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應對未來的最佳策略,是承認自己無知

應對未來的最佳策略,是承認自己無知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反思



張輝 改變自己主創



 輝哥奇譚主創 | 佈道師






我們已經駛入快速變化的年代,像父輩那樣終身在一家公司就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每個人在其職業生涯中將會有多份職業。再也沒有永恆的工作,牛津大學的一份報告中說47%的職位將在未來20年「消失」。但工作不是真的消失,它只是在改變。與此相適應,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改變。




我將會利用三期語音,來集中和大家討論分享一下職業問題,分別涉及平台選擇,職場習慣與職業發展。請勿錯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加入。





應對未來的最佳策略,是承認自己無知


作者:Windy Liu


來源: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




最近看了一檔節目,訪談的對象是搜狗公司CEO王小川。





作為一個頭腦聰明,研究過計算機,生命基因科學的學霸,他拋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主張——

「科學是有邊界的,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未知,我們需要去重新發現它,重新解釋它。」




他說,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如今的科學並沒有辦法給出解釋,你很難通過計算機來預測下一周的準確天氣情況,你也沒有辦法讓計算機通過一個胚胎的DNA序列來預測出它最終能生長成一個什麼樣子,




王小川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

「未知論」,就是時刻意識到到自己的無知,保持一種對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的認識。




反觀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我們更願意相信一個「所見即所得」的世界,更願意依仗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劃定認知的邊界。




然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它真實的樣子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就像你看到的藍色花朵,不是因為它本身是藍色的,而是因為它反射了藍色光而被我們肉眼識別成藍色,甚至可以說它唯一不具有的色彩就是藍色。




甚至還有人說,也許我們就是生活在黑客帝國里的人,躺在那兒,腦子裡面插了一根電流,外在的世界不過是大腦受到刺激之後的感知,就像我們戴上VR眼鏡,感受到的世界就像真實的一樣。




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亘古不變的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在過去古希臘人的世界觀里,他們支持的是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這個世界是由土,水,火,氣和以太組成,所有行星都圍繞地球轉動,包括太陽,而物體的運動需要藉助外力。




之後在17世紀,因為觀測到的天文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準確,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崩塌了,被更先進更具現實意義的「牛頓世界觀」所取代——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做非勻速橢圓形運動(包括地球),地球是有萬有引力的,而一個物體在無外力的情況下,可以保持做勻速直線運動。




然而到了如今,「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出現,又徹底顛覆了牛頓世界觀的核心拼圖——它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的底層本質都是能量,都具有一根能量弦線,而引力是空間扭曲的結果。




由此可見,對未來的認知是開放式的,我們雖然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最終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毫無疑問,我們會不斷地發現新的知識,新的理論,同時也必然不斷更新,不斷推翻已有的認知。




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總是持有一種「已知論」,認為自己在某一個領域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那我們往往就會表現得傲慢和自負,甚至愚昧無知。




知乎大V采銅曾在一次分享會上提過一個案例。




在摩拜單車創立之前,創始人胡瑋煒參加了一個創業討論會,跟幾個天使投資人和工業設計師聊天,當時就有人提出來,能不能做一個共享的自行車,大家可以自由借,自由還,方便大眾。




當時一提出來,大家就都覺得這個點子特別好。可是隨著更多細節的討論,就有很多人說,這個事情太難了,做不到。




提出特別多質疑的不是那些天使投資人,反而是很多工業設計師,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疑問——






  • 這個車怎麼能做得足夠堅固?



  • 共享自行車怎麼防盜呢?



  • 用完的自行車要停在哪裡呢?



  • 自行車日晒雨淋,報廢的周期會不會太短,成本會不會太高?




