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子29年忌:只有了解了他的生,才會理解他的死

海子29年忌:只有了解了他的生,才會理解他的死

「書房即故鄉」

我想有一間書房

不負光陰,靜享慢樂

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何為?

可是,你卻說,

詩人是酒神的神聖祭司,

在神聖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 書房書話

仰望星空

 夜色鋼琴曲

趙海洋 

00:00/

文章已由「古典書城」微信公眾號

(ID:gudianshucheng)進行授權

1989年,3月26日

陽光明媚,風和日麗

典型的美好三月風光

山海關的慢行火車緩緩駛過

如往常的每一個日子

遠在北京的學校還在困擾

一個叫查海生的老師已經消失兩天

近在山海關的警方還在震驚

一個軀體被截成兩半

沒有人知道

一個詩人已經離開

那時的「海子」名聲不顯

那時的「以夢為馬」

只是查海生一個人的呢喃

那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還沒有傳頌世間

01

春暖花開的日子

你來人間一趟

1964年,3月24日

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

安徽懷寧縣的查灣村,查裁縫家

在連續夭折了兩個女兒後

終於迎來了一個健康的男嬰

欣喜而又將擔憂、恐懼養成習慣的夫妻

便專門找人核算了下八字,說是五行缺水

而那年又正好是龍年,傳說中龍以海家

於是這個男嬰就有了個吉利的名字——海生

查海生,海子的本名

一個陪伴了他走過25年歲月

傾注了父母無限愛與祝福的名字

海子最早的啟蒙來自於他念過私塾的母親

啟蒙讀本則是別人裁衣捎來的舊書舊報

每當母親將那些文字讀給他聽時

他就自覺地將視線移動在字裡行間

日子久了,竟也認識了不少字

海子童年在家鄉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

4歲時,海子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

那時查裁縫也早放下裁縫的活計

轟轟烈烈的全國大運動

在村子裡開展的如火如荼

所有背靠土地的人都回到了土地上

為豐富文化生活,查灣村所在的公社

還會定期舉辦「毛澤東語錄背誦比賽」

跟著大人一起背的海子便因此一戰成名

當時的他一口氣連背48條,且無一錯處

成功打敗眾多老中青,拿下了第一名

父母很高興,鄉親們很羨慕

海子也很興奮,原來認字背東西

還可以讓整個家都充滿歡樂

可惜他不明白的是

過慧的孩子要在以後的生活承擔多大的壓力

他的父母也不明白

大凡天才多有著孤獨的命運

對於不完滿的感受只會更加深刻

從而倍加痛苦

1979年,海子15歲

以超過分數線80多分、全縣第一的成績

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

整個縣城為之轟動

這年是他第一次離開生活了15年的故鄉

曾經田間的勞作、穀物的生長

四季的輪轉、風中的方向,以及

放假時對母親特意準備的水煮白菜的渴望

自此成為他心底最珍貴的記憶

他從蟬鳴蛙聲中走來

雖未成詩人卻有了對詩意對遠方的渴望

02

你是孤獨的

連天空都無所安慰

那時的真知還未被功利所湮沒

北大也是個名不虛傳的地方

來到北大的海子很快沉浸在文化的海洋

他看到了真理、自由、智慧散發的光芒

哲學、文學、詩歌...

他如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找到什麼看什麼

不同於鄉間的封閉

京城的車水馬龍和文化繁榮

讓他覺得自己進入了天堂

連給家裡寄去的信件都帶著幸福:

「北大是所名不虛傳的大學,

我在這裡生活、學習得很愉快。」

大學時代的海子(後排右三)

但另一方面,海子又是孤獨的

因為時代的特殊性(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屆)

班裡有些同學都已經有了豐富的

社會經驗和人生經驗

又基本都是各地的「狀元」,各領風騷

成長環境、見識、閱歷、年齡都不一樣

他一個15歲的小孩,年紀小,個頭也小

在巨大的力量包圍中

雖心有一片海卻還是免不了被忽視

再加上他不善交際、不喜所學的專業

漸漸也就成了邊緣人

孤單、羞怯、不服輸...

各種心理在他的內心矛盾地交雜著

內郁於心,唯有付諸文字

寫著寫著他就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詩集《小站》

自行油印後贈給了部分詩友

雖然這部詩集目前我們無緣看到全貌

但其中流傳出的詩已足夠打動人心

縱然帶著些青澀

我年紀很輕

不用向誰告別

有點感傷

我讓自己靜靜地坐了一會兒

然後我出發 背上黃挎包

裝有一本本薄薄的詩集

書名是一個僻靜的小站名

——《小站——畢業歌》

在《小站》的後記里

海子還引用了惠特曼的一句詩:

陌生人呦,

假如你偶然走過我身邊並願意和我說話,

你為什麼不說話呢?

