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葡萄牙的高山》

評《葡萄牙的高山》

本文大概

1800字

閱讀需要

10分鐘

最開始知道揚·馬特爾這個人是因為他寫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可以說,這本書對我意義非凡,因為他答出了一道上帝存在的證明題。這道題從教會哲學時期就不斷地被各種哲學家解答,前有托馬斯·阿奎那的「五種證明方法」推出上帝是最初的動力,後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通過思維的完善傾向推出絕對完善的上帝,但是這些回答都建立在對上帝存在的原始信仰之上,而馬特爾的證明的意義在於,他是在「上帝死了」之後再重新證明上帝仍然存在,這是尼采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但是上帝死了就永遠死了,即使是在復活之後。神不再成為一種默認的信仰,而成為了一種懷疑過後因為諸如倫理或生存的需要而重新出場的存在。

(圖為揚·馬特爾)

這本書其實仍舊是在迎接「上帝的回歸」,但是比之前更為細緻化、具象化了,這一次,他講的是耶穌的「復活」。小說嚴整地分為三個部分:無家可歸、歸途、家園。這也象徵著人類重返上帝許諾的「人間之國」的過程。

第一部分,托馬斯因為妻子和兒子的相繼去世,開車來到葡萄牙的一個山區,尋找曾經被一個神父記錄下的奇特的耶穌苦像,托馬斯發現這個苦像的樣子不像一個聖人,而像一隻黑猩猩,這讓他從而達成了對耶穌的「報復」,「報復」耶穌從他的手裡奪走了他的妻兒。

第二部分,一個醫師在深夜接待了一位特殊客人,一個老婦人要求他解剖她的丈夫,而在丈夫的體內,他們看到了各種不可思議的物件,最後在他的腹中,他們看到了「拉斐爾·卡斯特羅的胸腹之內蜷著一隻黑猩猩,它攏起的臂彎里抱著一隻棕色的小熊崽」,然後老婦人請求醫師把自己也縫進丈夫的腹中。

第三部分,一個失去了愛妻的政治家決定到葡萄牙的山區去隱居,他臨走的時候鬼使神差地買下了一隻黑猩猩,他和黑猩猩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似乎終於明白了所謂愛和信仰的意義,最後在猩猩的陪伴下,死在了一塊巨石之上。

這三個故事實際上不是平行發生的,而是具有時間的接續性,從頭到尾環環相扣。如果一定要把三個故事前後串起來的話,那它表示了工業文明之後人們對宗教的信仰的推翻和復歸。

一開始托馬斯因為自己的苦難而懷疑甚至怨恨上帝的沉默,然後他發現了進化論以及耶穌實際上並不是神,所以他感到人類尊嚴的喪失,這是工業文明下人們對信仰破壞性的失望和毀滅。

然後是醫生的故事,他通過對他妻子的懷念和那段奇妙的解剖經歷,認識到耶穌的俗世身份與信仰並不相關,《聖經》是一個寓言式的文本,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故事認識寓言真正想說的是什麼,譯者說醫生和妻子的討論是略顯枯燥,但我覺得這可能才是這本小說最核心的部分。作者想說的就是通過後期人們對宗教文本中耶穌本人的考證,如何從信仰解構走向信仰的重新建構。

而最後一個故事中,彼得最終明白了,那些真實地在耶穌身邊生活過的信徒是怎樣的感受。的確,如同譯者所說,黑猩猩在最後的故事裡的出現,就如同耶穌的復活,這代表了對人類罪惡的消弭。而如果有一天人們真的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了耶穌的復活,人們的信仰就不會再因為諷刺而動搖,像瑪利亞所說的那樣。

這三個歷時性的故事概括了耶穌死後又復活的經歷,也是宗教和神的信仰在被科學處死之後,在現代重新「復活」的過程。那麼拋開這本書濃重的宗教信仰因素,單單從故事入手,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呢?這三個人物都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隨著時間的延宕,他們先是怨恨,再是和解,最後達到了升華,也許單從故事看來,這個小說讓我們明白了如何去應對我們生命中的痛苦,如何重新找到生命中的愛和信念。

在我看來,這本書比起《少年Pi》還是差了一些,無論是情節的構思和具體的描寫,都顯示出不夠充沛的跡象,尤其是在第一個主人公和汽車的「鬥智斗勇」的描寫上花費了太多的筆墨,讓故事顯得有些拖沓,而且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都讓人覺得情感和情節沒有得到充分延展。再加上,關於耶穌的「復活」的論證,馬特爾遠沒有達到遠藤周作的高度,因此未免讓人有些失望。但是馬特爾擅長的寓言表達仍舊讓這個故事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啟發性,而寓言和比喻一直也是筆者最喜歡的一種寫作手法,這本小說中還有非常多的細節可以仔細挖掘,比如主人公倒著走路的行為究竟意味著什麼,小說為什麼叫「葡萄牙的高山」,以及人物的名字所暗含的聖經人物的隱喻,等等眾多細節。或許作者也是因為贊同福音書里說過的那句「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而他優秀的比喻能力,應該會使得從前沒有考慮過類似問題的讀者,感覺到開闢了一片新的生命範疇。

撰文丨伊 二

編輯丨不夜城

校對丨陸恩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貳重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貳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