最後,他們都覺得這件事情不靠譜,根本不可行,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選擇退出。結果,只有胡瑋煒一個人覺得這件事是可以做的,所以她最後就把摩拜單車做起來了,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




胡瑋煒並不是一個設計師也不是工程師,之前只是一名汽車行業的記者,但也正因為她不具備這麼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比起那些經驗老道的工業設計師們,她更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也更容易把眼前看到的東西所構成的邊界打破。




有時候,知識和經驗可能就是一個牢籠。自以為自己很厲害,很可能是自己真的很無知。




如果不以過去的已知遮蔽未來的無知,那麼過去的已知就不會構成我們認知上的障礙。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




他不斷在追求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因為他知道,如果通過掌握的極為有限的已知去看待這個世界,去預測這個世界,那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的。




就像15世紀的歐洲,世界版圖上滿滿當當地都是亞非歐大陸,沒有一點留白,因為在過去的世界觀里,那就是人類地球的所有知識,同時我們的認知也就禁錮在了那幾個板塊中。




直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歐洲人才認識到,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所以,此後歐洲人畫的世界地圖上,開始有了大量的留白,因為他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




歐洲世界地圖上的留白,不僅僅意味著他們承認自己不知道,這背後還有著一股強大的魔力,讓歐洲人前仆後繼地踏上航海探險,希望填補那些空白。




所以,承認自己無知的同時,其實也會讓他們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探索的勇氣。




其實,在意識到自己無知的時候,我們就保持了一種「空杯心態」。




什麼是「空杯心態」呢?




古時候,有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想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




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的時候,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問:「大師,杯子都已經滿了,為什麼還要往裡倒水呢?」




大師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倒呢?」潛台詞就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要到我這裡來請教呢?




「空杯心態」,是讓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變得謙卑,它不是否定我們過去的學識和經驗,而是讓我們懷著否定或者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新的環境,新的事物。




其實在承認自己無知的那一刻,你就自然變得謙恭,內心的包容空間也變得更大,大腦運轉也會更加輕鬆自如。




這樣一種空杯的狀態,不僅僅能讓我們對新的事物有更深的洞察力,還會因為我們的大腦處於開放發散性的思維狀態而出現意外的神經元連接,進而實現意想不到的全面超越。




喬布斯非常推崇一句話——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他說的不僅僅是一種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還在於這樣的一種自覺無知的心態會激發一個人的好奇心。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思考、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也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原生動力。




一個真正知道自己無知的人,他就能看到一個更廣闊的未知世界,而這種未知會促使他內在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而這種好奇心也恰恰會驅動一個人去探索去思考。




面對未知,我們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無知,這看起來只需要一次簡單的態度上的轉變,但是這和人性上的愚昧和自傲是有衝突的,如果真正要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就像和胡瑋煒討論過摩拜單車的那些專業的工程設計師們,儘管是專家,但是依然受限於自設的邊界。




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未來也變得更加不可琢磨,那如何讓我們及時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避免落入「已知論」的自滿,自我封閉的思維模式中呢?




1 保持開放性




當我們面對一個完全全新的事物,我們往往可以很好地接納。




當面對新的事物,新的知識,它們和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衝突的時候,我們的接收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因為我們已經根據舊有的知識經驗建立了一套思維框架,而我們對於新事物的思考往往也會基於這套已有框架,從而就容易讓我們對新事物的思考出現偏差。




這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意味著我們願意放下對事情正確與否的簡單判斷,而是在共同探討的層面上理解問題。




這種開放性的心態會讓我們敢於放下已有的思考框架,拓展出一種新的視角,或者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比如,如果有人說你的想法是錯的,這時候你保持開放,你就不會急於去辯解,而是先傾聽並且理解別人的觀點,然後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思考的新信息,你甚至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的思維方式上,比如,反向思考。




2 養成反思的習慣




一個人的認知,可以有四種狀態: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處在第一種認知狀態中,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沒有做對,所以大部分人也都是碌碌無為的。




一個人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過渡到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需要一個人認知的提升。




