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性戀病可預防可治療!」33年後,那個曾經接受治療的孩子自殺了……

「同性戀病可預防可治療!」33年後,那個曾經接受治療的孩子自殺了……

話說,隨著時代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人對性取向有了更加理性科學的認識,

不過,

追溯到上個世紀,在非異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年代,

那些非異性戀者們卻成為了時代的受害者,經歷了我們難以想像的痛苦和折磨…

照片中這個微笑的男孩名叫Kirk Murphy,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0年,那時的Kirk只有不到5歲,

在所有認識他的人眼中,Kirk都是一個性格活潑又外向的男孩,

他照顧兄弟姐妹,喜歡小動物,是家裡的開心果,

成長在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里,Kirk本來應該享有一個普通孩子那樣幸福快樂的童年。

不過,

5歲那年,因為一場長達10個月的治療,卻永遠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從小,Kirk就與自己兄弟們的愛好不同,

他不喜歡和兄弟們一起玩玩具汽車,卻非常喜歡玩妹妹們的洋娃娃,不愛跑跑跳跳做運動,卻喜歡安安靜靜地看著媽媽化妝。

看到Kirk的種種行為,媽媽Kaytee Murphy非常著急,

因為她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是電視里那些經常被報道的「問題孩子」

「陰柔的男孩是病態的」

」同性戀是先天的缺陷」

這樣對同性戀群體的定義和說辭,在當時的美國比比皆是。

出現女性化行為的男孩們被認為是患上了娘娘腔男孩症候群(Sissy Boy Syndrome)。

在那樣的環境下,看到孩子的舉止有「異常」,心急如焚的母親開始尋求外界的幫助,去糾正Kirk的性取向。

在當時,美國著名學府UCLA正在進行一項國家資助的計劃,其中一個是改善男孩女性化的行為,也就是前文我們說過的娘娘腔男孩症候群。

在整個國家都在討論「同性戀病」的時候,Kaytee出於對權威的信任,把Kirk送去了這個救助計劃,實施預防同性戀治療。

「他們都是專家,我以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事情。」

在當時,Kaytee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直到幾十年後,Kirk因為這場「治療」帶來的陰霾而選擇自殺時,

Kaytee才知道,自己當年的行為等於為劊子手遞上一把刀,

她成了置自己孩子於死地的幫凶。

那場性取向轉變計劃的主要執行者名叫George Rekers,

當時的他是UCLA醫學院的研究生,擔任了當時這個計劃的主治醫師。

在這項計劃之後的很多年裡,他一直致力於改造同性戀,扭轉同性戀性取向的活動..

他創辦了美國著名的反同組織「家庭研究理事會」,並在各種反同的活動里發表演說,甚至公開反對同性戀婚姻,同性領養權的法律。

在當時,Kirk作為被治療者,也相當於試驗品被送去了實驗室進行治療。

治療的過程是這樣,

5歲不到的Kirk被安排獨自一人待在房間里,裡面有一張桌子,

上面放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和物品,其中一些是比較男性化的物品,比如塑料小手槍,小警服,玩具車等等,另一些是小女孩比較喜歡的比如珠寶,芭比娃娃,小鏡子之類的。

