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聯世界的「觸角」——感測器

物聯世界的「觸角」——感測器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已經成為先進位造、人工智慧等眾多行業的基礎,感測器作為機器獲取物理世界數據的第一步,是進行數據採集的重要工具,是新技術革命和信息時代的重要技術基礎,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國防科技、工業製造、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醫療檢測等各個領域。隨著智能化產業的不斷推進,在物聯網、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將越來越重視對感測器的應用,以智能感測器為重要組織部分的先進位造業將是未來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物聯網時代,感測器產業成必爭高地

感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未來物聯網的構建提供了可靠的技術基礎。感測器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頻繁使用的智能手機、上下班乘坐的地鐵、舒適的智能家居,都離不開各類感測器的運作。

感測器的種類成千上萬,但可大致分為傳統感測器和智能新型感測器兩大類別。傳統感測器歷史悠久,與工業製造緊密相連,是一種使用量大、應用面廣的基礎零部件,但是大多屬於低端基礎類別,反應速度、精度、穩定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勢,一般只能記錄物理數據再發送至控制器處理,無法實現前端自動、智能的採集、分析海量數據的功能。而現代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對工業控制、精準度、通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新型感測器順勢而生,其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可以將感測器的信號檢測功能與微處理器的信號處理功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先進位造領域來看,其不僅能夠提供生產控制的實時監測數據,還可以提供預警和狀態監控,使現場設備透明並實時可控。

智能感測器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標誌。《中國製造2025》、《智能感測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等都對感測器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智能感測器,為打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製造等提供基礎保障。不難看出,感測器產業已經成為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感測器產業國內外發展現狀

全球來看,目前歐美日企業依靠高端產品維持著不可撼動的市場優勢,在感測器製造工藝以及技術方面,美國、德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長期處於國際市場領先地位,品牌優勢明顯,三國幾乎壟斷了全球約70%的市場。美國對開發和利用感測器技術相當重視,近年來又在洛杉磯專門成立了用於設計智能感測器的製造業中心,獲得聯邦政府以及來自美國30多個州的近200家私營企業、學術機構和非營利機構等合作夥伴的投資和支持。日本日立製作所也將大量資金集中投向感測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規模將與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美國通用和德國西門子相匹敵。

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感測器行業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但是不足之處也比較明顯。作為全球最有潛力的物聯網市場,每年80%以上的中高端感測器均來自國外,中國企業大多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受制於整體技術水平的落後。究其原因,主要在人才、產業環境、企業能力等方面。感測器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相關研究最終能落地的少之又少;另外感測器屬於基礎科學,是材料學和化工學的結合,最關鍵的一環是敏感元器件,而國內企業的設計、封裝工藝等與國外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隨著「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大力推進以及在資本、技術等有利因素的驅動下,中國感測器產業將有望取得快速突破。

連接智慧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不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建設智慧城市都已成為未來趨勢,感測器作為智慧城市的觸角,產業將會形成更大的市場。

美、英、德、日等國先一步開展了智慧城市的實踐,例如韓國松島鋪設了交通信息感測器,使車流和人流實現最優化配置;英國格洛斯特利用感測器,建立「智能屋」,可以自動監測老年人在屋內的活動,並配合醫療設備將心率、血壓等數據自動傳輸給相關醫生;美國迪比克利用物聯網技術完成了水電資源的數據建設,利用低流量感測器技術預防資源泄漏,同時儀器記錄的數據會及時反映在綜合監測平台上,以便進行分析、整合和公開展示。

在眼下最火爆的自動駕駛、智慧交通、智能電網等方面感測器也均功不可沒。自動駕駛領域感測器的使用規模達千億元以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門鎖等產品搭載的指紋識別感測器,也已迎來了爆炸式增長。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場戰略規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指出,感測器作為重要的數據採集入口,在全球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下,勢必會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感測技術總的發展趨勢將是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化,而物聯網、智慧城市將成為未來感測技術重要的下游應用市場。同時,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也為感測器企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感測器產業將日益走向成熟,迎來最好的時代。

弗若斯特沙利文開展的所有商業活動均使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或「Frost & Sullivan」的商號、商標,弗若斯特沙利文無任何前述名稱之外的其他分支機構,也未授權或聘用其他任何第三方代表弗若斯特沙利文開展商業活動。

Frost & Sullivan only uses the trademark and trade name of 「Frost & Sullivan」 in its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Frost & Sullivan does NOT own any subsidiary, branch, or affiliate with a name which is NOT 「Frost & Sullivan」; Frost & Sullivan NEVER authorizes or engages any third party to conduct any business activities on behalf of Frost & Sulliv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弗若斯特沙利文 的精彩文章:

軌道交通新明星:雲軌無人駕駛

TAG:弗若斯特沙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