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0年前,10萬山東爺們奔赴歐洲參加一戰,揭秘鮮為人知的「華工軍團」

100年前,10萬山東爺們奔赴歐洲參加一戰,揭秘鮮為人知的「華工軍團」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實際上,當時的北洋政府,並沒有向歐洲派出過一兵一卒。

能讓當時的貧弱中國與列強並列成為戰勝國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華工軍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同德奧為核心的同盟國在比利時與法國西北部展開了殊死搏殺。經過一年多慘烈的交戰,雙方都遭遇了巨大的傷亡。

交戰兩方兵員銳減,協約國方面,在法國戰場的後方與戰場補給線上的勞力極度匱乏。特別是經過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後,兵員損失慘重,協約國軍隊的戰場後勤補給線,幾乎已經無力維持。

英、法兩國政府心急如焚,在嘗試了所有的方法後,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中國。從1916年5月開始,法英兩國先後通過在中國的教會組織,以「騙征」的方式,私自在天津、山東一帶招募華工,前往歐洲戰場。

一戰時期的中國,清政府剛剛被推翻,北洋政府暫時成為中國對外的代言人。一戰伊始,中國也有人認識到這是擺脫殖民地命運的好時機,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就是參戰。

袁世凱還真敢參戰。

袁世凱馬上著手收拾佔領青島的德國軍隊。但萬萬沒想到,對山東垂涎已久的日本和英國搶在北洋政府之前,將青島和膠濟鐵路的控制權奪下。

北洋政府甩掉不平等條約的願望,就這麼落空了。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政權反覆更迭,卻從未放棄利用一戰的機會取得國際地位的努力,在嘗試出兵被日本阻撓後,段祺瑞政府又提出了新的方法——以工代兵。

說白了,就是派遣工人前往歐洲,為英法等協約國進行後勤服務,以換取中國的名字出現在協約國中。英法正求之不得,自然雙手贊成。

但是這種方式提出之後,卻遭到了國內的質疑:萬一英、法等國戰敗怎麼辦?到時候同盟國主導世界,成王敗寇的大棒一揮,中國也要跟著受到牽連。

不過很快,北洋政府就想出了一個完美的方式:華工的招募和派遣,由私人公司負責運作,而華工在各國的分配,由北洋政府和英、法密談決定。這方法可謂一箭雙鵰:

打贏了功勞歸北洋政府,輸了責任由企業承擔。

為了能讓勞工們願意參與這個項目,北洋政府和英、法政府在宣傳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們不遺餘力地告訴勞工們:

他們有固定的勞動合同,固定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每個人都會有超過他們現在工作所得的工錢,一部分會在歐洲發給他們,而另一部分則會直接發給他們的家人,並特別聲明他們是去幫助負責後勤運輸,絕對不會將他們派上戰場。

安全顧慮消除後,吸引華工開始大批前往歐洲的,無疑是對於他們來說非常優厚的報酬。

當年,山東等地遭遇大旱,莊稼大面積枯死。在貧困交加之下,很多農民競相報名應徵。「給華工的待遇是國內每月給10元大洋,國外再補貼10元。當時的10元大洋可以買1000多斤高粱。這對貧苦的百姓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英、法兩國和北洋政府的配合下,中國勞工開始大批報名,赴歐華工的運輸工作也逐步開始。由於山東人身材高大健壯,能適應歐洲戰場的氣候,因此,英法兩國將徵募的重點放在了山東。

「一戰期間,中國赴歐的14萬華工軍團中,有10萬人來自山東。」

1917年1月,第一批赴歐華工從山東威海坐船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印度,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到達法國馬賽。

華工們不僅要忍受浩瀚莫測的海洋,短缺的船上食物供應,還要時刻祈禱在印度洋和地中海中的德軍潛艇不要發現他們。在這段孤寂漫長的路途中,很多人還沒有到達歐洲,就已經失去了生命。

