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你領略桂江船民的服飾文化

帶你領略桂江船民的服飾文化

(桂江邊上的船家)

雙秀送來了她媽媽現在還在穿的傳統船家服裝。

我媽媽一看這些衣服就說,這樣的「唐裝」我也穿過,諾,你看當年和你爸的結婚照就是穿著燈芯絨唐裝拍的。

媽媽說的所謂「唐裝」就是大襟衫。

新中國成立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船民的服裝既有本身的社會適應性,也表現出社會弱勢群體的簡單性。無論是衣服的款式、原料、鞋帽都以簡樸、實用為主。船民生活貧苦,即使在冬天,也穿單薄的衣服,被稱為「水瀨」。

(老照片:桂江船民和孩子)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里也說:疍舟泊岸,群兒聚戲沙中,冬夏無一縷,真類懶然。清人吳方震《嶺南雜記》記載:疍性耐寒,隆冬單衣,跣足。其實船家不是不怕冷,一是因為勞作的需要,天天都水裡作業,穿太多不方便。二是船家人生活貧苦,來去都是那幾套,說耐寒,不得不耐,也沒有多餘的衣服來禦寒,所以寒冬里只能多穿二件衣服抵過去。衣衫破了縫縫補補又三年,而一些船家小孩大概10歲沒衣服穿的情況也是有的。

大襟衫是船家最常穿的上衣。它不僅是一種服飾的代稱,更是船家精神的涵蘊。大襟杉一般很少紋飾,款式上比較簡潔,均為寬大的款式,以保護肢體為原則,不束縛壓迫身體,穿著舒適,對各種體型和各類水上活動能有高度的適應力。船家婦女所穿的大襟衫,服裝材料在早期多使用棉布或麻、的確良等,較為結實耐用。

(老照片:桂江船民祖孫圖)

大襟衫服裝特點是:立領、斜襟、布扣、寬袖。船家服飾的顏色基本為藍、黑、暗紅、白、褚色、青色、灰,很少有鮮艷的顏色,保持了大自然最常見的原色,與自然環境的搭配非常和諧。這些顏色耐臟耐洗而又不張揚,這是船家人長年勞作,出入水中河灘的最好選擇,也是船家人外柔內剛、勤勞節儉、沉穩內斂的性格特徵的外在表現,也反映了船家婦女勤儉、質樸追求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深層意識。還與生活艱辛、居住地遠離中央政權統治、過著與外界隔離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係。

大襠褲,船家人有很多種喊法,有叫「三板褲」、「搭搭褲」、「鎖搭褲」。比如我媽媽說這個褲子叫:1、2、3,穿的時候左搭右搭再中間捲起向內反扎塞好。褲子基本不分男女,褲頭很寬,沒有前後,一律寬頭大腳,褲管寬1.8尺至2尺。褲腿寬鬆、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媽媽說還有用麻繩做褲頭帶,麻繩大概有小手指那麼粗,有玉佩(假的)。舊時的船家男女一本都不穿「底褲」(內褲),大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女人一般穿件緊身些的布質內衣。

(老照片:身著唐裝的桂江船民)

我看了下褲子也沒有內袋。媽媽說當年那麼窮,哪裡會有鑰匙、錢這些東西裝。

船家男子大都是對襟衫、大襠褲;女子都是大襟衫、大襠褲,這已經成為船家人的常服。從衣服的功能上,體現了實用、經濟的原則。大襟衫大襟上直盤扣的配置止於腰線上,便於婦女哺乳,右襟上還有內置的口袋,還可用以放置隨身物品或錢幣,隨身而不累贅。可見,大襟衫服飾的每一處設計均體現了實用性,真正折射了船家婦女勤勞、質樸的生活風貌。

服飾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長久、最貼近的物品,一個族群服飾習俗的形成和變化,受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環境、歷史變遷、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大襟衫雖然無言,卻讓我們對先人的智慧、浪漫情懷、規範秩序產生無限的遐想。在船家人起錨揚帆的年歲中,大襟衫和大襠褲,正是船家人堅毅、勇敢、奮發、吃苦精神的最佳詮釋。

(上2圖為網圖)

(女裝)

大襟,斜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也和和中國曆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盤扣或稱盤鈕,盤扣,也稱為盤紐、紐絆,是中國傳統服裝使用的一種紐扣,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直盤扣是最簡單的盤扣。用一根袢條編結成球狀的扣坨,另一根對摺成扣帶。扣坨和扣帶縫在衣襟兩側並相對。

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

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

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

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

四是直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

(右襟有內袋)

