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郭軍平:二月茵陳麥飯香

郭軍平:二月茵陳麥飯香

茵陳,又名絨蒿、白蒿,春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蒿。」這是《詩經·小雅·鹿鳴》里最早的記載。古本草書《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等記載:茵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等。故可知其為葯,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故中醫上慣稱「茵陳」,而老百姓則習慣稱「白蒿芽子」。


小時候不明白茵陳是何物,問大人,大人給我們解釋:茵陳就是「白蒿芽子」。這不就簡單了嗎?「白蒿芽子」誰不認識啊?院子牆角下、路邊、渠邊、山坡上、窯背、荒坡地、深溝、田畔、果園裡、樹林里……這不,放眼望去,到處不都是它的影子,何處沒有它的蹤跡?這真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了。正因為它太普通,生命力太旺盛,繁衍能力太強,故我們小孩子就常常根本不把它當回事,用腳踩,讓羊吃,餵豬草,到了冬天,又放火燒過干蒿。可誰知,它的生命竟然是那麼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不,一到二月春(農曆),當大地剛剛蘇醒過來、當最後一場春雪融化了的時候,你看,土地濕潤,麥苗返青,這時,稍不留意就可以看到田間地頭一個個露出白絨絨嫩葉的「白蒿芽子」。民諺常曰「二月茵陳,五月蒿」。此時正是採集它的最佳時機。


平時,我們對它不太重視,很看不起它。可是,有一次,我們還不得不對它另眼相看了。那是我們上初中二年級時,當時據說流行性肝炎在南方上海等一帶爆發,學校給我們每人布置了一個任務,每人完成五斤茵陳,算是勤工儉學。我們接到任務後,回家就和父母商量。於是在星期天,父母就帶著我們到溝渠邊、荒坡地、田間地頭等地挖茵陳。茵陳在我們這裡遍地都是,可是當茵陳成了徵收的任務後,到處都有挖茵陳的,弄的近處可見的「白蒿芽子」反而不多了。我們只好到更遠一點的地方挖,好在「白蒿芽子」的生命力太強了,稍遠一點的地方都不難找到。我們每人五斤的任務很快就輕鬆完成了。父母還把多餘的茵陳給我們做成了麥飯,說是既然上海流行肝炎,咱們這裡不要緊,但是也不能大意,吃上些麥飯是有好處的,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果然,到了學校後,學校也給我們熬茵陳湯,說是預防流行性肝炎。這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太深了。自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小瞧我們經常在冬天的溝渠邊燒那些幹了的蒿草,因為在來年它的根部,就會萌發出小小嫩嫩的葯芽兒,它的名字不叫蒿草,而是珍貴的醫藥名——茵陳。它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小精靈啊,也是一個性情多麼溫柔的小天使啊!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在南方,像這樣可愛的傢伙可沒有啊!因此,在大量使用時學校才發動我們學生們找。現在想起來還真覺得我們這一方水土神靈的可貴,竟然把這樣美好的精靈降生於我們這塊土地上。

因了生活殷實後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現在餐桌上人們更加註重綠色食品,茵陳麥飯便也成為了家鄉一道人人愛吃的野味。「二月里來,茵陳麥飯香。」便成為了人們季節性的美味佳肴。由於自己發胖的緣故,醫生也建議多食蔬菜,清淡食品。每年二月里,我們的餐桌總是離不了茵陳麥飯的。這麥飯,經常是母親給我們送些,有時岳母也送,二姐也送。而每當我們在吃麥飯時總是忘不了這一番殷殷親情啊!茵陳麥飯其實不難做,每年二月里,我都會到田間地頭挖些茵陳,看著嫩嫩的、柔柔的,摸在手裡軟綿綿的「白蒿芽子」,也情不自禁地想做一次。我按著母親教給的方法先把葉芽兒撿凈,摘去小根,掐去幹了的葉子,然後放在清水裡洗凈、淘凈,空去水分,最後篩入麵粉,不多不少,剛剛能薄薄裹上一層即可,再放入食鹽、花椒面、蔥花,攪拌均勻,大火蒸10分鐘即可出鍋;吃的時候剁一些蒜苗或榨點蒜汁,淋點芝麻油,最好再掰幾段干辣子,油潑之後即可品嘗那一番美味了!


茵陳性涼,味苦,但是蒸食倒沒有苦味,只是不宜大量食用,食用過多容易產生腹瀉。因此隔三差五吃些,作為餐桌上調味品還是不錯的。「二月茵陳三月蒿」,吃茵陳麥飯要趁時、抓緊,否則一過農曆二月,這個可愛的小精靈就不再是茵陳而是蒿草了。雖然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很愛吃蒿苗,但是蒿草一到三月後仍然非常旺盛,仍然到處都是,足見得這一種植物的繁衍能力之強、生命力之強了。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茵陳麥飯,這是一味多麼好的美食啊!秉承中華醫藥「葯食同源」的健康理念,但願茵陳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詩意和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行動 的精彩文章:

趙麗宏:看雪
雷傳桃:炊煙是什麼

TAG:閱讀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