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珍惜孤獨,人人有責

珍惜孤獨,人人有責

有哪一個瞬間會讓你覺得分外孤獨?

是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還是在一天當中,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甚至是QQ郵箱祝你生日快樂?

更新朋友圈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則轉發,「微信的提示音到我睡了也沒響過」。

在那一刻,她是孤獨的。

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儘管這不長不短的一生之中,都少不了會經歷這樣的時刻。

晚明的張岱是孤獨的。所以才有了湖心亭: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雪、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顯然,此刻張岱的孤獨,多了美學的成分。

要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國破家亡的情境下,再把張岱扔在這無邊無際無著落的荒郊野外,妄自猜測,他是憋不出這些話的。

歸有光是孤獨的,所以《項脊軒志》里才有這樣的敘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也」。

平鋪直敘的背後,是內心的洶湧澎湃以致崩潰。

今天早上,有人告訴我說,

「就差你沒交作業了」。

那一刻,我也是孤獨的。

顯然,孤獨作為一種幾乎任何正常人都有機會體驗到的情緒與感情狀態,是切實存在的。

本質上,其實是和高興、難過,幸福等情緒一樣。它並不高貴,也並不特殊。更不會意味著你比其他人承受更多的焦慮和痛苦。

木心在《瓊美卡隨想錄》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好久沒有以小步緊跑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

每每讀到,都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周國平先生也說了: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

也就是說,這些孤獨的造就,有可能會是一件好事。

因為,每當認真經歷過那些看起來會要命的孤獨之後,你會發現,它不僅要不了你的命,甚至會收穫一些你意料之外的東西。

比如獨立思考的能力,容錯率的提高。而容錯率又包括,包容他人的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甚至,與自己相處的能力,與自己和解的能力等等。

通俗化的孤獨,大多數是經由習慣了生活中有人陪伴,向一個人相處轉變時,產生的不適應感。

畢竟,自己越來越宅,而朋友,又越來越難約到。

換個角度來看,說明大家越來越尊重自我,越來越尊重時間的價值了。

因為這些所謂的孤獨,是根本、也不能夠摧毀一個人的,與其拼了命的營造高朋滿座的假象,倒不如洒脫地獨自生活。

一個人吃火鍋、看電影也好,閱讀、寫作也罷,甚至是擺弄擺弄樂器和綠植。

這些快樂,都比勞民傷財的穿越大半個城市來聚會,最後坐在人群中吃吃喝喝的樂趣,要大得多。

孤獨是常態,選擇孤獨,卻是一種能力。

龍應台在《你來看此花時》,有這樣一段描述: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了,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在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看風景是這麼個道理,生活也是。

我們期望自己能合群一些,這種「合群」,往往指的是,你符合別人的意願跟期許。

幹嘛要把自己活成別人臆想的樣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好嗎?

或許,精神世界越是豐富,我們就越難尋找同類,越難被動地獲得快樂,甚至,越來越尋到知己,但是,與自己相處獲得的快樂也會越來越多。

其實,大可不必在大眾化的孤獨感里抱團取暖,更不要將這種錯覺誇張和放大,你要相信,有更多的人,來將這個詞升華、美化。

不必遷就,不必取悅,跟著自己的節奏,一個人,也同樣可以歌舞昇平。

END

作者:拾叄,一個學說話的司爐。

公眾號:拾叄的樹洞。

這個樹洞,關於物質、電影、書籍,關於親情、愛情的碎碎念。

關於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拾叄

的樹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叄的樹洞 的精彩文章:

你這麼愛我,全款買個房吧

TAG:拾叄的樹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