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很不客氣的說:你們就是懶而已,所有的創造都來自別人設計的演化

很不客氣的說:你們就是懶而已,所有的創造都來自別人設計的演化




很不客氣的說:我們年紀都不小了,


很不客氣的說:你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很不客氣的在秋凌上看到下面一段很不客氣的話,


扒皮剖肉方能見骨,你就說是不是那麼一回事兒吧。


很不客氣的說:我所有見到的設計師,根本輪不到拼天賦的程度。


你們就是

而已。


要提高審美太簡單了,只需要

多看






送你十萬張意向圖,咋樣?(點擊文字或者圖片查看)





要提高製作能力就是

多做







一個強大的設計素材庫(送送送),白給還不要嗎?(點擊文字或者圖片查看)






要學軟體就看

教程或報班



我是如何學軟體的?(點擊文字或者圖片查看)








你們多少人能每天堅持畫2個小時,看2個小時教程,2個小時閑逛收集圖?並堅持了5年?


大多數設計師就是抱著幾個會了軟體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打轉。




卻從未想過學習新的技法,流程。然後就抱怨天賦不夠了。用國外老師的說法是:

只要你足夠努力,在墨西哥賣燒餅的都能被教成一流的設計師。

國外學生做作業能做到凌晨3點,第二天9點去上課。一個月的作業量可以比國內大學一年的還多。第6個term的期末作業能滅了國內幾乎所有產品設計專業(含公司)。



怎麼做到的?就是

多練多看




你們太懶了,還輪不到拼天賦呢。


很多人認為設計和創造有關,事實上

所有的創造都來自別人設計的演化

沒有什麼是完全的架空設計,你的架空設計能力完全來自於

你能演化的多遠

...都是時間堆起來的。





完成一個出色的方案全過程,誰出誰知道!!!(點擊圖片查看全部內容)







說做設計就要看齊大師是很扯蛋的事,全球大師就那麼幾個,所有行業都是。


看了那麼多資料,接著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設計有個理性的推理過程,這就是設計最難的一關,打通了,可能成為高手。





下面舉出的例子,來自羅華就是這些推理過程的演繹圖例,可以前後翻看,幫助理解。




農莊規劃草圖步驟:


因缺乏基礎圖紙,只好在模型照片上將就著做,作為和業主初步溝通的草圖。





模型照片





出入口、人車流、遊覽路線




重要對景及常綠樹背景





開敞空間




半開敞空間





封閉空間




合併分析圖




濱水局部方案細化:木棧道、花架、亭廊等。




沿途亭廊、花架、坐凳、置石等布置點構思




合併圖層加上常綠大喬木綠化範圍




落葉大喬木綠化範圍



常綠及落葉灌木種植區域




合併圖層,方案推理基本完成。





上述問題分析清楚後,具體到每個地塊怎麼設計,採用什麼風格,如何構成各個景觀空間?我們看看一個地塊的概念性構思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形成的:



具體到每個細部,還是要依靠已經完成的功能結構分析,將本地塊和前後地塊的交通關係理順,並按照上圖提出的各種章法,細化本空間的角、邊、中間部位的構成形式。




合理安排大空間到小空間的過度,按照上表,做出各個節點的景觀控制縮略圖表。並注意交通空間在景觀化過程中,盡量避免設計向心空間,而用離心空間的設計手法,疏散人流,並將遊人有意識地引導到自己預判的各處景觀空間。




每個小空間找出一個基本形狀作為本空間的風格元素,各個空間之間的轉換,可借鑒上圖的手法,使景觀變化豐富、合理、可控性強。




因設計變化特別是高差變化帶來的各種不足與矛盾,要用生態的手法逐一解決,解決的過程,就是景觀變化豐富的過程,可以促進設計形成非常豐富的亮點。




控制好沿途景觀空間的開合變化。在合理的地點營造向心空間,形成人流可集聚的休憩點,通常選擇背風向陽,夏季陰涼的地點。




折線或弧線等不同線型,都可以演繹出豐富的景觀小品、鋪裝和地形設計。




不同風格的線型要貫徹到平面、立面、頂面等不同面及細部。




上圖顯示了方形到弧形變化的具體做法。




每個小地塊的幾個空間,也要像寫小說或者作曲,有起承轉合的變化。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技巧再熟練都不如電腦前的腦袋好使,腦中有料,還怕表達不出來嗎?




全文完






查看更多景觀意向圖


盡在拾光景觀QQ空間





3170235127













拾光景觀


公共空間/住宅商業/別墅庭院/公園景觀/旅遊度假/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光景觀 的精彩文章:

能用錢說話的事我們不談大話 | 拾光誠聘
設計師提案和甲方斃稿 ????,扎心了

TAG:拾光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