(女裝)

(女裝)

(大襠褲)

好富哥哥留著他媽媽以前系在褲頭帶頭的銀元墜子,帶子不見了,他就用紅繩綁著收藏了起來。

我媽媽也說結婚的時候她也有掛著玉佩的褲頭帶,只是有次在船上洗澡的時候,掛在墊達上不見了,估計是掉進了桂江里了。

(女裝套裝)

雙秀奶奶做媳婦的時候用的圍裙,有一百年了,雙秀媽媽說原來脖子的繩子是銀鏈、銀元做的,可惜沒有了。

(毛布男裝對襟衫)

(男裝 外套正面)

(背面)

以上衣服為黃雙秀提供,再次感謝!

媽媽說這種布質的衣服船上話喊風衣紗,岸上話喊紋紗。布料很輕,但是不怎麼透氣。撐船的時候出一身汗,汗都往身上流下來。船上人天天撐船需要力氣,所以吃得比較咸,等衣服上的汗幹了的時候,衣服上結的都是鹽粒。把衣服在水裡洗一洗,一晾就干,幹了又穿上。

(老船民黃星塘穿著對襟衫)

船民男女老幼平時大多赤腳,一是行走中的船搖蕩不穩,赤腳的抓力比較大,有利於身體的穩定和撐桿力度的發揮,二是河水飛濺,經常沖刷船板,無法穿鞋,再有生活貧困,久而久之,船民腳板寬大粗厚,不習慣穿鞋,如果上岸的話就穿拖鞋和涼鞋,要穿鞋也是趿著走。

(我的外婆)

船家婦女在水上勞作過程中,風吹雨打里披頭散髮的不方便作業,為了方便工作,她們會把頭髮整齊梳後方、挽髻或者包頭巾。印象中我的外婆也是一輩子都是頭髮後梳著,還會抹頭油,頭髮光溜溜的,她一身總是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就算到了陸上生活她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媽媽說以前船停在解放橋底,外婆去解放橋耍,當時是7月天,很火辣的太陽,外婆手搖一把葵扇赤腳就出門去解放橋耍,回來時大呼地面好熱好燙。解放橋很長,橋面又無遮擋,外婆赤腳走在橋面上燙得受不了,就用手中的葵扇放地上,隔著地板腳踩在葵扇上,休息一下又繼續走,走一次解放橋要歇幾次。當年外婆連鞋都沒有辦法買,由此可見船家的生活的確是非常窮苦。

媽媽現在還說我們一家人都接著外婆的大腳板了。其實船家婦女不用纏足,也不喜化妝,實在是一種幸福,也是漢族人中難得沒有染上纏足陋習的群體。

(雙秀的媽媽年輕時穿著大襟衫)

(雙秀的奶奶穿著大襟衫)

黃雙秀的媽媽今年81歲了,還一直穿著傳統的船家服飾,對她來說這是一輩子難以割捨的情懷。

80年代後,隨著船民陸續上岸生活後,絕大部分的船上人不再穿傳統服裝。

(上岸生活後的荔浦港的老船民們)

(龍船坪的老船民們)

整理和拍攝這些幾十年前的船家服飾,於我而言,本身就是一個觸摸遙遠記憶的過程。記憶當中外婆都是穿著這樣的服飾的。外婆是很乾凈的人,衣服皺了,她會把衣服平鋪在床板上,用口盅裝上開水,一遍遍的熨燙著。衣服都疊的整整齊齊的,折邊都可以切豆腐了。還記得天氣如果冷些,我們穿上厚點的衣服了,她卻把3、4件大襟衫穿在身上,也不覺得麻煩。我想大概是舊時沒錢買厚衣服,只能把幾件單衣穿在身上禦寒。「不怕衫爛,最怕人爛。」衣服雖破,只要補好了,洗得乾淨,穿得整齊,就不會被人見笑。

「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桂江漁民傳統服飾的真實寫照。你也許覺得不好看,但不要忘記,船家的先輩是穿著這種衣服走過來的,儘管現在這種衣服早已被人遺忘,但它依然是桂江船家文化的一個標籤。我們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不能丟失了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這些船家服飾向大家展現的初衷。

因為水平有限,掌握的資料有限,文章難免有錯漏,我就做個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船民宗親能夠多多指正,多多留言提供資料,讓船民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

來源:落霞

編 輯:莫軍、以靈

校 對:張加特、趙國榮

審 核:黃金華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l視窗 的精彩文章:

偶向人間作謫仙-鄒浩居住昭州記

TAG:Pl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