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用「活教育」培養研究型幼教師資

用「活教育」培養研究型幼教師資

「你想讓學生將來成為研究型幼教師資,現在就應當採用『活教育』的方法教。」

這是南京師範大學實踐類課程實施的一大原則。它的提出,源於對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教育思想的追溯和反思。

70年前,提出「活教育」理論的陳鶴琴,談及師範生實習制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走馬觀花、拍戲演戲、例行公事三個弊病。而這些弊病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學校教學法的缺點,使「讀書」與「做」分了家。

今天,這些問題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正是因為看見學以致用遇到挑戰,南京師大學前教育系提出了培養學前教育研究型本科人才的目標。

有人質疑,當幼師需要「研究型」嗎?南京師大回答:「注重『研究』,就是通過『做』來獲得能力,就是面對問題不迴避,勇於去探究和解決。『研究型』人才指向的是『實踐研究型』。我們就是要培養卓越的引領者、先鋒隊。」

活教法是在做中學

2014級本科生周榆去年9月進入了第七學期的實習,此前的3年,她已經完成了4學期每周一次的見習和一次實習。這次6周的實習,與「學前教育名著選讀」理論課程緊密關聯。

「前陣子看了一些教師成長的文獻,新手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因應策略往往與個人傾向和先前的經驗直接相關。因此對於新手教師來說,我覺得就是要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本源性的思考,找尋其『經驗脈絡』。」周榆在一次與指導老師交流時這樣說道。

對日常實踐做哲學反思,已成為學生實習中的一種習慣。在南京師大學前系,每個學生都要完成實習手冊列出的任務,為加強學生的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學校將「體驗—反思—調整」的反思性實踐程序,植入每周實習手冊任務設計之中。而實踐任務和理論課程的關聯,則為反思增加了廣度和深度。

「研究型幼教師資的特質是『研究』,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研究能力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我們將實踐類課程定位為學生歷練研究性和實踐性的重要學習途徑,學生不僅在體驗中通過實訓磨礪技能,更通過研究來增強其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將理論和實踐融合的能力。」南京師大學前教育專業帶頭人顧榮芳教授說。

為此,該專業將實踐類課程進行全程規劃,包括專業導論與研討、4學期見習以及兩次實習和每學期的理論課程相配合,貫通本科4年整個學程,旨在全程性地實現理論和實踐的交叉融合。實踐類課程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充分考慮實踐時機,根據理論課程的設置來配套設計相應的實踐課程,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複」。

「教學和實踐要打成一片,就必須對原有課程進行結構性改革。」南京師大教授虞永平說,改革後形成的基礎素養、實踐技能、專業素養、教研能力四大課程模塊,理論課程有實踐環節,實踐課程有理論分析,實現了「教學做合一」。

用活教育的方法教

南京師大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見實習手冊,手冊中的任務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從專業入門+集中見習+各課程教學見習,到體驗式教育實習+反思性教育實習,這種『3+2』漸進實踐模式,能更有針對性地強化實踐研究能力。」顧榮芳說。

在實踐類課程的組織和實施上,南京師大也從陳鶴琴「活教育」理論中汲取了智慧,採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形式,活用「觀察(實驗)、參考、報告、檢討」的活教育步驟來實施。

「小組分工合作,每個人都有貢獻。我們有個組員特別喜歡刨根究底,而他的問題也總是能為我們打開一個不同的思路。」2016級本科生王榮說。

記者了解到,觀察(實驗)、閱讀、報告、研討是貫穿見實習始終的。觀察(實驗)不僅僅是採集信息,也包括解釋和分析信息。閱讀是通過與書本、期刊論文或其他相關資源中的理論進行聯結,增強對現象的解釋力。見習報告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形成的,相互審閱、修整,最後提交。研討是以隨機抽取的方式形成5—6人的若干小組,小組成員隨機領取見習報告,進行閱讀和集體討論,最後教師點評。

「活教育的這個實施步驟,把促進思維發展的重要要素——體驗真實問題情境、參考間接經驗、在實驗中修正經驗、在集體中檢驗經驗等都囊括其中了。」南京師大副教授張永英說,學生在不斷的反思實踐與實踐反思中,實現了能力螺旋上升。

教活教材,實現以學定教

大學課堂包餃子,匪夷所思嗎?這一幕在顧榮芳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課上出現了。

那一天,顧榮芳帶學生去超市,購買包餃子的材料。一到超市,顧榮芳就問學生:「這個超市適不適合幼兒園老師帶小朋友來?」「如果帶小朋友來,要注意什麼?」「怎麼保證小朋友不跑丟了?」

買好材料回到實訓室,學生分成兩組,會包餃子的當老師,不會包的當幼兒。顧榮芳和學生一邊體驗包餃子,一邊探討怎麼教不同特點的孩子包餃子,並且讓孩子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獲得新經驗。「包餃子只是個契機,其中各個環節蘊含著對全人的塑造。」顧榮芳說,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生活館,要做烹飪活動,可學生都是90後,大多不會做飯。健康教育課就要思考怎麼幫助學生為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做好準備。

在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課堂教學方面,南京師大開發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系列學材,以學材為路線圖,廣泛涉獵各類專業資源,嘗試思考和解決學材中呈現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並引發深度學習,真正實現以學定教。學材給學生描繪了多樣化、可選擇的學習路線圖,給學生提供了專業學習和專業資源的嶄新藍圖,給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負責的機會。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與教實現了革命性翻轉。本科生曹譽瓊談起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這門課,深有感觸地說:「健康和衛生是生活中的知識,很實用、很實在,掌握它們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不是負擔。」

是的,在學前教育專業很多課堂上,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引入生活是老師們的共識。「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自己做;凡是學生能自己想的就讓學生自己想。」張永英說,學生日常經歷的事事、時時、處處都蘊含豐富的教育契機。比如實訓室的日常衛生維護、綠植照料、繪本借閱等,這些都是生活常規,老師們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在做事中鍛煉協調、合作能力。

「生活即教育;活教法是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這些「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在南京師大學前教育系代代傳承。

每一個接到南京師大學前教育專業錄取通知書的學生,都會在開學前接到系主任的電話,獲贈一套厚厚的《陳鶴琴全集》,了解「活教育」理論。

「通過了解幼教先驅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他們感受到『小兒童』不僅有『大學問』,更可『大作為』,逐漸從觀望失落者變為專業嚮往者、專業堅守者。」虞永平說,這或許是每一屆四五十名畢業生被爭搶的原因。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5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張國新代表:不能讓學校成為校園事故的無限責任主體
機器人餐廳、刷臉吃飯……看看別人家的食堂,有哪些高科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