而這種認知的提升可以通過不斷反思來促成,因為一旦我們開始反思,其實就開啟了對自身的一種批判性思考模式。




反思,就是回顧過去的得失,錯過的機會,做錯的決定,成功的經驗,還有對未來的借鑒和指導。




經常反思的人,會形成一種習慣性意識,假設自己是錯的會有什麼情況出現,也更願意承受可能的挫敗感。如此,承認自己的無知也變得更容易,更自然。




傅盛曾在一篇文章里說過,

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所知障,承認自己無知,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有效路徑。




而面對未知,最簡單有效的策略,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讓無知所激發的謙卑心和好奇心,去贏得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


作者:Windy Liu,關注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理性思考,耐心成長,然後,遇見未知的自己。


封面圖 by Csaba Gyulai





本周末的會員語音





職業,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也不僅僅是支付麵包和房租。職業發展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發端於大學,止於退休,我們必須好好對待,才不會在生命中留下太多遺憾。




如何才能在整個職業周期內獲得最多的收入?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怎樣才能確保自己在長期的職場生涯中不斷上升?怎樣讓自己「越老越值錢」?




在我未來的三期會員語音中,我會集中講一下有關職業發展的話題。分別是:




(1)職業規劃 —— 怎樣選擇行業和公司?;


(2)職場秘籍 —— 什麼樣的習慣會幫你脫穎而出;


(3)職業發展 —— 有關升職、加薪與跳槽和長期發展。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會員,來重塑自己的職業發展理念。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未來只有兩種人,一種會學習,一種不會學習。會學習的人在職業和財富上不斷取得令人羨慕的進步,而不會學習的人則緩步前行或者原地踏步。你希望做哪種人?在上期會員專屬語音中,我深入分享了有關「終身學習」的思考。這是我十幾年來職場學習經驗的大總結。下面是會員朋友關於上一期會員語音的反饋精選:




@會員 於靜漪


今天傍晚收到之前面試的一家公司的電話,大致是熱切邀請我加入,且年薪應該是在100萬左右,如果有其他的期望,也可以提。我暫未做答覆。今年是我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第十個年頭,從去年完成「生育任務」以來,一直在想工作轉化的問題,如同輝哥提到的,我也面臨中年危機帶來的深刻焦慮。對於職業如何發展,個人成長以及財務自由的話題,始終沒有形成清晰的思路。上周一口氣聽了輝哥關於股票投資的三期語音,又再次重讀《富爸爸窮爸爸》系列 ,以及今天在飛機上如饑似渴的讀瑞達里奧的《原則》,似乎對於工作、生活以及收入構成的問題又有了新的思考。謝謝輝哥的分享,作為張一鳴的校友,也許我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會員 Anne


我發現我很多東西半途而廢是因為很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有一些人能夠成功是無論經歷什麼事情都能夠自律把事情堅持下來,想起來朋友圈有個人遭遇車禍還能夠堅持下來。是看到今天文章《人是如何廢掉的》的推送引發的思考。


昨天聽的語音關於終生學習,這點我收穫很大。我總是在看書,但是都是不過皮毛,沒有認真思考why, what, how,甚至有一些書的質量實在一般。我現在最想了解的是關於自律,學習方法,還有理財,所以我要認認真真地把相關書籍吃透,而不是看到一本就翻幾頁就過去。


很感激改變自己的平台,雖然我才加入不到兩周的時間,但是很喜歡每時每刻感覺自己不斷在進步的狀態。


我之前一直很過度看重別人對我的想法,也導致我很輕易的做決定,導致走了不少彎路,也花了父母不少的錢,甚至自我安慰每段經歷都值得感激。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對自己樹立一個觀念: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進步得最快,者才是促進自己成長的心理基礎。


2018年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兩個月減肥減了16斤,接下來還有二十斤的目標,以及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己逐漸自律,希望改變自己可以一同伴隨我成長。


張輝:減肥不必太快,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狀態,持續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張輝關於「職業發展」系列語音的第一期:職業規劃 —— 怎樣選擇行業和公司?另有上一期的會員專屬語音《終身學習》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見沒見過世面,就看這四點
如何講出一個好故事?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