他寫:我期望理解和交流。

03

聽聞青春

十言九妄

80年代初是一個不讀詩無以言的時代

記錄了商業浪潮來臨前詩歌最後的輝煌

北島、顧城、舒婷、食指等

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偶像

詩社在北大燕園也是遍地開花

以至北大內部還有句流傳很廣的笑話

「隨後扔個饅頭,就能打死個詩人。」

海子的《小站》讓他們認定這是自己人

也因此海子結識了中文系

小有名氣的校園詩人駱一禾

接著是西川、老木

後來他們還被戲稱為「北大四才子」

與友人攝於頤和園(左一)

20歲左右的年紀,恣意飛揚的青春

他們談詩、談理想、談愛情

談黑格爾,談康德,談但丁

談生命存在的意義...

駱一禾是話語中心

老木找著機會則要跟他嗆著干

海子聽得多,說得少

西川,作為後來唯一的回憶者

「總是回憶他們,忘記了自己的樣子。」

海子(左)與友人攝於北京近郊

他們辦刊寫詩,他們秉燭夜遊

他們胸懷憧憬,他們刀槍不入

1982年,我年剛十八

胸懷憧憬,背著一個受傷的陌生人

去尋找天堂,去尋找生命

——《太陽·彌賽亞》

那個開口就是詩意和遠方的純真年代

大地、田園、河流、母親

生命、愛、統治...

甚至貧窮都有著詩意的棲居

風很美 果實也美

小小的風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

水很美 水啊

無人和你

說話的時刻很美

你家中破舊的門

遮住的貧窮很美

——《給母親》

04

愛情無葯可醫

唯有愛得更深

海子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

哲學教研室工作

像80年代很多被計劃所設定的人一樣

雖是穩定不必擔心離開校門就意味著失業

但也少了選擇的機會

84年中國政法大學要在昌平建新校區

教學樓還沒蓋好

他們這批老師倒是先安排在了昌平

這個離北京城60里左右的地方

當時也算是偏遠荒涼

而期待著交流的海子在這裡

更是成為了「孤獨的王」

他的房間里沒有電視和收音機

他既不會跳舞、唱歌,也不會騎自行車

孤獨是一隻魚筐

是魚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

拉到岸上還是一隻魚筐

孤獨不可言說

——《在昌平的孤獨》

《夜色》中,海子曾說

他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

而給他的人生留下最重一筆的愛情

便發生在他每日奔波於

昌平和北京城期間的那段初戀

女孩人稱「波婉」或是「B」

是政法大學外語系的新生

江湖上還有個甜美的傳說:

海子上課時問學生喜歡哪些詩人

B站起來回答「海子」

於是引來一場鬨笑和一段愛情

愛會造就詩人

而遇見愛情的詩人更是有著

用不盡的語言,源源不斷的靈感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夏天》

公元前我們太小

公元後我們又太老

沒有誰見過

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

——《歷史》

打鐘的聲音里皇帝在戀愛

一枝火焰里

皇帝在戀愛

戀愛 印滿了紅銅兵器的

神秘山谷

——《打鐘》

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人生中

最美好難忘而快樂詩意的一段時間

愛情就像沙漠中的一棵花

看上去美麗

卻在風雨雷擊面前如此的無能為力

B出身於內蒙古高級知識份子家庭

當這段感情為家人所曉

就再也不是兩個人的事了

了解到海子來自遙遠山村

有一大家子的負擔

沉迷的又是換不來糧食的詩歌

B的父母就斷然決定禁止女兒與之來往

這場拉鋸戰持續了交往的一半時間

直到最後兩人從口角到不知道從何而談

86年10月兩人正式分手

這場失戀對海子打擊極大

他想到了死亡: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窮孩子夜裡提燈還家

淚流滿面

一切死於中途

在遠離故鄉的小鎮上

……

在十月的最後一夜

我從此不再寫你

——《淚水》

也深刻體驗到了世俗的殺傷力:

我本是農家子弟

我本應該成為

迷霧退去的河岸上

年輕的鄉村教師

從都會師院畢業後

在一個黎明

和一位純樸的農家少女

一起陷入情網

但是為什麼

我來到了酒館

和城市

——《詩人葉賽寧(組詩)》

05

他從遠方來

也到遠方去

此後的海子雖然還有幾次戀愛經歷

卻再也無法用儘力氣

他的心扉至此遮掩

將生命完整投入詩歌

而此時世界也已經不是那個抒情的世界

商業浪潮來襲

文化在轉型,城鄉矛盾在加深

利益當前

沒有人在乎你是不是在用心靈吟唱

有一次,海子到昌平的一家酒館

對老闆說:

我可以給你朗誦一首詩,你能給我酒喝嗎?

