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這個故事,道破王陽明「心學」的秘密

這個故事,道破王陽明「心學」的秘密

作者:京博國學

明代官員學者耿定向在撰寫王陽明傳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老鄉來找王陽明。這個老鄉是個年邁的農夫,無兒無女,身體已不允許自己耕種,所以想把他的地賣給王陽明換點養老錢。

王陽明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您是一農夫,地乃命根。您若賣了它,非死路一條。」

王陽明又不忍心讓一個做了一輩子農夫的人,臨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於是,他給了老農夫幾兩銀子,打發走了。

又過了幾天,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遊玩。忽見一地,風光秀美,風水大好,不禁陶醉道:

「這地若是我的,那該多麼好!」

一學生說,這塊地本該是您的。

哦?

這就是那個老農的地。他當初要賣地給您,您不買,而且借給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錢。

聽到此,王陽明馬上打了個寒戰,他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想?我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必須立即把他祛除。

「哎呦!」王陽明失聲叫道,話音未落,他又叫了一聲:「哎呦!」

山中多蛇,學生們急忙跑來,以為王陽明被蛇咬了。

嚴肅地解釋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萬倍。」

王陽明已盤膝而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閉口不語,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吁一口氣道:

「終於把它祛除了,真難啊!」

弟子們問:「什麼?」

「私慾!」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講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驟,即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話出自王陽明《傳習錄》下卷,被成為王陽明心學的最高概括,凝結了心學最精華的智慧。

當我們面對一件還未發生的事情時,本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我們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斷的,所以說「無善無噁心之體」。

老農還沒來賣地時,王陽明的心針對「老農賣地」這件事是沒有評判的,當老農來賣地,王陽明的心啟動,念頭產生:你身為農民,把地賣了,不是等死嘛。

良知閃電般地告訴王陽明,這念頭是善的,所以趕緊保持它,然後付諸實踐:我借你錢,土地你留著。

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心啟動,發射出意,意就是念頭。念頭有善有惡,所以說「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未知那塊山清水秀地是老農的時,他的心針對「山清水秀,地是老農」這件事是沒有評判的,當他知道後,王陽明的心啟動,念頭產生,於是有了第一個「哎呦」:我當時應該把老農的地買了。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動了後,王陽明突然就感覺不對,這是私慾,是惡的。他是怎麼知道的呢?當然是良知告訴他的,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發出的意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後,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

良知閃電般地告訴王陽明,這念頭是惡的,你買了地,老農就活不長了。於是就有了第二個「哎呦」。因為良知能知是非善惡,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給出念頭好惡的判斷後,王陽明要做的事就是趕緊祛除它,於是他坐下來,克服這個私慾,保持正念祛除惡念,然後付諸實踐,也就是格物,所以說「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就是致良知的步驟,簡單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卻很少有人行。

當我們面前沒有一盤紅彤彤、肥油油的紅燒肘子時,由於我們還沒有和紅燒肘子發生感應,所以我們的心體是無善無惡的。而當紅燒肘子被端到我們面前時,我們的意就動了,它會射出兩道射線,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麼對於一個身體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惡的。

王陽明認為,惡就是「過」或「不及」。在王陽明看來,善惡是一條路的上下坡,誰都離不開誰,離了善,無從談惡,離了惡,也就沒有了善。

為什麼說不吃就是惡的呢?因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慾望,而且紅燒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卻不吃,那就是矯情。

如果你是個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對一盤紅燒肘子時,吃就是惡,不吃就是善了。因為你的良知會告訴你,吃了紅燒肘子,會加重病情,不吃的話,就沒事。

那麼我們探討的問題就是:善惡是外界的評判還是內心的評判?

毋庸置疑,是我們內心的良知的評判。

所以當我們在開始致良知的步驟時,一定要注意,聽良知的,不要理會外界的評判尺度。

其實,王陽明心學的關鍵還是在「格物」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頭。

歸根結底,陽明心學就是在讓你正念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和孔子的對話,流傳百世的千古智慧
欲成大事,先了心病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