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毅夫:發展中國家要善用「後來者優勢」

林毅夫:發展中國家要善用「後來者優勢」

「為什麼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能夠取得這麼高的經濟增長?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卻是那麼貧窮?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不是唯一的國家,為什麼其他轉型中國家的經濟是崩潰、停滯、危機不斷,中國卻是穩定快速發展?」3月24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拋出這幾個問題,剖析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經驗。

林毅夫認為,答案在於中國充分利用了世界上的先進技術,發揮「後來者優勢」,作為自身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先生組織的一個增長委員會的研究發現,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13個經濟體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作為他們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取得每年7%或者更高的經濟增長,持續25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中國從1978年以後開始改革開放,成為這13個經濟體之一。」林毅夫說。

林毅夫說,40年前中國剛剛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候,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當時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490美元的1/3都達不到。但是在過去這39年中,中國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5%,在人類歷史上不曾看到過,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並且在這段時間裡,中國是唯一沒有發生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

對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林毅夫表示,為什麼是同樣的轉型,問題是一樣的,但是發展的績效差別很大?往往這是跟轉型的思路有關。「當時的看法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要發展好就應該把干預、扭曲一次性的取消掉。當時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私有化、市場化、宏觀穩定、自由化。他們忘記了那些干預、扭曲是為了保護補貼。過去發展的那些資本很密集的先進產業,如果把那些干預、扭曲、保護、補貼都取消掉,那些產業都垮台了,造成大量失業,就帶來了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經濟當然沒有發展。」林毅夫說,而中國則是採用務實的、漸進的辦法。對於那些產業資本很密集、規模很大,與就業和國防安全有關的,採取「老人老辦法」。對那些過去受到抑制的勞動密集型的、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就開放,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外國企業都可以進入,很快就把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產業變成了競爭優勢。這種轉型思路的不同,造成了中國在過去這40年當中快速發展,而且避免了各種危機。

「其實中國給世界帶來很多希望,因為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有『後來者優勢』。如果他們懂得利用『後來者優勢』,他們應該都可以像中國一樣取得快速的經濟增長,解決貧困的問題。」林毅夫說,當然前提是思路要對,政府必須以一種務實的態度去了解問題存在的原因,然後找出辦法。

展望中國未來40年的發展,林毅夫認為,對內要居安思危,過去40年中國發展很快,要繼續保持穩定和相對快速的發展才能趕上發達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非常多的挑戰。對外而言,中國在世界的影響會越來越大,還需要本著己利利人、己達達人的精神,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取得像中國一樣的快速發展,實現每個國家的現代化夢想。

(責編:丁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福臨門新品首次 「雙公開」 消費者選購調和油不再「霧裡看花」
李保東委員: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著眼於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