老闆說:

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不要朗誦你的詩了。

他想回到故鄉重新找回詩意家園

可是,

有些你熟悉的東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鄉完全變成了個陌生人……要真正感受農村,必須在麥子割了以後,滿地的麥茬,那個時候你站在麥地上,天快黑的時候,你會覺得大地是一片荒涼。

最讓他感到無措的是

他的父親甚至不敢和他說話

原因竟只是他是一位大學老師

那是將他撫養長大

從小一直努力的理由

不敢辜負的父親啊

待到英雄們在鐵鑄的搖籃中長成,

勇敢的心靈像從前一樣,

去造訪萬能的神祗。

而在這之前,我卻常感到,

與其孤身獨涉,不如安然沉睡。

何苦如此等待,沉默無言,茫然失措。

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何為?

可是,你卻說,詩人是酒神的神聖祭司

在神聖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這是荷爾德林的《麵包和美酒》

荷爾德林是海子最喜歡的詩人

這首詩也被海子奉為圭臬

海子拒絕認同當下的世俗生活

不想在物質主義的擺布中安然沉睡

他渴望傾聽遠離塵囂的美麗迴音

不為浮華名利

只為供奉起靈魂的溫度

赴西藏旅遊

除了兩次西藏流浪

他幾乎將日常生活的所有精力

都用在了看書寫詩上

加上之前的創作

他在去世前用7年的時間

給世界留下了近200萬字的作品

而為了保持精神的集中

他將腳泡到冷水中

發展到後來還跟著當時的氣功潮

修鍊了氣功

世界上最難的不是堅持

而是孤獨的堅持

雖然他一直在試圖擺脫塵世的羈絆與牽累

但還是抵禦不了現實的侵襲

「他只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和我一樣。」

06

春天

十個海子

88年底的時候

海子想要辭去在政法大學的工作

跟著朋友去辦報紙

當他向家人談自己的想法時

家人並不贊同他放棄鐵飯碗的想法

看著家人有些惶惶的眼神

他最終還是放棄了

他對詩歌投入了極致的生命

作品也寫很多

官方刊發的卻極少

時代對詩歌已漸漸遺忘

他也屬於籍籍無名狀態

像那首被文藝青年念叨在嘴邊的《以夢為馬》

到1990年才在官方刊物發表

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

我年華虛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歲月易逝 一滴不剩

——《以夢為馬》

所謂的圈子也沒有他立身之地

為此他還曾悶悶不樂地說過:

北京的詩歌圈子真有些霸道

據人考證

在海子最後的日子裡

B回到北京和他見了最後一面

當時她已嫁到深圳以後打算移居美國

而在後面的一次同事聚餐中

海子喝醉了

第二天醒來,懷疑自己講了不該講的話

一個自己曾那麼愛的人

怎能在醉後將她的隱私講給別人

他無法原諒自己對B的傷害

他向來心氣高、心思重

想要找人說點什麼

又發現別人成家的成家

看孩子的看孩子,有事的有事

誰也不知,他是臨時起意

還是醞釀已久

中國人向來講求的是求生避死的哲學

若有人選擇自殺

要麼是「寧死不受屈辱」

要麼是「士為知己者死」

或為信念慷慨赴之

或不願同流合污以全清名

海子卻都不屬於

他素來對梵高、荷爾德林

有著異常的崇敬

死亡意象在他的詩歌也多有出現

如果非要有個理由大概就是

余華《活著》中講的那樣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

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所以,有了《春天,十個海子復活》

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復活》

07

太陽是他的名字

太陽是他的一生

在這個愈發重視生命的年代

少有人能原諒隨隨便便的死亡

你可以批評,可以不屑

但卻不能不承認

「春暖花開」的夢想依人誘人

鄉間的麥浪也依然惹人喜愛

「十個海子」的火種

也開始漸漸在「以夢為馬」的人

心間燃燒

海子用生命體驗打開了一扇通往詩意的天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西 川 談 海 子

懷念

文 | 西川

屍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

屍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

其中包含著疲倦、憂傷和天才

——海子(土地王)(1987)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將越來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黃昏,我們失去了一位多麼珍貴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著失去一個偉大的靈感,失去一個夢,失去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個回聲,對於我們,海子是一個天才,而對於他自己,則他永遠是一個孤獨的"王",一個"物質的短暫情人",一個"鄉村知識分子"。