George要求Kirk仔細考慮,然後再選擇」正確的」玩具。

緊接著,他要求媽媽Kaytee進入治療室配合治療,

每當Kirk拿起女性物品後,Kaytee就按照要求背轉身對Kirk不理不睬,

而當Kirk拿起男性物品時,就表揚他,摸他的頭對他進行嘉獎。

孩子並不能理解大人的行為,每當媽媽莫名其妙地對自己不理不睬時,Kirk總會哭得很傷心。

這樣的殘忍治療,一共進行了60輪,其中的幾次,George還邀請了一些別的專家一起過來觀摩學習。

這些專家們在單面鏡的房間中,眼睜睜看著Kirk因母親的懲罰而哭泣,痛苦,不知所措,

他們認為,這樣的治療效果極好。

在60輪治療後,Kirk基本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條件反射,

因為害怕母親不搭理自己,他每次都順從地拿起男孩子應該玩的玩具。

後來,這樣的實驗延伸到了Kirk的家中,

George要求Kirk的父母用籌碼作為獎懲的依據,

藍色的代表男性化行為,可以換得一些糖果和其他獎品,紅色籌碼代表女性化行為,換來的是懲罰,包括罰站,甚至是毆打。

這個活動家中的所有孩子都要參與,在每周五晚上進行結算的時候,父親都會根據孩子們紅藍籌碼的數量進行獎懲。

根據家中的哥哥Mark說,每天晚上,Kirk都會緊張兮兮地檢查自己紅色籌碼有多少,儘管自己無數次偷偷把弟弟的紅色籌碼換過來,但Kirk還是遭到過來自父親不少的體罰。

在幾個月之後,Kirk徹底改掉了那些女性化的習慣,成為了所有人期待的樣子。

不過,那個曾經開朗自信的Kirk也徹底消失了...

在小Kirk女性化行為消失後,George認為,這次的治療非常成功,實驗的結果是同性戀是可以被預防的。

在之後的很多年裡,Kirk被化名為Kraig,在無數「同性戀可治療」的文獻中被引用。

可是實驗真的成功了嗎?

並不是..

事實上,Kirk在20歲的時候,就主動向家人坦誠了自己的性取向。不過,這樣的坦誠卻並沒有讓他過上幸福的生活。

由於小時候留下的陰影,他雖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卻無法肯定自己接受自己。

他根本不允許自己走進任何的承諾,因為這樣會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

在之後的幾十年里,Kirk一直都處於這樣的掙扎..只能通過工作來填補自己的生活。

在2003年6月,因為侄子的出生,Kirk從工作地印度回到美國的家中,

面對剛出生的小生命,Kirk非常開心地笑著,

不過,Kirk的家人沒有想到,這是他們與Kirk最終的告別。

在回去印度工作6個月後,Kirk在新德里上吊自殺,離開的時候只有38歲。

Kirk的自殺震驚了整個美國,

距離Kirk接受治療的30多年後,全世界對性取向都已經有了更加清楚的認知,不過,這樣的認知顯然到來的有些遲,

因為在Kirk的生命里,並沒有倒帶重來。

在Kirk自殺後,Kirk的家人悲痛萬分,

面對記者的採訪,Kirk的兄弟姐妹表示,

「在Kirk接受治療的時候,他一直都在違心地說著人們期許他說的話,做著那些不被懲罰的事。」

他們也在指責當年的實驗團隊並沒有進行認真的風險評估,而是把Kirk當作了一隻實驗的小白鼠。

有記者在Kirk去世後圍堵了當年的主治醫生George,訪問他對於Kirk家人指控的看法。

George表示,雖然Kirk自殺自己感到很遺憾,但他認為Kirk的治療是在1970年,並沒有證據表明那場實驗和Kirk現在的自殺有直接關係。

諷刺的是,這位一直公開聲稱同性戀可以被治療的人,在2010年遭到媒體曝光,帶著一名男妓一同游歐洲。

兩人還在洛杉磯被拍到同行,儘管George一再否認,但是這名男妓卻向媒體透露,自己在伴遊George歐洲行的時候,每天都會向George提供性按摩服務。

事實上,Kirk只是上世紀在歐美流行的性取向矯正的受害者之一,還有無數的受害人因為童年的性取向矯正而陷於一生的痛苦之中。

除了像Kirk被實施的外在干擾矯正外,很多同性戀者還曾經被逼進行手術或者荷爾蒙補充的治療,以應對他們的「同性戀癥狀」....

甚至,

這樣的事,

如今還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生著....

來源:帶你游遍英國

海外留學政策

留學路上,執手相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留學 的精彩文章:

TAG:海外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