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唐朝、宋朝的軍事制度看「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從唐朝、宋朝的軍事制度看「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百家號 少真道君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是孟子的名言,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正確。

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每名府兵授田百畝,農忙務農、農閑練兵、有戰事集合出征。若是立功,還可加封勛官,加授田地,蔭子孫入仕。擁有百畝農田,最少也算富農了,立功之後,土地更多。所以,唐朝初年,軍人地位很高,每一個普通的軍人都是富農甚至小地主。這一時期,唐軍自備武器、馬匹上戰場。國家財政投入少,但戰力極強,對國家忠誠度高。

貞觀四年,唐朝僅用四個月就滅亡東突厥;貞觀十五年,數千唐軍在正面作戰中擊潰八萬薛延陀軍;貞觀十九年,在安市城下,三萬唐軍殲滅十五萬高句麗與周邊民族聯軍;顯慶二年,一萬唐軍在曳咥河大敗十萬西突厥軍。這一時期的唐軍戰力可見一斑。

然而,唐高宗後期,隨著人口增長、土地兼并,分給府兵的田地越來越少,出現了府兵逃亡的現象。這一時期,唐軍戰力顯著下降,在對外戰爭中出現了敗仗。當然,勝多負少。武周時期,唐(周)軍戰力下降加上武則天濫殺大將,致使唐(周)朝在對外戰爭中連連失敗。在這一時期,唐朝失去了東北地區。

唐玄宗時期,改府兵製為募兵制,同時設立節度使。這麼改革,確實解決了唐高宗晚期以來兵源不足、戰力不夠的問題,但同時帶來了兩個更大的問題。

其一、加重財政負擔。

府兵自帶武器、鎧甲、戰馬,不要軍餉,國家只需供應軍糧;募兵打仗就是為的軍餉。結果就是國家財政壓力增大,百姓負擔加重。

開元之前,每歲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天寶之後,邊將奏益兵浸多,每歲用衣千二十萬匹,糧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資治通鑒》

其二、軍隊對國家的向心力下降。

府兵由國家授田,田地是不動產、是生產資料,府兵的利益和國家綁在一起,忠誠度極高。募兵則不然,募兵只是為錢打仗,誰給錢便跟著誰。這麼一來,軍隊慢慢的就成了將領的私軍。安祿山為什麼能叛亂?就是因為他已經把國家的軍隊轉化為自己的私軍。軍隊只忠於軍餉而不忠於國家,這就是禍亂之源。唐朝、五代都未能解決,宋朝為了防止叛亂,採取「重文輕武」的手段,卻又使得外患嚴重。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各個節度使都以重金培養親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選出矯健有力的士卒萬人,組建了一支親軍,名為牙軍。其餘節度使也學習田承嗣,組建自己的「牙軍」。節度使們本意是打造一支保護自己的精銳部隊,所以不惜投入重金,牙軍的待遇極為豐厚。然而,節度使們得到「牙軍」的忠心了嗎?沒有。

牙軍以軍人為職業、以獲得高額報酬為目的,父子相襲、盤根錯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節度使給的軍餉多,但牙軍的胃口也越來越大,如果節度使不能滿足他們的條件,他們就敢殺死節度使。在763-874這111年間,藩鎮兵變共136起。在藩鎮割據的晚唐,甚至出現了節度使與朝廷合作,制衡牙軍的局面。

由此可知,單單依靠錢財是買不到忠心的。「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府兵擁有土地,而土地是農業社會基本生產資料。府兵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有足夠的忠誠度。而募兵只是為了軍餉,他們以兵為職業,他們的利益只與能發給他們軍餉的人一致,叛亂在所難免。把多數人的利益和國家綁定到一起,才能長治久安啊。

宋朝依然是募兵制,軍費開支極為巨大,國家財政收入的60%-70%都用作軍費。這麼高的軍費投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稱得上窮兵黷武了。這麼高的軍費投入,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然而,即使開支如此巨大,宋朝軍事仍然孱弱。

明朝初期是衛所兵,中期以後由於土地兼并衛所制被破壞,改為募兵。明末財政無法負擔巨額軍事開支,發不出軍餉。於是,數十萬大軍投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寧夏海原縣與唐代著名的蕭關縣、蕭關道到底有什麼關係
多少古代君王,都犯下了同樣的錯誤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