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學創作大概只持續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里,他象一顆年輕的星宿,爭分奪秒地燃燒,然後突然爆炸。

在海子自殺的次日晚,我得到了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怎麼可能這樣暴力?他應該活著!因為就在兩個星期前,海子、駱一禾、老木和我,還曾在我的家中談到歌德不應該讓浮士德把"泰初有道"譯為"泰初有為",而應該譯為"泰初有生",還曾談到大地豐收後的荒涼和亞歷山大英雄雙行體。

海子卧軌自殺的地點在山海關至龍家營之間的一段火車慢行道上。自殺時他身邊帶有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涯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說選》。他在遺書中寫到:"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一禾告訴我,兩個星期前他們到我家來看我是出於海子的提議。

關於海子的死因,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傳言,但其中大部分將證明是荒唐的。海子身後留有近2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僅記的3篇日記。

早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記中寫道:"我差一點自殺了,……但那是另一個我--另一具屍體……我曾以多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來……我又生活在聖潔之中"。

這個曾以荷爾德林的熱情書寫歌德的詩篇的青年詩人,他聖潔的愚蠢,愚蠢得輝煌!誠如梵高所說:"一切我所向著自然創作的,是栗子,從火中取出來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陽的人是背棄了神的人。"

海子死後,一禾稱他為"赤子"--一禾說得對,因為在海子那些帶有自傳性質的詩篇中,我們的確能夠發現這樣一個海子:單純、敏銳,富有創造性;同時急躁,易於受到傷害,迷戀於荒涼的泥土,他所關心和堅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將在永恆的高度放射金輝的事物。

這種關心和堅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業,儘管這事業他未及最終完成。他選擇我們去接替他。

當我最後一次進入他在昌平的住所為他整理遺物時,我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兩間房子里到處保留著主人的性格。

門廳里迎面貼著一幅梵高油畫《阿爾療養院的庭院》的印製品。左邊房間里一張地鋪擺在窗下,靠南牆的桌子上放著他從西藏背回來的兩快喇嘛教石頭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的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畫冊,右邊房間里沿西牆一排三個大書架--另一個書架靠在東牆--書架上放滿了書。

屋內有兩張桌子,門邊的那張桌子上擺著主人生前珍愛的七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很顯然,在主人離去前這兩間屋子被打掃過:乾乾淨淨,象一座墳墓。

這就是海子從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環里,後遷至城東頭政法大學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余脈,北倚燕山山脈的軍都山。這些山嶺不會知道,一個詩人每天面對著它們,寫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陽》、《弒》、《天堂彌賽亞》等一系列作品。在這裡,海子夢想著麥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遙遠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遙遠的事物之中,現在尤其如此。

你可以嘲笑一個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窮。與夢想著天國,而卻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不同,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於他的偏頗。

在他的房間里,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在離開北京大學以後的這些年裡,他只看過一次電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的蘇聯電影《白痴》,除了兩次西藏之行和給學生們上課,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寫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點,整個上午睡覺,整個下午讀書,間或吃點東西,晚上7點以後繼續開始工作。

然而海子卻不是一個生性內向的人,他會興高采烈地講他小時候如何在雨天里光著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會發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號,比如"從好到好",他會告訴你老子是個瞎子,雷峰是個大好人。

這個渴望飛翔的人註定要死於大地,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魂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海子曾自稱我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腦海里擠滿了幻象。

不過又和十九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不同。我們可以以《聖經》的兩卷書作比喻:海子的創作道路是從《新約》到《舊約》。《新約》是思想而《舊約》是行動,《新約》是腦袋而《舊約》是無頭英雄,《新約》是愛,是水,屬母性,而《舊約》是暴力,是火,屬父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同於"一個人打你的右臉,你要把左臉也給他",於是海子早期詩作中的人間少女後來變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國和荷馬。

我不清楚是什麼使他在1987年寫作長詩《土地》時產生這種轉變,但他的這種轉變一下子帶給了我們嶄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從抒情出發,經過敘事,到達史詩,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詩歌帝國:東起尼羅河,西達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陸。

至少對於我個人來講,要深入談論海子其人其詩,以及他作為一個象徵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與社會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海子一定看到和聽到了許多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是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之一。

