著統一喊口號。有些是一幫人事前約定好穿戴深藍或者淺藍的印有學校標誌的衣服,帽子,圍巾之類有代表性的物件,統一在一個特定的區域進行加油,這個群我稱他們是「制服群」;有些呢,事先並沒有穿戴任何明顯代表牛津深藍或者劍橋淺藍的物件,但是到了現場以後,臨時找到組織,聚在一起張嘴吶喊,這些我把他們歸納為「便衣群」。當然,牛津和劍橋在沿河兩岸的不同地點有很多「小群」,劍橋的和牛津的各個小群會彼此穿插,但是每個小群內的人都是統一,也就是說不會出現牛津群里有劍橋人出現的這種情況。當然,這也有例外,比如說我。

說起來慚愧,最不專業的就是我了,我第一次去看的時候沒人事先告訴我,而我因為加班去晚了沒找到大部隊,穿著劍橋淺綠的衣服,戴著淺綠的帽子,拿著淺綠的旗子,找了個自以為好的位置就陰差陽錯站到了人家牛津的「便衣」簇擁群里。我還納悶,怎麼我運氣這麼好,找了個位子,結果周圍全是在叫「Go Oxford! (牛津加油),就我一個在大叫「Go Cambridge!」(劍橋加油)。事後我那群損友們爆笑,說估計周圍的牛人們都被你氣炸了,這麼坦蕩蕩的去撬人地盤,不過不知為啥他們卻奈何你這個姦細不得,居然沒把你給直接扔進泰晤士河裡。

所以,你是哪種藍?找好自己的位子,專業看比賽,可以降低被踹進河裡的風險。。。。。。

《尾聲》

「所有的槳同一頻率划動,驚擾了泰晤士河平日的寧靜;同樣數量的眼睛注視同一前方,同樣數量的手臂疾速揮舞,同樣數量的肺同一頻率呼吸。。。。。。」阿恰巴德·麥克拉倫筆下的這幅牛劍賽艇對抗賽的景象,今年也毫不例外地在泰晤士河上放映。

其實,深藍和淺藍的較量早就不是一場簡單的比賽,它表面講述著一段競技體育的故事,實際玩的卻是牛劍之間幾百年的暗中角力。它不但開闢了兩大名校在學術之外的另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新戰場,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牛劍人的人文精神。幾百年來,牛津與劍橋,一山裡面藏的二虎,激烈地競爭著。但是,生命是需要對手的,沒有對手就不可能成長,也許牛劍讓彼此都活得不自在,不舒心,面子常常掛不住,但是彼此都在無形中強迫另一方成長,逼迫另一方強大。所以競爭未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長期來看它也可以是一種雙贏的局面。牛津劍橋也許就是在這種持續的較勁中,共同創造了英國的精英教育與文化。

2017,又見泰晤士河上的深藍和淺藍。

無論兩藍之間的「愛恨情仇」有解無解,在競爭中雙贏,這或許才是兩藍最終所共同追求的大境界。

此文為「牛津劍橋校友會」公眾號原創,全文版權歸屬「牛津劍橋校友會」。轉載請聯繫我們並且註明出處

(微信名:牛津劍橋校友會; 微信ID:Oxbridge-alumini,經授權轉載)。感謝您對我們的關注與支持。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津劍橋校友會 的精彩文章:

TAG:牛津劍橋校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