不僅如此,在華工赴歐進行一個多月後,更大的悲劇降臨了。

1917年2月24日,法國運送華工的「亞倫號」運輸船,在地中海被德軍潛艇的魚雷擊中,船上載著約900名華工,其中543人死亡,事發之後,北洋政府對英法提起了賠償,爭取到了每人1000元的賠償金。

這543名華工的死,給了北洋政府翻身的機會。段祺瑞立刻命令軍隊將山東收回,廢除了和德國、奧匈帝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收回了治外法權,庚子賠款中對德國的賠款,也全部被取消。

這次事故,最終導致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對德國和奧地利同盟國宣戰,但除了華工以外,歐洲依然沒有北洋政府的一兵一卒。

華工的生命,換來了國恥的洗刷。但是這對於遠在歐洲的華工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大的用處。

到達歐洲的 14萬多華工,有9.6萬人被分配給英軍,3.7萬人由法軍支配,另外1萬餘人則在美國赴歐遠征軍中服役。當他們真正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大陸,很多人都後悔了。

因為英國人和法國人讓他們做的,根本就不是什麼簡單的後勤補給。

英法兩國和北洋政府的協議里,本來有華工不上戰場這一條文,但是隨著戰鬥的進行,這一條文變得形同廢紙。

華工們不再簡單的進行後勤運輸,而是直接被派往前線運送彈藥,搶運傷員,到後來挖戰壕、扛炮彈、掩埋屍體都成了華工的工作,而身處戰場險境當中,他們沒有一點防護措施,甚至衣不遮體。

他們是一群本分老實的中國人,為了生計來到歐洲,卻成了離戰爭炮火最近的炮灰。

他們大多對現代戰爭沒有概念,面對轟鳴的大炮和坦克,他們只能哭喊著逃跑。

很多時候,英軍和法軍在撤退時都不通知正在前線作業的華工,他們無助地呼救卻沒有任何回應,很多人就此犧牲。而眼看見無數死亡卻倖存下來的華工,很多也被強大的壓力擊垮,成為了精神病。

他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卻一度在歐洲稱為「華人工蟻」。

一戰期間,一共有約兩萬名華工在戰爭中死亡或者失蹤。他們沒有名字和編號,就那樣消失了。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奧匈帝國投降,聽聞消息的中國人為之振奮,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以戰勝國身份贏得一場戰爭。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等戰勝國竟然宣稱「中國未派一兵一卒」,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一切利益轉讓給日本。面對列強的無恥言行,參加和會中國代表之一的顧維鈞憤怒地說,

「14萬華工在歐洲戰場浴血奮戰,有誰敢否認他們的貢獻和作用?」

獲知列強將達成對華不平等的《凡爾賽條約》妄圖瓜分山東時,在歐華工群情激奮。華工軍團迅速組織華工代表,上書中國談判代表陸征祥,要求北洋政府在和會上維護中國利益,不向列強低頭。華工代表在上書時,甚至附帶了一把手槍——

「苟簽字承諾日本之要求,請即以此槍自裁,否則,吾輩必置爾於死地」。

華工軍團的熱血,並沒有改變巴黎和會的結果。作為弱國的中國,沒能維護住自己的國家尊嚴和利益。而歐洲的華工們,也開始各自不同的命運。

為戰勝國做出巨大貢獻的華工軍團,並沒有受到英雄的待遇。他們的命運很長時間沒人過問,反而被視為危害地方治安的替罪羊,於1919年秋被陸續遣返回國。

最終回到中國的華工,有11萬人,另有3000多華工則選擇在法國定居,成為中法關係史上第一批移居法國的華人。

直到199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80年後,在法國華裔和華人的努力下,法國政府在巴黎13區華人城博德古爾公園內,豎立起一座花崗岩石碑,用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感嘆:「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國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與肉體,捍衛了法國的領土、理念和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密頻道 的精彩文章:

都說諸葛亮乃「智慧」化身,但他至少看錯兩個人,導致蜀漢必亡
曹操和劉備兩人不一樣的名言,就能看出他們是怎麼樣的人?

TAG:解密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