在一首有關蘭波的詩中海子稱這位法蘭西通靈者為"詩歌烈士",現在,孤獨、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這詩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預言成了他對自我的召喚,我們將受益於他生命和藝術的明朗和堅決,面對新世紀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識於1983年的春天,還記得那是在北大校團委的一間兼作宿舍的辦公室里。海子來了,小個子,圓臉,大眼睛,完全是個孩子(留鬍子是後來的事了)。當時他只有19歲即將畢業。

那次談話的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但還記得他提到過黑格爾,使我產生了一種盲目的敬佩之情,海子大概是在大學三年級開始詩歌創作的。

說起海子的天賦,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讚歎。海子15歲從安徽安慶農村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工作,初在校刊,後轉至哲學教研室,先後給學生們開過控制論、系統論和美學的課程。

海子的美學課很受歡迎,在談及"想像"這個問題時,他舉例說明想像的隨意性:"你們可以想像海鷗就是上帝的游泳褲!"學生們知道他是一位詩人,要求他每次下課前用10分鐘的時間朗誦自己的詩作。哦,那些聆聽過他朗誦的人有福了!

海子一生愛過4個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一場災難,特別是他初戀的女孩子,更與他的全部生命有關。然而孩子卻為她們寫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詩篇。"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四姐妹》)這與莎士比亞《麥克白斯》中三女巫的開場白異趣同工:"雷電轟轟雨蒙蒙,何日姐妹再相逢?"海子曾懷著巨大的悲傷愛戀著她們,而"這糊塗的四姐妹啊/比命運女神還多出一個。"哦,這四位女性有福了!

海子在鄉村一共生活了15年,於是他曾自認為,關於鄉村,他至少可以寫作15年。但是他未及寫滿15年便過早地離去了。

每一個接近他的人,每一個誦讀過他的詩篇的人,都能從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輪轉、風吹的方向和麥子的成長。泥土的光明與黑暗,溫情與嚴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質,化作他出類拔萃、簡約、流暢又鏗鏘的詩歌語言,彷彿沉默的大地為了說話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變成了大地的嗓子。哦,中國廣大貧瘠的鄉村有福了!

海子最後極富命運感的詩篇是他全部成就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獨特地體驗到了"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豐收後荒涼的大地/黑夜從你的內部上升。"現在,當我接觸到這些詩句時,我深為這些抵達元素的詩句所震撼,深知這就是真正的詩歌,那麼現在,他已經不必再講他的詩歌"不變鉛字變羊皮了"的話,因為他的詩歌將流動在我們的血液里。哦,中國簇新的詩歌有福了!

1990年2月17日

春天裡讀海子

我們紀念海子,

而對海子最好的紀念是去閱讀他。

海子(1964-1989)以夢為馬的詩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卧軌自殺。在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說:「我的詩歌理想是在中國成就一種偉大的集體的詩。我不想成為一名抒情詩人,或一位戲劇詩人,甚至不想成為一名史詩詩人,我只想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

永遠的海子

1/10

你是我的 半截的詩

半截用心愛著 半截用肉體埋著

你是我的 半截的詩

不許別人更改一個字

——海子 《半截的詩》

2/10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海子《答覆》

3/10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4/10

公元前我們還太小,

公元後我們又太老,

沒有誰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

——海子《歷史》

5/10

你從遠方來 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裡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海子《黑夜的獻詩》

6/10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海子《九月》

7/10

總是有寂寞的日子

總是有痛苦的日子

總是有孤獨的日子

總是有幸福的日子

然後再度孤獨

是誰這麼告訴過你:

答應我 忍住你的痛苦

不發一言 穿過這整座城市

遠遠地走來

——海子《太陽和野花》

8/10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扑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海子《活在珍貴的人間》

9/10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海子《日記》

10/10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愛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極為短暫 極為短暫 匆匆熄滅

願我們從此再不提起

再不提起過去

痛苦與幸福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唯黃昏華美而無上。

——海子《秋日黃昏》

有人說,海子是個試金石,當海子不能打動你的時候,說明你身上少年的東西已經沒了。從海子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熱騰騰的生命氣息,暫時忘卻生活的黯淡與現實的迷茫。

今天我們閱讀海子,不僅僅是為了懷念,而是它寫盡了我們所有的青春、夢想和生活,是為了證明我們並未老去,並未被完全物化。

閱讀海子,能讓我們在喧囂與浮躁中保持一份寧靜與美好。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 文學| 趣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射鵰英雄傳》中真正的天下第一,卻被忽略掉了!
小說:良娼 阿城

TAG:書房記 |